(续前期)我们在中国拿到出境单程证到香港,表面上是经过香港到印度尼西亚。但是因为我们离开印度尼西亚时都宣誓不再回去,因此其实我们都回不到印度尼西亚,除非有特殊手段与管道。有人的确回去,但是极个别,大部分都停留在香港,形成大会师的局面,许多同学、老师,在中国没有见上一面,可是在香港见面了。
文凭无用 大材小用
香港不承认中国的文凭,因此无法凭文凭找工作,许多都到工厂工作。我在工厂时,就介绍几位同学与朋友工作。由于房租很贵,如果没有家庭支持,根本就难以撑下去。据我知道的,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一位侨生,中文大学愿意接纳,因为香港没有考古专业,亟需这个人才。印度尼西亚华侨公立巴城中学(巴中)的物理助教潘志强后来在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在中大物理系只能当教辅人员。
香港地产业非常红火,清华土木系毕业的,可以到地产公司工作,但是薪水不能跟外国或本地毕业的比,然而已经不错了。最惨的是许多医学院毕业的,须参加考试及格才可以执业,但是因为用英语考,所以能及格的不多。因此许多中国的专业人士到香港后,只能到大楼里当「看更」,就是大厦的保全人员。
一些找不到工作,也没有家里支持的侨生,或者受不起苦与放不下架子的,就再回到中国去。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那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思想还很保守,便把回去的有些侨生组织起来,到各单位发表演说,控诉殖民地对他们的歧视与资本主义的罪恶,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来挽救文革以后在中国出现的三信(信仰、信任、信心)危机。
▲一些来到香港找不到工作,也没有家里支持的侨生,或者受不起苦与放不下架子的,就再回到中国去。Fotolia
进步样板?
我的同学当中,原来的副班长,当过天津市人民代表的林XX全家出来,她的先生是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因此虽然无法同工同酬,但是至少收入比我们改行的要好。他们比较早在鲗鱼涌的南丰新邨买房子,令人羡慕。班长邝XX比我晚一点出来,他是学工的,所以还可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后来工厂往中国发展,他被派到广东工作。李XX也出来,工作改行,因为英文不错,找到贸易行,后来到澳门工作。新华学校的同学杨XX在录音带工厂工作,做管工,做到六十几岁;她的妹妹是妈妈的学生,像女儿那样照顾我妈妈,所以来往较多;开始她在我工厂里做,后来先生生意做得不错,也就不必做了。当时这些侨生做的生意,都是趁中国改革开放,利用在中国的老关系做生意,这是他们的优势。
我们的老师中,当时在巴中作为青年教师「进步样板」的,黄XX痛定思痛,出来后竟然完全不与老同学来往,就此神秘失踪,我在香港21年,再没有见到他,只听说他住在美孚新邨。
地下工作?
梁XX在我出来几年后也出来了。夫妇带两个女儿,两个弟弟比他早出来。他的太太是北京人,到了香港很不适应,因此不久就回去,小女儿跟他们回去,大女儿留在香港,由弟弟照顾。梁老师已经摆脱「梁效」(曾是其中一员)的阴影,加上他的才华,不久被派到美国的哈佛大学进修,来回经过香港,我都有与他见面。他回来时,我已在《中报》工作,他肯定该报评论中国事务的小专栏「长城内外」作者王山就是我。太厉害了。他对我说,他在哈佛看遍有关韩战的资料,肯定韩战是北韩发动的。虽然我早就知道了,但是他的「证据」更多了。这是当年我们被欺骗后必须厘清的真相。如今他八十多岁了,已经退休,我在台北的秋水堂还买到他在201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东南亚史》,在谷歌看到他还在打羽毛球,健康不错。
另一位是曹XX。达盛是1977年到香港的。他说,临出来时,在北京见到此人,当时曹在湖南省公安厅工作(侨生能够在公安厅工作,可见他的政治身分了),听到达盛要出国,立即批评他怎么对祖国失去信心。可是没有几个月,曹居然也到了香港。有一天,我去探望新华的几何老师陈炳辉,这位老师毫无架子,我们本来就熟悉,何况他的太太卓宝琴是我的人大同学、华侨小组的组长。那天他家里聚集一批他们的巴中同届同学,因为高我好几届,他们在巴中读书时我还刚进新华,所以都不认得我。可是陈炳辉还没有介绍我,曹就出来说:他叫林保华,爸爸是林XX,妈妈是国XX。曹没有教过我,在巴中我们也没有打过交道,居然对我这样熟悉,还不把我吓了一跳?
后来我把此事告诉同班同学,她说,曹对她进行过几次「家访」,在她发牢骚骂毛泽东害人时,他居然批评她的言论。这样的人来香港做甚么?不是派出来做地下工作的吗?
无奈回流
我在新华的历史老师、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印度尼西亚史专家吴世璜居然也出来了,他年纪已经不小了,那时至少也近六十岁了,怎么能够适应香港的环境?看来是为了带女儿出来。由于他找不到工作,于是由曹XX介绍到油麻地一间书店工作。有同学告诉我,书店大老板是华丰国货老板许乃昌的女婿。曹在那里搞读书会。我一听,读书会不是共产党搞地下工作的形式吗?不过吴老师在那里上班,月薪才一千元,怎么过日子?因此挣扎一段时间后,吴老师也回北京了,至于女儿,则留了下来。
还有一位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同班同学,来香港后到新创办的《争鸣》杂志工作,还向我邀稿,我写了一篇。后来有同学告诉我,他对他们说,在香港也应该靠拢组织,也把我吓了一下。后来果然为《文汇报》的「读者来论」写马屁文章,笔名至少四、五个,六四后甚至赞扬李鹏。
另外,梭罗的学长林XX也出来了,他做中国生意,因为交友广泛,梭罗侨生之间的讯息他最灵通。他也常来看妈妈,因为我们两家是世交,认了宗亲。梭罗的阿瑶,以及我的小学老师张锦珠都出来了,我们都是三十多年没有见面。
我们同学间交流相当频繁,互通声息,相互帮助。但是也有个别品德不好的,来时间长一点的,欺负新来的。华人移民中不乏这种例子,我很讨厌这种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