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四十年来,美国对台政策很清楚:不承认(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代表中国。因为她不能代表整个中国,这是一个真实,也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同时美国也无法承认台湾是个国家。道理更简单,「台湾」只是个地理名词,这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法律意义上叫台湾的国家。
美国的对中国政策也很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但不承认北京宣称的「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美国有《台湾关系法》对台提供保护,阻止中国并吞。但对这一点,美国不愿公开强调。美国的一中政策特点是,对北京代表中国,愿意清晰大声说;对台湾不属于中国,选择战略模糊,只做不说。
现在川普上台,跟蔡英文通话,称她「台湾总统」,预示这个只做不说的「战略模糊」可能改变,美台关系也要朝向「战略清晰」。
清晰到甚么程度?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波顿(John Bolton)撰文强调,美国的一中政策是1972年制定的,时代在改变,台湾已迈入民主,中国崛起扩张,美国的一中政策应与时俱进。波顿提出,美国应强化「美台关系」,尤其军事关系,甚至恢复驻军台湾。
波顿的声音不是偶然,反映了很多美国有识之士对民主台湾的认知与支持。川普政府的很多阁员「亲台」,但没有一个亲中派。川普本人也曾对中国尖锐批评。这些都给人强烈感觉,美国的一中政策,可能朝向对中国更强硬、对台湾更友好的方向。
波顿 vs. 季辛吉
川普是以反「体制内」而当选的。但在美国国务院、学界等,有太多体制内派,或者说墨守成规派。而且他们还有一个理论(和老资格的)靠山,就是所谓「打开中国大门」的前国务卿季辛吉。即使川普,也在当选不久就跟季辛吉见面,请教对中国政策。
如果说波顿代表的是美国新生的、要改革一中政策、更多倾向民主台湾的力量,季辛吉代表的则是美国守旧的、要维持倾斜北京的体制内派声音。
两种力量较量的结果会如何?波顿虽然代表很大的改革力量,但季辛吉是外交元老,而且人老体不衰,虽已94岁,仍热衷穿梭中国(他访问中国50多次)。川普当选后,他又前往中国,两边传话,意图保持美中关系在体制内的老路。
季辛吉不仅是外交大老,在政治光谱上还是共和党保守派,有众多体制内拥护者,连川普也视他「资深」,对「季辛吉博士」相当礼遇。
川普上台后,美国外交圈盛传,季辛吉建言,美中应签署「第四公报」。美中关系的基石是三个公报(《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基本精神都是强调一个中国(北京代表中国)。季辛吉建言签第四公报,就是要把原来的三公报再强化,要把川普政府套牢在传统体制派的「一中」里。
权谋外交没有成功过
但季辛吉一生致力强调的「现实政治」外交,其实是权谋外交,善于妥协和交易;看重的是利益,而不是原则。但这种权谋外交,看重利益,却根本没有得到利益,并没有真正成功过!
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是研究季辛吉的专家,他去年出版季辛吉前半生的传记:《理想主义者季辛吉》(Kissinger,1923-1968: The Idealist)。该授权传记长达1,008页,凭厚度也是巨著。
大概因为是授权传记,所以弗格森对季辛吉的评价多为正面、肯定。但这本巨著目前只是写到1968年,而之后季辛吉才当国务卿等,影响政府外交政策。弗格森如写下卷,会怎样评价季辛吉的「现实政治」不得而知。
弗格森认为季辛吉是「理想主义者」,但他书中提供的史实却难以左证。按弗格森的引述,季辛吉在政治上一出道,就是游走于美国两党(更是两种不同理念)之间,左右逢源。他曾支持保守派的洛克菲勒,但又在左翼的约翰逊和肯尼迪政府做顾问。这种做法本身,就透出几分机会主义的灵活。
虽然书只写到1968年,但毕竟涉及「越战」。弗格森说,季辛吉以政府顾问身分去了几次南越,就得出结论,军事手段打不赢,只能外交解决,美方要对北越让步,有所妥协。弗格森用很多篇幅和细节描述季辛吉怎样力图说服当时的约翰逊政府接受他这种「现实政治」理论,但没有成功。
弗格森也批评说,季辛吉的这种「现实政治」是幻想,因河内政权是一种革命暴力,它毫无诚意谈判妥协,只想把美军从当地赶出,把南越纳入共产统治;北越接受谈判只是玩手段,为他们在战场上获得更有利地位。
打开中国大门,只是个神话
尼克松当总统后,季辛吉出任国安顾问、国务卿,这种「现实政治」有了市场。季辛吉主导了美国与北越谈判,最后河内如愿以偿,美军撤出,南北越被统一于共产统治。这种所谓「现实外交」,不仅是权谋,更是妥协、投降,根本不是成功,而是彻底失败。
南越被统一,人民被奴役;季辛吉博士不管了,他到挪威领诺贝尔和平奖去了。当时他跟北越领袖黎德寿共同获奖。他俩缔造的所谓「和平」,就是把南越推入共产奴役。正如欧维尔《一九八四》「老大哥」逻辑: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
季辛吉更大的「现实外交」是所谓打开中国大门,「联合中国,对付苏联」。但今天回首,这件事跟当年与北越谈判一样,也是妥协到投降。可从三点看出:
第一,苏联解体后的档案证明,当时莫斯科没有攻打中国的计划。毛泽东渲染苏联威胁,建构军事三线,发动民众挖防空洞等,只是转移国内矛盾(文革造成巨大政治经济危机)。毛并不认为苏联真要进攻中国。所以季辛吉的「联中抗俄」缺乏事实基础。
第二,即使弗格森也在书中比较说,虽然中苏都是共产国家,但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内部情况就开始变化(缓解);而毛的中国,对外向世界输出革命,对内发动文革造成百万人丧生,他们才是更大的威胁。季辛吉强调「联合小邪恶,对付大邪恶」,但当时中苏比较,毛的中国更邪恶。所以季辛吉的判断也是失误。
第三,由于前两项,导致季辛吉的「联中遏苏」战略没有实质成效;反而使毛泽东们获得内外巨大利益。在内部,1972年毛发动的文革近尾声,灾难完全展现,毛的声望大跌。在这个时候,美国对中国政策解冻,尼克松与季辛吉访问北京,等于给毛政权打了一针强心剂,增加了毛的帝王自豪感和共产中国的合法性。从72年尼克松访华到76年毛去世,中国国内的政治镇压、经济国家垄断、思想文化封闭控制等等,所有一切都毫无改变。所谓季辛吉的打开中国大门,只是神话。只是几年后,随着这个打开的大门,红色中国走向国际,更有机会在联合国等舞台对抗自由世界。所以北京的共产领袖一直把季辛吉视为朋友,甚至恩人。
坚持原则才打赢冷战
正因为历史如此,所以2011年季辛吉出版《论中国》(On China)一书,大谈他打开中国大门的贡献,当年见到毛的秘辛等等时,大西洋两岸媒体,像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书评,对这位「中国通」的大作多有批评。
美国学者葛瑞蒂(Patrick Garrity)在对弗格森的季辛吉传记的书评中也直率指出:构成讽刺的是,最后赢得冷战胜利的,恰恰是七十年代拒绝季辛吉理论的那些人,他们的领导者里根后来当选了美国总统。在里根领导下,美国不再实行季辛吉那种「世界多元平衡」战略和所谓「现实政治」的权谋,而是强调原则,坚持理念,强势对抗共产主义,最后导致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强,重建了自由世界为主导的全球秩序。
今天,如果川普继续沿着季辛吉的外交路子走,那么他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他能延续并强化当年里根总统那种注重原则理念的强势外交,就不仅会为美国自身,也会为自由世界争得最大的战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