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政府官员一句「年轻人不买股票是资本市场的危机」,引发反弹群情激愤,被认为是「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年轻人累积好久的满腹辛酸一下子被引爆发出来。他们省吃俭用加上到处兼差,有人身上尚且背着为数不小的学贷,这样的打拚,结果还是存不了几个钱,是要如何积极投入股市?是要如何化解台湾「资本市场的危机」?更何况买股票又不是只赚不赔,辛苦工作赚来的钱,一不小心赔光了谁负责?
年轻人不关心股市举世皆然
我认为,年轻人资金薄弱,不关心股市,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全球皆然。就以资本市场龙头的美国来说,根据2016年的一份盖洛普调查报告,35岁以下的美国成年人,大约只有四分之一强有股票,而全美国成年人平均是48%有股票。年轻人远低于平均值的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其次是缺乏投资知识或对未来行情没有把握。
至于日本就更严重了,自从泡沫经济之后,日本人普遍害怕股市,而把大部分的钱紧紧锁在银行存款之类的安全管道。根据日本银行的统计,日本家庭全部的金融资产中,股票类只占9.1%,而这些金融资产,大约有三分之二掌握在60岁以上的人手上,可想而知,年轻人买股票的力道就更微不足道了。
股市的主角,就自然人来说,本来就是中老年人。而股市之兴衰,或是投资意愿的高低,因素更是复杂,除了经济大环境之外,还包括税制问题、国际资金、个别上市公司体质、扩张计划,乃至于投资人的理财观、退休金规划等都有影响。总之,把股市兴衰的责任归咎于年轻人不热衷买股票,实在有待商榷。
但话说回来,我个人也主张年轻人应该尽早学习投资,只要经济状况还可以,就赶快展开投资计划吧。为甚么呢?因为在资本主义之下,财富除了来自创新、创业之外,就是靠资产的累积,而股票绝对是重要的关键。
由于股票投资的门坎低,几乎人人都可以买,而且大体上公正公平,加上具有复利的可能性,长期持有的增值潜力雄厚,是社会底层阶级翻身的很好工具。好好投资,就算没有大富大贵,至少也可以安身立命,财务自由。用股票投资来累积资产,进而创造财富,这个基本观念相信大家都知道,问题是,大多数人投资股票的经验不是累积财富,而是伤痕累累,甚至于血本无归,到底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回归投资本质
答案其实很明显。很多人心目中「股票投资」就是低买高卖,透过交易来打败市场。殊不知,股票市场乃是集众人智慧的神兽,无比险恶,哪里是个别投资人凭着一招半式就可以打败的。打败市场远比你想象的困难!被市场修理才是正常的。
既然这条路不好走,我们只好找别的法子了。传统的老观念是回到投资本质,就当作没有股票市场可以任你随时买进卖出,而是像你朋友找你投资他的事业那样地去评估、去买进持有。在这种情形下,只有被投资的企业有赚钱,我们的投资才有利润可言。当然,这种投资方法需要相当程度的财经知识、产业研究和人脉讯息等,反正就是要花一番功夫就是了,而且是真功夫。一般投资人恐怕不容易有这么多心力可以放在投资上,但至少这是一条可行的传统老路,股神巴菲特就是这条路的典范。
另一条路就比较简单,而且普遍为国内外大型退休基金所采用。基本观念是这样的,既然市场那么厉害,那么,如果我们的投资组合内容,仿真市场的股票组成,那就是一个很有效率的投资组合了,至少和市场一样有效率。所以,现在的投资人不必再伤脑筋如何投资,只要买所谓的指数股票型基金(ETF),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台湾,最流行的就是台湾50。依笔者概略计算,从2003年6月上市日,以当天收盘价37.08元买入持有到现在收盘价75.85元,历年配息合计24.8元,手上持股市值加上历年配息合计103.65元,持有期间以14年计,年化报酬率约为7.6%。
当然,报酬率的计算会随着取样时点的不同与是否定期定额,而有很大的变化,然而工商时报2017年一月有一篇报导:「根据证交所回测资料,台湾50无论何时进场,年化报酬都在7.22%~9.39%间,即便金融海啸前2007年进场,持之以恒定期定额操作至去年11月底,年化报酬率也有7.52%,简直就是『闭着眼睛也能打败定存』」。
也许比较积极的朋友会认为年化报酬率7.6%不够高,但请想想,这整个过程中投资人不用伤脑筋,更不必担心受怕,报酬又远比定存高,其实是很不错了。
再进一步写更细节的部分,这篇就要变成理财文章了,那不是我的目的。在此简单做个小结论:年轻人不要怕钱少,只要定期定额买进ETF,长期持有,而且配息再投资,创造复利效果,长期下来,很容易就可以在退休之前达到财务独立的水平。当然,买台湾50并不是万无一失,保证赚钱,而且目前成分股高度集中在一两只股票,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不过天下总没有十全十美的投资工具。重要的是趁早累积资产,建立你的复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