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北京峰会的召开,西方七个主要国家只有意大利总理到会,舆论更是对中国多所指责,让北京省悟到,去年11月西方媒体那轮拥戴中国做全球化经济领军原来是逗你玩。中国力邀参与的亚洲第二人口大国、亚投行的第二大股东印度拒绝参会。如此态势,让北京不得不面对「一带一路」高开低走的尴尬局面。
中国想领导世界?西方没做好准备
5月14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据中国官方介绍,这个为期两天的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提出三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参会的国家共有亚、非、拉美与欧盟共百余个国家。北京高调宣布:这是在世界出现逆全球化潮流的情况下,由中国搭建平台,国家主席习近平担任总指挥、世界各国合奏的一曲交响乐。
从中国方面来说,认为中国登上全球经济领导者席位理所当然。从2016年川普参与美国总统大选以来,因其反全球化的姿态及誓言废除欧巴马的TPP协议,西方舆论就普遍认为,美国退出TPP与全球化,就等于让出亚太地区的领导权及全球化领军地位,让中共填补。到了11月大选尘埃落定之后,英、美、欧洲主流媒体一致悲叹,美国将放弃全球化领军大旗。英国《金融时报》立刻将「世界总统」这一位置的职能分拆为二,在〈中国将引领全球化〉一文中,将全球化经济领军大任授予中国;在〈梅克尔是西方衣钵的继承人〉,将西方价值的接班大任赋予了德国总理梅克尔。支撑经济全球化的价值主张,即人权理念、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推广,被从全球化经济领军的身上剥除了。《纽约时报》也发表了不少类似观点的文章。
有人曾总结过,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各国寻求权力与财富的斗争。尽管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好处,例如自由开放的市场、高效的资源分配、快速的技术扩散等,大大提高了人类生活水平,但在这场席卷全球每一个角落的历史进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获益并不均衡,一国当中各阶层获益也极不均衡。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虽然扩大了,但总的来说仍然具有结构性优势。
川普当选后,西方媒体表示让中国当全球化经济新领军,其实是对美国放弃全球领导的失望并担心出现危机,并非真要拥戴中国做新领军。当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邀请各国领导人来推动他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之时,许多西方观察人士认为这显示了习近平开始放弃邓小平80年代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
英国天空新闻(Sky News)的亚洲记者凯蒂‧史特拉德(Katie Stallard)撰文认为,更能说明中国意图的是2014年习近平将中国比作睡狮的说法。当时习近平在结束对法国访问时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不会给世界带来威胁和动荡。」但对西方许多观察家来说,狮子毕竟是头狮子。
概言之,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的计划,不同于以往的各种出自西方,并由西方设立的概念和秩序,诸如「战后格局」、「自由主义秩序」、「全球秩序」等等。西方世界对于没有自身习惯的「自由、市场、民主」和西方主宰的秩序、稳定,难以理解和想象。
中国想当亚洲带头大哥?印度不高兴
因为上述原因,七强国家中仅有意大利政府的首脑与会。根据法新社发自北京的消息,参加会议的欧盟国家代表,包括法国、德国、英国、希腊以及葡萄牙等国拒绝在北京峰会的共同声明上签字,其原因是公告没有重点强调欧盟所关注的公共市场透明度以及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条款。
除了西方国家拒绝在峰会声明上签字之外,中国还缺了两位极重要的成员的赞襄,这两个国家就是过去一直被中国列为金砖国家的印度与巴西。
中国认为,「一带一路」所囊括的国家,多是地缘政治上的高风险国家,长期以来被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予以「差别对待」。这次中国倡议在这些国家投资,可以削弱原有「核心」与「边缘」之间的金字塔结构,重塑全球财富格局,因此必然会得到沿线国家的拥戴。
印度因「中巴经济走廊」经过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遂以「侵犯国家主权」为由表示抵制,拒绝前往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峰会」。印度前驻莫斯科大使称,中国试图借助一带一路计划来扩大在欧亚大陆的势力范围,印度无法接受这种中国模式。印度是亚投行的第二大股东,同时也持有第二大投票权份额。但与参加亚投行时想要获得较重要地位的态度相比,这次印度的不参会,显然是不想赞襄中国成为亚洲盟主。
在2015年签署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时,巴西最初承诺认购近32,000股股本,出资逾30亿美元。据媒体引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巴西已于近月通知亚投行,该国将认购50股股本,只有原来认购份额的640分之一。
台湾认为「一带一路」计划直接影响到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
沿线各国盼中国多撒钱,北京没那么大方
一位印度高级官员说到本质:「一带一路」的所谓全球影响力,靠的不是制度吸引力,而是钱包吸引力,因此,中国准备实际上拿多少钱出来,是领导力大小的关键。但是,从「一带一路」提出至今已逾三年,中国的外汇钱袋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年前提出这一计划时,中国「钱多」;在推行过程中,中国却变得「钱少」。「钱多」时节,中国政府低估了资本外逃的巨大潜力;当外汇储备减少了四分之一后,政府看紧了「钱包」,再也舍不得「掏银子」了。
北京峰会前夕,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于5月4日在中国《金融杂志》官方微信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要点是:长期来看,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不是单向的资金支持,需要各方共商共建,构建共同付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还必须借助市场力量,以市场化融资为主,积极发挥人民币的本币作用,以撬动更多的当地储蓄和国际资本,形成正回馈。
这话说白了就是:一、今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出资方不只有中国,还得有接受投资国的企业或者机构出资,风险共担;二、中国投资将以人民币为主,不再大撒美元了——既然影响力来源于钱,钱少了,影响力也就大大降低了。
那么,「一带一路」计划自三年多以前提出,至今为止,到底获得了多大成功?有哪些核心项目已经在建?合作国家和地区有哪些共同之处?
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过去三年多来与「一带一路」沾点边的工程项目一共只完成5个:在沙特建一座炼油厂、在孟加拉国修一座桥、在巴基斯坦改造一段公路、在土耳其收购一座码头、在中国境内修了一条天然气管道,以及另外6个在建项目。这11个项目的共同特点是,4个是为了中国进口石油或出口天然气,与中国的直接利益有关;7个是为所在国建设改造基础设施,但所有项目由中国的大型国企施工,援助资金通过施工和原材料而回收。即便利用欧亚大陆各国现有铁路系统开通国际货运列车,也算是「一带一路」的成绩,但这不需要中国援助,而是靠各国铁路公司帮忙。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资料,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涵盖国家的直接投资下跌了2%,2017年迄今更继续下滑了18%。中国去年对53个「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145亿美元,只占中国对外投资的9%。
「一带一路」的前景如何,于投资数据下滑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