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何处是蓬莱」展 暑假到仙山集点仙气吧!

文伯仁〈方壶图〉细部。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图版
第192期
谢子

热腾腾的暑假到了,国立故宫博物院本馆推出的「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中展出的海上仙山画作,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重要的内涵,也让我们重新回味远古年代,君王不但忙于国事,更对寻仙访道有着相当的渴望。

这些画作具体呈现了传统文化中「修炼」的一支重要脉络,而在文献上记载的更多。司马迁《史记》被称为正史,其中记载了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位于渤海以东的亿万里处。

汉初重视黄老之术,讲求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也奠基国家实力,让承继的汉武帝能向外大力发展。

其实,中国的三皇五帝早已寻仙访道,这样的修炼文化也从帝王之家深入到寻常百姓。因此,在文献上的奇人异事记载一直延续到清朝,更广泛延伸到中医、武术、气功等领域。因此,修身养性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基底。

古人如何访寻仙道?黄帝求访广成子成仙之道、孔子请教老子如何得道,得到的答案都类同于先修心,再论及其他。

黄帝希望能摄取天地精华、主宰阴阳,于是询问已经千百岁的广成子,自己如何能做到?第一次,带了大批文武百官求见广成子的黄帝没有得到答案,反而被广成子说了一顿。第二次,黄帝自己独自上山寻访广成子,才得到答案──心神宁静,行为与形体自然端正。若能如此维持下去,自然就可以长生养命。

而老子告诉寻道无果的孔子说:「假设『道』是可以献祭的东西,大家一定会拿去献给君王;假设『道』是可以传述的,大家一定会立刻分享给自己的兄弟;假设『道』是可以送人的,大家一定会送给自己的子孙。」

「为甚么『道』不能献、不能传述、不能分享呢?」

老子说,因为「道」在人的心中,一个人的心无所依循,就无法稳定;行为不够端正,即使听过「道」,其机制也是无法运作的。

这样的哲思深深扎根在传统文化中,这也是为甚么以前中国人都讲修身养性的原因。而从故宫这次的展出作品中,我们更可以看见古人对海上仙山的丰富想象。

 

▲文伯仁〈方壶图〉。

 

这次展出文伯仁〈方壶图〉,「方壶」即为《史记》所记载的仙山「方丈」,后被改为「方壶」。画中碧波万顷、祥云缭绕,仙山「方壶」浮现其中,数间道观藏身其间。

明代文征明侄子文伯仁传承家学,用笔细致,构图特殊,在严密的结构中散发出文征明一派的雅澹气息。

另一幅明朝郑重〈仿王蒙葛洪移居图〉画葛洪如何举家迁移。葛洪本身是中医,对植物颇有研究,亦追求长生不老之道,是道教知名的代表人物。他向南海太守鲍靓学习炼丹术后,娶了鲍靓擅长灸术的女儿鲍姑为妻。

 

 ▲〈仿王蒙葛洪移居图〉。


 ▲〈仿王蒙葛洪移居图〉细部。

 

葛洪听说越南(交趾)出产丹砂,于是带了妻儿、僮仆一同前往。后来被广州官员留下来,最后在罗浮山上羽化成仙。

在这幅长轴中,上、中皆是巨大山石。葛洪与妻子各骑一头牛,僮仆手捧着白鹅,还有羊犬同行,在山峦下方,徐徐前进。该做画笔绵密,布局窄长,似乎让人感受到在如此曲折的山径中,步步迈向成仙的世界,是如此艰难,没有意志力,难以达成。

此外,「何处是蓬莱」也同时展出董源〈洞天山堂〉、仇英〈云溪仙馆〉、赵伯驹〈飞仙图〉、石锐〈轩辕问道〉、〈画钟离仙迹〉、〈赤松子〉、〈安期生遇仙〉等,还有难得一见的织品〈缂丝仙山楼阁〉。


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

展期:2018年7月1日~2018年9月25日
地点:国立故宫博物院
陈列室:北部院区第一展览区202、208、212室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即時通」--老闆的夢魘
一個晴朗的上班早晨,Steve和往常一樣,穿了他的白襯衫,到公司附近的咖啡店外帶了一杯最愛的冰拿鐵。到了公司,走到了辦公座位,打開了電腦,…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摸石過河」掛牌
啟動自貿區引發「網路特區」輿論戰 與此前高調宣傳相反,自貿區掛牌儀式出乎意料地格外低調。出席自貿區啟動儀式的最高中央官員為商務部長高虎城。…
毛澤東嫡孫稱:家規很嚴 不搞特權
毛澤東嫡孫毛新宇歷來是大陸「兩會」期間媒體的焦點。毛新宇近日對媒體稱,他所受的教育都是「你的爺爺雖然是主席,但你沒有任何特權」。此「…
第十三集 登峰造極 樂在超越
「老闆這次把業績排名公布出來,辦公室氣氛都變得怪怪的。」「怪怪的?你不覺得這樣很能刺激鬥志嗎?」「才不會呢!大家都是好同事,…
玄妙的西方特異功能研究
人的意念到底有多大能量?特異功能究竟是迷信,還是一種現代科學不能解釋的更高科學?雖然中國在60、70年代,特異功能者和氣功大師曾經喧囂一時…
溫情滿人間
1.    文武兼備,寫信給單親媽媽打氣 桃園市龜山區大坑派出所警員陳俊傑執勤時,得知轄區44歲的里民張女家中有七旬老父、…
送禮送甜蜜 一吃難忘「櫻桃爺爺」
走進「櫻桃爺爺」,桃紫色的店面映入眼簾,暖色調的氛圍烘托著藝術品一般的精緻小點,溫暖了今日的心情。簡單的招呼微笑,就像熟悉、溫馨的關心,…
魚老爺的病
愛因斯坦說:「簡單淳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古代修身養性的人為此提供了大量的正面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