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见面,话题总离不开「金融科技」(Fintech)这个名词。金融科技就是把一些信息科技上的东西,如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运用到金融业务上,诸如机器人理财、人工智能征信、防伪侦测、电子支付、无人银行等。一位在产业龙头A金控任职的朋友说,他们志在必得,绝不让其他同业取得先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目前比较留意的对手并不是同等级的大型金控,而是中段班的B金控公司。
这倒是引起我的注意,因为二家的策略一攻一守,恰为赛局理论上的相对策略。A公司在Fintech上的布局和努力,可以说是使尽全力,精锐尽出:异业策略联盟、转投资、产学合作、推出新产品或服务、聘请顾问、教育训练、派员出国考察进修、积极与主管机关沟通、校园征才、举办专业研讨会、定期或不定期记者会等。
A公司这么做,当然是为了自己,希望成为我国Fintech的领头羊,并在Fintech上有一些建树,抢得先机。但投注这么多的努力,许多是有外部性的,是业界的公共财。也就是说,同业,甚至所有金融相关业者都可以分享成果,却不一定要跟着付出庞大的代价。
为甚么会有外部性呢?首先,金融业在台湾属于特许行业,所有的业务都必须有法律规定和主管机关的审核和监管,而Fintech几乎都是新玩意儿,主管机关多半赶不上业界或学界的脚步,遑论审核和管理。至于制定新法规更需要动用庞大的游说力量。当A公司努力推动新法通过,成功让主管机关了解并接受新业务,所有的业者便一体适用,共蒙其利。也许你会认为,这种事该由产业公会来负责,但A公司既然是业界龙头,自然也是公会的要角,实质上还是A公司在推动。
其次就是人才和市场成熟度的外部效果。Fintech需要大量全新的金融人才,A公司鼓励学校积极培育Fintech人才,增设相关课程。这些学子毕业之后当然可以为A公司所用,但也可以为同业所用。市场成熟度更是一个雨露均沾的公共财。当A公司努力打开某一新业种的市场,譬如说机器人理财,花很多功夫教育市场,让一般民众熟悉,那么别家公司以后再推动类似业务,客人就不会觉得不知所云了。这还没谈到产业上、下游,如信息设备和专家顾问的外部效果呢。
根据已故美国UCLA教授赫舒拉发(Jack Hirshleifer)的模型,A公司所扮演的,几乎就是业界的最强棒(best shot)角色,以一方之霸的地位,决定整个公共事务的规模,其他业者即使有心,也帮不上忙。
在赫舒拉发的模型里,只要最强棒出手,其他人就没有作用了。例如电视节目里三人或二人一队的机智问答比赛,如果你有一个超强队友,任何问题都答得又快又正确,那你从头到尾一题都不用回答就可以拿到冠军了。你如果逞强抢快回答,反而会坏了大事,不如晾在一边,等着收割。
那么,其他业者该怎么做呢?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中段班B金控公司。朋友说,B公司虽然不排斥Fintech,却没有随着A公司起舞,而是把重点放在IT的基础建设和金融服务的基本功上,例如设备升级、加强IT人员阵容、强化客服、改善流程、教育训练等。这些动作,在我看来,就是注重基本动作,找出企业里的最弱环(weakest link)并予以强化。
这里所说的最弱环,跳脱了赫舒拉发的公共财模型,回到原本的意义:一条链子的最大强度,就等于最弱一环的强度。金控集团的业务庞杂而环环相扣,如果每个环节都能做到一定的水平,令客户满意,自然有竞争力。假设A金控真的在Fintech上建立了领导地位,则B金控的策略就是在Fintech方面尽量追赶,不要落后太多,而努力在其他环节上做得比A金控好,这样便有机会和A抗衡,甚至胜过A公司。请注意,B公司在Fintech上不用像A公司那样费力地开发,只要搭顺风车,依样画葫芦就不会差太多了。
事实上,金融业的最弱环常常是很细微末节的东西,而不容易被管理高层所见,但对广大客户的使用经验,却有很大的影响。这两家金控的网络交易,我个人都有使用的经验,真心觉得B公司的基本功比A公司好(这当然是很主观的个人经验)。总之,A金控虽贵为业界最强棒,可千万别却忽略自己的最弱环。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你在Fintech上大幅领先,提供客人先进的人工智能功能,但客户有问题时,譬如说,网络购物转账的某一个功能一直卡住,却无法立即有效地得到协助或亲切指导,那将会使你的优势大打折扣。
最后,朋友问到一个关键问题:Fintech真的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吗?没人敢肯定,毕竟金融业是信用的行业。不过大数据和物联网已经喊了很多年,区块链则是从比特币发展出来的。科技界创造出几个响亮概念,到金融界翻云覆雨一番,反正已经不是第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