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执政党在大选中失去国会三分之二的议席,
反对党则首度取得5个州的执政权。
在权力被瓜分后,马国多年来的种族政治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
马来西亚第12届全国大选结果3月8日揭晓,由首相阿都拉领导的执政联盟国民阵线(国阵)在大选中面临最大挫败,从1957年马来西亚脱离英国独立执政以来,第一次未能控制国会绝大多数席次,失去国会三分之二议席的优势,而且在全国13州中也丢了5个州的执政权,痛失槟城、霹雳、吉打及雪兰莪4个州属的政权,也无法从回教党手中取得吉兰丹州政权。
除了上述5个州属的政权落到反对党阵营手中外,反对党也取得了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11个国会议席中的10个议席,以及雪兰莪、槟城和吉隆坡重要州属。雪兰莪和槟城是拥有最多外国投资的州属,区内有国际机场和重要港口,吉隆坡更是马来西亚政经文教中心,这对国阵而言都是极大打击。
分析家指出,由于种族歧视政策、政府官员贪污、通货膨胀等各种政治、经济和民生问题的长期积压下,马国人民要求一个更开明、民主的政府,求变的趋势锐不可当。去年开始,执政党各种政治和司法丑闻不断传出,短短3个月爆发了3次大型民众示威活动,已显露执政党失势的态势。这次选举大量选票流入反对党手中,也显示马国国民准备迎接一个不同的时代。
去年开始,马国反对党不断揭露执政党的各种丑闻,包括现任副首相纳吉家人涉入军火交易收贿疑案;去年9月又被揭发数年前有人涉嫌幕后操纵及安排高级法官人选的司法弊案;种族课题也是引起少数族群不满的因素。
2008年伊始,丑闻缠身的国阵竟爆发性丑闻,前卫生部长蔡细历承认他就是在坊间流传性爱光盘的男主角,并且因此而下台。
3月内3次群众抗争
去年底,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在短短3个月内爆发3次规模数千人以上的示威游行,震惊举国上下。2007年9月26日,约2,000名律师、非政府组织和在野党代表,在马国联邦政府行政中心布特拉游行,要求首相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大法官滥权事件,以维护司法公正。
随后在11月10日,由多个主要反对党组成的廉洁与公平选举联盟在象征自由、独立精神的吉隆坡独立广场举办「万人大集会」,要求政府改革选举制度。这是马国近10年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一星期后,数千名马国印裔人士走上街头,抗议他们缺乏商业和教育机会。策划集会的「印裔权益行动委员会」派遣代表向印度求助,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并向马国政府施压。但以上这些抗议活动都被警方以「无准证集会」为由,遭警方以水枪和催泪弹驱散参加抗议活动的人群。
随着政治丑闻被揭发,以及民众发起的大规模抗议事件,显示民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升高,越来越多马来西亚人对油价、高速公路收费、通货膨胀、犯罪率升高和贪污腐败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表示愤怒。这些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国阵在第12届大选流失大量选票的原因。
分析家指出,长期以来,国阵灌输人民改换政府会引发「国家安全」、「种族暴乱」等问题,国内各族群对政治、种族课题极为小心翼翼,也不敢改换执政党。这次的选举结果却显示民意的觉醒,真正体现出马国人民对民主的诉求。
挑战种族政治模式
在英国殖民时代,马来人在社会、政府职务与就业上就拥有一定的优先权,当马来西亚联邦在1957年宣布独立后,联邦宪法中拟定了第153条文,阐明最高元首为马来子民及土著,保障其身为马来西亚公民的社会地位及特权。
第153条文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马来西亚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经济分配的不平衡,但在独立后,土著占马国经济的比重并未大幅增加,至1970年估计只占2.4%,其他大部份都掌握在华人和外国人手中。马国最大的少数裔族群印度裔族群,始终被认为当作三等公民对待,已经默默忍受几十年。
为了解决种族资源分配问题,马国在1971年又提出新经济政策,希望平衡马来人和其他种族间的社会和经济鸿沟。这个以种族为划分界线的社会改造计划,被认为是个雄心勃勃但也极具争议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非马来族裔的不满情绪逐渐上升。
依据此次马国全国大选结果分析,依赖国阵种族划分体制生存的马华公会、民政党及国大党,现在被人民以选票否决后,几乎失去在国阵的立足之地。马国种族政治的模式已经成为「过去」。
反观反对派阵营的公正党、回教党及民行党,在本届大选中提出了多元族群合作的论述,吸引了许多不同面貌与背景的选民的支持。由反对党执政的五个州已经表示,首先将撤销实行将近40年的「新经济政策」,而改以「更讲求绩效的制度」,来公平地照顾各族贫困人士,让他们同获廉价屋和教育机会等福利。
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模式已进入一个关键时刻,改变与否,就看未来5年马国政治局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