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國有不少探討失智症的電影,年邁的父母逐漸喪失自理能力,或者曾經親密的伴侶忘記了自己、忘記了親人。過去依稀的輪廓日漸模糊,相處的記憶猶如一道道被擦去的筆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否也因此被擦去?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總存在著鴻溝,從不理解、到了解、到最終的接受與包容。一方的眼神逐漸漠然,另一方卻還情感深摯,不光記憶力、認知退化了,還混雜著對外界認知的改變。也許失智症患者正經歷著驚悚的人生體驗,卻說不出、道不明,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所發生的一切為何如此。
2020年的劇情片《父親》(The Father),在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六項提名,並勇奪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男主角獎。該片講述了一位由知名老牌演員安東尼‧霍布金斯(Anthony Hopkins)飾演的老年人安東尼,因患有失智症而迷失在虛幻的生活中的故事,被《好萊塢報導者》首席影評人陶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評為:「自八年前《愛‧慕》(Amour)以來,講述老年人境況最出色的電影。」
懸疑性的敘事手法
電影從由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飾演的大女兒安得知父親安東尼又趕走一位看護後,上門看望展開。安告訴父親,她即將離開倫敦,與男友搬到巴黎同住,如果父親再這樣無端趕走看護,她無法安心離開,只好做另外的安排。
罹患失智症的安東尼卻對女兒要聘請看護不以為然,即便自己經常忘事且記不得東西所放的位置,但他認為自己還能照顧自己,而且他因為找不到手錶懷疑是看護偷了,因此對請看護一事極度反對。
然而,隨著不同人物的出場,觀眾隨之陷入謎團。女婿出現了,出現在安東尼家中,並告訴安東尼那是自己的家。女兒不是早已離婚?而原本的女兒回來後,卻是另一張臉孔,之後還告訴父親自己並沒有要搬到巴黎。
隨著鏡頭切換父親的視角與女兒的視角,以及父親的陳述與女兒的陳述彼此矛盾,觀眾也隨之陷入迷霧,因此,雖是簡單的故事與場景,卻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緒,想要一探究竟:到底這對父女怎麼了?到底真實的現況是什麼?
錯亂的是父親還是女兒?大女兒安離婚了嗎?安真的要前往巴黎?安真的是覬覦遺產?父親口中最疼愛的消失的二女兒,到底怎麼了?現在老人是住在自己家裡,還是搬到了女兒家,與女兒及夫婿保羅同住?
觀眾心中一連串的問號,無疑也是失智父親正經歷的。此部影片敘事手法獨特,透過猶如驚悚片的敘事結構,一步步引導觀眾看清整個故事。過程中解開疑惑,同時探究失智症患者的內在,隨著謎團的揭曉,體會到失智症患者崩塌的世界:也許他們正經歷著驚悚、失序的生活。
同理失智者的世界
因為這些錯亂,患者心中惶惶不可終日;因為錯亂,患者無法正常社交與人互動,言行令人難以理解。碎片化的場景,逐漸拼不出完整的生活樣貌,患者也逐漸喪失自我的認知,以及對過往、親人、乃至現實生活的理解。劇中安東尼‧霍布金斯將失智老人多疑、憤怒、悲傷、思念等諸多情緒演得絲絲入扣。
雖然訴求觀眾的理解,但導演與編劇並沒有溫情脈脈的牽引,而是採用懸疑的敘事手法,在抽絲剝繭中逐步釐清父親的處境。隨著劇情發展,當觀眾最終看清父親所處環境時,登場人物稱謂與長相不一致的謎團也隨之被揭開,觀眾也才清晰地看到導演與編劇透過這些布局所想要達到的目的。顯然,驚悚的感覺劇烈地震撼了觀眾的內心。
當代社會失智症日漸普遍,照護者也許可以理解、也許無法理解他們的言行,但即便能理解,也很難感同身受。透過演員精湛的演技以及這部影片的詮釋,無疑更能夠觸動觀看者的同理心:原來失智症患者經歷的不只是遺忘,也不只是認知問題,他們的時間、空間早已交織成一張無序的網,任誰都難以抽絲剝繭而出。而身陷其中的親人,面對的也往往是難以兩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