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点名、不用抢座、没有考试、没有学分,想上就上的国外名校课程,让中国的高校学生(即大学生)、白领阶层趋之若鹜,大声宣称:「以前爱逃课,现在爱「淘」课!」一位资深网友发起了「每天早起一小时,网络公开课天天上」小组,不到十天就募集了上千成员,绝大多数是上班族,很多人都要在凌晨五、六点起床,听完课再去上班。「上大学都没有这么用功过。」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程的序幕,目前至少已经将一千八百门课程向全世界免费开放,让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任一网络用户都可以免费取用。有数据显示,麻省理工开放课程的使用者中,42%是在校注册学生,43%是校外自学人士。耶鲁大学的情况也类似,校外使用者的比率高达69%。
公开教育资源
随后,顺应数字科技带动教育全球化,世界各国陆续推动网络开放式课程。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以及财力丰厚的基金会的陆续加入,犹如水滴汇成浪花,将「公开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运动推向了正轨,并且一发不可收。
以名校网络公开课而言,麻省理工制作每门公开课的资金花费大约在2,000美金左右。尤其是视频数据,耶鲁大学的热门视频课程更是精细制作,需要三万到四万美元的制作费。这些钱大多来自一些公益基金如William&Flora Hewlett基金会。它在过去8年投入了逾1.1亿美元,有一千四百多万美元投给了麻省理工学院。
对于许多将课程开放的教授而言,不仅在网络上声名大噪,而且带来了许多意料之外的物质收获。他们编写的教材销量大增,出版社也主动找上门为其出书。据媒体报导,在网上流传最广的是哈佛教授麦可‧桑德尔(Michael Sandel)的「公平与正义」课程,在哈佛也是最受欢迎的课程。而今年桑德尔到上海复旦讲学,讲堂同样被挤得水泄不通。
苹果公司iTunes U
现在,以欧美大学为主的公开课免费传播俨然成为一种时尚,分门别类的讲座录像、教学大纲、课堂笔记就这样大方地摆在各校的官网上,任人分享。而自从2006年苹果公司开放了iTunes U(U代表University,大学)学习频道,把乔治.华盛顿大学、杜克大学、密西根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的课程数据集中起来后,更像是开辟了一块新的知识利伯维尔场。
「iTunes U」目前集成了横跨美国、英国、澳洲、纽西兰、爱尔兰等175个国家的大学课程数据库。用户可以透过计算机或iPod下载视频、音频等课堂实况,乃至教学大纲和课堂脚本。截至去年年底,iTunes U已经突破了一亿的下载量。
「网络淘课一族」最热衷
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史丹福等这些地球另一边的世界名校,因网络公开课程的流行而与中国年轻人近在咫尺,都市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淘课一族」,他们多是30岁左右的白领,热衷于在网络上搜寻各种名校公开课程。对他们来说,业余时间逛街购物早就「OUT」了,「宅」在家里学习才是时尚。
刚从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毕业的Dylen被国外大学的教学方式所震撼。「尽管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但是教授能把艰深的问题,在特定场景内还原到理论的出发点,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截面。」「我现在同时跟的有『死亡』、『博弈论』、『金融市场』、『聆听音乐』四门,每周每门课听一堂,不能多。国外大学公开课科目的开放性让人叹为观止。」
从浏览量看,VeryCD U上各热门课程的浏览量都突破了百万,尤其是人文类课程,而且「很大一部分使用者是在读大学、研究生」。哈佛的「公平与正义」、加州柏克莱的「人体解剖总论」、麻省理工的「微积分方程」、「线性代数」,史丹福的「现代理论物理:爱因斯坦」等位列网上十大热门课程。此外更有耶鲁的「古罗马建筑」、「美国文学:1945年后的小说」、「弥尔顿」等「冷门」。
论坛里好评如潮:「有了这个等于免费无偿地在家上国外名校啊!如果我们的大学也能做到那么开放就好了!」「我也是超级支持,毕业后我就在这里继续充电,继续我的『后大学』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开源与开放对教育的帮助!」
「人文精神」确有其事
上网络公开课既拿不到成绩,更没有文凭,这些中国年轻人为甚么会有这样的热情?对此,网友回答如是:「这么好的资源,一定不能浪费啊,要学习去思考,去提升自己。」见识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的公开课,中国网民说,原来,传说中的「人文精神」确有其事,教育者传授的不单是知识,还有道德、审美、智慧、伦理。不过,能达到这种水平的教师有多少?
媒体人士贺某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看了哈佛核心课程清单后,表示「过去多少还有点的自豪感不堪一击,当场崩盘」。他悲凉地声称:「我显然已经不敢把我读的学校叫做大学了。」网友Frederick Wang在看完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后感慨:「推荐它不是课上得多么好,而是社会体制在高等教育里的体现。民主的精髓就在这里,争取大多数的同意,那么精英就要把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解释清楚。这样的社会是思辨和成熟的。相反,把民众排除在外,就必然会愚民。长此以往,两种社会表现出的智识差距判若云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