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到底是怎么样的国家,让人又爱又恨?
我国跆拳道选手杨淑君在亚运被判决失格,一时间反韩情绪高涨。网友在网络上串连反韩、韩国商品销售成绩下降、在台韩国人被排挤等事件,此仆彼起。媒体趁机大作文章,「韩国人」好像瞬间成了跋扈、粗暴的代名词。与此同时,韩国偶像团体「少女时代」和「SHINee」来台,接机的少年少女们熬夜等待、高声尖叫……
韩国,到底是怎么样的国家,让人又爱又恨?
走进「知韩苑」大门,素雅的装潢是第一印象。接着迎接我们的是一位斯文、大眼的性情中人──他是国内韩国专家,精通中、韩、日、英语的「知韩苑」执行长朱立熙。
朱立熙一开口就谈到杨淑君事件所引起的反韩潮流,他拂了拂桌子,感慨地说:「这是由于社会大众普遍不了解韩国的民族性,加上媒体的误导所造成的。」他认为,台湾社会需要从这次事件中得到正面的教训,更了解韩国,才能知己知彼,之后和韩国人打交道时才会更灵活。朱立熙爽朗一笑说:「无论哈韩、反韩,都要先知韩呀!」
解析1:
韩国文化,是一种「恨」的文化
说到韩国人的民族性,朱立熙认为,韩国文化是一种「恨」的文化,因为韩国「错误的地理」造成了他们「悲剧的历史」。他加重语气说明:「这个国家强权环伺,以前就是中国攻打日本的桥梁、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他们不断被强权蹂躏,因此产生了『恨』的民族性。」
中研院社会所研究员萧新煌在〈韩国人的恨〉一文中,引首尔大学教授金璟东的研究指出:「『恨』是在韩国近百年历史当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心理特质,而且融合到韩国人民的情绪和行为体系里头,甚至变成一个具有主宰力量的感情。主要原因是外敌和内争。尤其是外敌的侵入,更使得『恨』的情绪加深在各个阶层的韩国人心里,而变成一种极为普遍的集体情绪。」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也曾经公开分析过这种「恨」的哲学,他说:「朝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恨』的文化。我国的人民是忧患和苦难的人民……『恨』是人民遭受了挫折后的希望,『恨』是正在待机实现人民遭受过挫折的梦想。诚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我们一直生活在『恨』之中。但是,或许正因为我们心怀家国『恨』,反而一贯能够安慰和激励自己,因而一直能够为了未来而生活。我们的人民就像田间的野草,在被践踏之后又恢复生机,受强风袭击而不折不挠。……我们具有无与伦比的韧性。朝鲜人两千年来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特征,他们内心里绝不向邪恶的势力屈服,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放弃希望。对根本无法抗拒的命运,他们暂时退让,但他们始终怀着希望并等待着,在等待期间又不放过东山再起的机会。他们忍受着巨大的困难,千方百计地坚持下去。这就是『恨』的本质。」
朱立熙补充,对个人的恨,使国民想出人头地、成就动机强烈;国家的恨,则让国民一心洗刷历史耻辱、提升国际地位。
解析2:
大韩民国第一,「做得到精神」
于是,我们看到的韩国人往往上进心强又十分爱国。朝鲜族作家金文学这么说:「我发现几乎所有的韩国人都爱用『我国第一』的口头禅。」台大政治研究所一位硕士班毕业生就表示,在学时同所上有几位韩国同学,因而得以「近距离观察」韩国人的「大韩民国第一」精神。印象最深刻的是,全班聚餐时常见韩国同学发表高论,认为韩国一切都好,说到激动处,还高举着啤酒在全班女生面前大声说:「连女孩子也比较温柔漂亮!」引来一阵声讨。即使如此,韩国同学宁死不屈,情愿盘里的菜全被同学玩笑地夹光,饿着肚子也坚持喊韩国第一。这种以一挡十、坚持「宣扬国威」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那么,到底是甚么原因,让韩国人可以如此有自信?
历经近五十年的日本殖民和朝鲜战争,在1960年代,韩国终于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可以专注发展国力。而长期遭到外侮的悲愤情绪一旦有机会「雪恨」,爆发的动力就非常强大。在1960年代,韩国先以进口替代、后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策略取得了重大成就,GDP成长率高达8.8%;1970年代,韩国开始发展化学工业和重工业,GDP成长率为8.5%;1980年代,开始科技产业(家电、汽车、造船业)的发展,GDP成长率为7.5%。这一连串的经济发展成就还赢得了「汉江奇迹」的称誉,到1988年主办第24届奥运会并成功民主化,韩国跻身现代化国家之林,已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重创出口导向的韩国,再加上货币大幅贬值、银行呆账问题严重,韩国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会(IMF)请求援助。就在此时,多数韩国人民竟然「共体时艰」,自动自发地把家中的金银手饰捐给政府共度难关。
知韩苑执行长朱立熙睁大眼睛,似乎不可置信地说:「光是黄金就捐了十亿美元!为了救国家,他们觉得这是应该的。」
因为韩国全民上下齐心,加上金大中政府大力改革,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整顿财阀,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最先全面复苏的国家就是韩国。
朱立熙形容韩国人常挂在嘴边的──「做得到精神」(Can Do Spirit)──就是天下无难事,只要去做了,就一定会成功。确实,「做得到精神」激励了经历过殖民、战争、争取民主和金融风暴的韩国人,让他们虽然身处逆境但仍坚持努力,最终东山再起,「报仇雪恨」,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解析3:
重视外表,「只许赢不许输」
但是或许正因为太重视雪恨的「成果」,令韩国人普遍有非常重视表面输赢的心态。朱立熙解释,为了出人头地,不被人看扁,韩国人必须积极进取,探究各种可能性,也充满野心。「他们先前最大的敌人是日本,早期是反日而且仇日;战后的发展策略则是知日、超日、克日。2001年起,『三星电子』的净利已经超越『新力』,能和日本品牌匹敌。」
在体育竞赛方面,韩国人更将「只许赢不许输」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朱立熙认为,为了胜利,有些韩国人并不是非常重视运动家精神。除了在国际赛事上的裁判屡遭争议外,朱立熙指出,韩国人打篮球常有小动作,「例如他们被撞一下就倒在地上装死,少则5秒,多则20秒,藉此争取休息时间。不过他们认为这是球技之一。」
在个人层面,韩国人则十分重视外表。韩国的整型、纺织、成衣等工业特别发达,连前总统卢武铉都去割双眼皮,并在大选前注射肉毒杆菌。韩国女子更是精研化妆技巧,她们喜爱「浓妆」效果,在外一定化上「全妆」,不像台湾女性习惯淡妆,常常涂个口红就出门了。这种爱美的观念走向极端,就是整容成风。根据首尔大学医学院教授柳仁均的报告,韩国女大学生中52.5%有美容整型经验,82.1%希望做一种以上的美容整型。送女儿、朋友「割双眼皮手术」当礼物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这不能不说是过度重视表面的社会风气所带来的后果。
解析4:
群体意识强,「我们」最棒!
韩国除了重视外表之外,还是一个特别重视团体意识的社会。师大韩语名师王清栋接受访问时,笑着回忆在韩国教书的生活:「韩国人是单一民族,长相差不多,我在上课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这个同学怎么长得跟另一个同学很像,只是SIZE不一样。」
而因为是单一民族,韩国人强调「我们」的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在韩国,如果你们是好朋友的话,常常用的东西差不多,染得头发都一样、剪得发型也都一样,这样才叫作好朋友。他们团体意识很强的,韩国有一个字叫做『咱们』,像中国人和台湾人常说『我家、我爸』,可是韩国人都是用『我们爸爸、我们姐姐、我们的学校』,其中最特别的就是他们会说『我们的老公』,他们把整个国家当成一个群体,就是『咱们』。」王清栋表情生动、语调热情地解说。
这样一个重视「我们」的国度,在正式场合,对「上下伦理」就非常要求。人们会依家世、职业、性别、年龄等作为区分身分尊卑的基础,从而有一个严格的人际关系准则,包括使用的语言都有敬语、半语、卑语的区隔。一位从中国到首尔大学理工学院留学的研究生这么形容:「在韩国你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事情,年幼的人和年纪较大的人讨论一件甚么事情的时候,年长者在无理可讲的时候,往往就会大声讲一句:『你今年几岁啊?』这样一问,年幼的人就不作声了。不管对错,很多韩国人是不能容忍年龄小的人冒犯年长者的。」
在这种阶级严明的社会中,乍看之下,长者好像有许多特权,但其实长者也负有照顾幼者、弱者的责任。「出去吃饭前辈要掏钱,后辈生活上有甚么困难前辈要帮着解决,后辈学业和观念上的问题前辈都要照顾。在韩国,如果后辈跟着你,你却不能照顾好他,旁边的人都会觉得你有问题。」
而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到了非正式场合就会得到抒解,韩国人和日本人是全世界最喜欢在下班后去「喝一杯」的民族。到了晚上,不分上司和下属都会一块儿出去吃饭喝酒。王清栋这么形容:「这时也没有甚么阶级高低上下之分了,比如白天是甚么部长、长官等等,晚上就变成某某兄弟;气氛也都很好,大家就想赶快喝醉,有时候是真的醉倒,有时候是假装喝醉,喝醉的好处就是平常上班不敢讲的话,透过这个时候说,就靠这种非正式的关系来表达一些没机会表达的事,或是吐露真心话,抒解压力。」
在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整个国家的人都是一家人,所以韩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属于一些社群,如京畿同乡会、首尔大学同学会等等,王清栋表示:「像是宅男这些词汇,在韩国来说不可思议,到处都是层层的关系,有很多社交活动去维系很多的关系。」也因为是以群体为主的社会,所以韩国人的人际界线并不清楚,「个人主义」在韩国行不通,才认识几天的陌生人就会开口问薪水多少、感情状况,朋友间借贷、共享财物、把对方的家当成自己家等,都是常见的情形。
但也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韩国人很重情义、对待朋友特别热情,朋友有难时也会尽量帮助,因为「你的事也是我的事」。同时,他们直言不讳,因为都是自己人,一般情况下较能包容不同意见,使得韩国人能说善道、表达欲强。
反过来说,对「外人」,韩国人就不太留情面了,为了追求胜利,他们不介意偶尔使出小手段。于是在运动场或商场上,有时就会出现争议,这也是与韩国人打交道时需注意的地方。 这,就是令人又爱又恨的韩国人。
============================================================================================
朱立熙小档案
现任:
- .「知韩苑」创办人兼执行长
- .国立政治大学韩文系、新闻系兼任讲师
- .「台湾东北亚学会」常务理事
学历:
- .美国史丹福大学东亚研究所日本研究硕士
- .南韩延世大学大学院历史科硕士课程
-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学士
经历:
- .《中国时报》摄影记者第一名入社、《联合报》驻汉城特派员、《中国时报》主笔兼国际新闻中心主任
- .《自由时报》编辑部顾问兼国际新闻中心主任
- .《Taipei Times》总编辑
- .超级电视台新闻部总编辑
- .中华电视公司副总经理
- .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