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林克孝專題報導

林克孝谈为何《找路》

林克孝谈为何《找路》
林克孝在南澳山区白菜园猎寮的照片。林克孝提供
第95期
郑少凡

被泰雅族少女沙韵的故事吸引,踏上宜兰南澳山区探寻古道的林克孝,2010年初出版了《找路:月光.沙韵.Klesan》,记录他走完「沙韵之路」,深入南澳探索泰雅遗址的经历。

为何林克孝要深入林间找路?他是怎么看自己写的这本书?

在自序中,林克孝问自己:「为甚么要向第三者陈述这个过程呢?其实我一直都没有确切的答案……直到这本书都已写完,我也还在找答案……」看起来似乎他落笔时也没有明确答案。但事隔半年,去年7月接受《看》杂志专访时,林克孝透露了自己写书的原因。

追寻保存泰雅族人的古道、部落遗迹

留学后回台就职的林克孝,一次带着同仁爬大霸尖山,心中再次的感动,使他找回与台湾山岳的联系,并且确认自己真的是异于常人的爱爬山,所以展开探索台湾中级山区的人文景致之旅。

后来,林克孝听闻沙韵的故事,非常着迷,着手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心想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寻找沙韵之路,但迟迟未下决定踏上旅程。一次,同仁邀约溯溪,林克孝抱着陪伴同事的心情,没多准备便参加了。但踏入宜兰南澳南溪冰凉的河水那瞬间,林克孝心头一震!这是泰雅少女沙韵失踪的南澳南溪!

林克孝眼神放出光芒,回忆当时的心情:「我在书上有稍微写到这段,可是没有特别着墨于我当时的震撼。我踏进(南溪)水里的时候,惊觉:『这是南澳南溪耶!这条溪有那么多故事!沙韵就是在这条溪被冲走的。我都没甚么准备就来这里了,这冥冥之中一定有甚么力量把我带到这里来。就是这一条溪!』」温文的林克孝微微颤动:「哇!就是那种感觉。」

从那时起,林克孝不再涉足其他山区,专心探索宜兰南澳山里的沙韵之路,并深深爱上泰雅族文化。

林克孝解释,写《找路》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引起更多共鸣,把宜兰南澳泰雅族遗失的历史遗迹、古道以文字保留下来,别让这些文化遗产淹没在丛林中。

深入山林探寻的过程中,他那挽救历史遗迹的急迫感逐步加深。林克孝说:「在那一带,我们就是要把旧部落找出来。找出来容易,但要维护很难,也不是我们能力所及的。而且大自然的力量太大、太大了!我这次(2010年)4月1日去到老武塔,发现以前住的猎寮全部都不见了,一个都不剩了!还有一片崩壁,崩得……让我好庆幸在它崩以前就去过。如果现在拿着地图来,也不会想到路曾经从这边攀上去,因为那坡已变成垂直的壁了……但是我现在知道,因为我走过。我知道这种事情会越来越频繁,不知能救回多少东西?」

林克孝感叹地说,他所能努力的,就是靠记录来留存尚未完全消失的泰雅遗址与古道,用卫星定位标明、用文字描述地里位置,将来泰雅族的年轻一代返乡寻根时,至少还有纪录可以追寻。但是,如果现在不努力探寻,那些文化遗址将永远消失。林克孝解释:「所以我们现在都在探听,老一辈人说哪里到哪里也有一条路,我们就在计划,去把那条路砍出来。而那条路会不会在,我们根本不知道,但是老人讲得很清楚在那里,我们就觉得总是要有人把它走一遍,然后记录下来。」

除了惊觉大自然淹没文化遗迹速度之快,林克孝还深深感觉到,随着老一辈人的渐渐逝去,泰雅族人对于过往文化的记忆也将渐渐流失。因此,很多泰雅年轻人看到他的书之后,基于使命感,也加入「找路」的行列。林克孝笑说,他和这些年轻人,「一直扒着泰雅族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不放」,希望凭借老人的记忆找出更多的古道遗迹。

全然融入泰雅文化的林克孝还发现,老一辈人的泰雅语言充满着历史意义。林克孝举例,对这些老人来说,平地人看似普通的山林,都有泰雅族的名称,而这些名称都有一段历史背景。林克孝宛如专家般地娓娓道来:「像那边一座山坡,泰雅族的语言叫malash,malash就是『买』跟『卖』的意思,这个地名代表着两个部落曾经做了很大的交易。但这段历史以后都没了!」林克孝再度道出自己的忧虑:「想到这个我就觉得很可惜!他们又没有语言文字,而早期台湾政府又不鼓励本土性的东西,所以现在救都已经来不及了。」

林克孝坦言,这就是为何他要写《找路》的其中一个原因,「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笔、用照片把它抢救下来。」

为泰雅族语和猎人请命

林克孝写《找路》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发现泰雅族是「南岛语系」族裔居住在地球最北的聚落,因此想唤起台湾民众的关注:「这在地球的民族语系里有特别意义,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

还有,林克孝想藉由《找路》替猎人请命。他说,打开台湾的报纸,讲到「猎」这个字前面都会加上一个「盗」字。一般平地人对打猎有着不实的想象,认为打猎会造成山林动物绝种。关于这点,林克孝在《找路》一书里有很生动、完整的论述。他深深地叹口气说:「现在打猎这么难,而且随着老一辈人的去逝,年轻人越来越不进去(打猎),你保护都来不及了!」

林克孝的「沙韵故事」谜底

访谈过程中,林克孝最后还分享了书中的一个小秘密。

《找路》中的沙韵故事,发生在日治时代的宜兰。1938年9月,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大举征调人员与战。在宜兰南澳的流兴社里,17岁的泰雅少女沙韵帮忙被征召的日本警员兼学校老师田北正记背负行李走到南澳,却在一座独木桥失足落水失踪。当时日人把此事大肆渲染成台湾原住民的爱国神话,不但铸钟纪念沙韵,还写歌、上演舞台剧歌颂沙韵为国捐躯的壮举。然而随着二战结束,政权转移,叱咤一时的沙韵神话故事霎时不见踪影,消失在荒烟蔓草中……

林克孝在《找路》的最后一章〈我的沙韵故事〉结尾时,以成熟的笔调杜撰了一个「剧情急转直下」的结局:沙韵其实并没有死,而是在落水的意外中存活下来。她从昏迷中醒来后,发现自己被日本人吹捧为爱国神话,她想向世人澄清自己真实的情况,但随着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代表日本军国精神的沙韵此时却成了禁忌。于是她在山林中隐居起来,只有在山中偶然会被人看到像她的影子……

当被问到这个结局想表达甚么时,林克孝神秘地笑了笑说:「你想知道真实的答案吗?」然后露出促狭的表情说道:「那篇我得到(读者)四个反应。」

第一种反应:「啊!原来沙韵还没死啊?你怎么那么轻描淡写?这是很大的事耶!」

第二种:「到底沙韵有没有死啊?你写的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

林克孝面带微笑地说:「这两种都是平地朋友给我的反馈。」

第三种是当地的原住民朋友的反应:「哇!你故事编得真好!」

第四种反应是来自一位对原住民文化有研究、有时会写书评的朋友的(编按:应是为找路撰写序文的瓦历斯‧诺干)。这位朋友的反馈让林克孝颇为意外,他说:「你这故事是不是对照日本当时把沙韵变成爱国故事的反讽?」

林克孝赞叹:「哇!这是第一次有人指出我真的用意。其实我要说的是,沙韵是个失足落水而失踪的少女,你们可以把她弄成一个爱国故事,我也可以写成她还没死……你们可以把她变成英雄,我也可以把她救回来!」

才情异于一般人的林克孝,除了生动的创作能力外,还有一颗细腻的、寓思想于文字的心……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2013年4月台灣大事
H7N9首例侵台 53歲台商病況嚴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24日證實,在中國流傳的H7N9禽流感,在台灣出現第一個確定病例,…
北大「不容偏激」 清華「精忠報黨」
中國最著名的大學,當屬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其中北大在人文領域久負盛名,清華則執理工領域牛耳。學術上的傑出成就,…
罷工潮蔓延中國 外企轉移東南亞
近幾週來,由富士康(Foxconn)事件引發的中國罷工浪潮愈演愈烈。6月10日,日本本田(Honda)…
號稱萬壽果的木瓜
木瓜小傳 在一個特別寒冷的冬季,北方的皇帝為避寒,帶著皇后及大臣南下。途中,皇帝上吐下瀉、口乾舌燥、足膝腫痛、行走困難。因御醫未隨行,…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風情萬千
位於台東卑南大圳取水口上方河階地的水利公園,是一座美景與生態兼具的親水公園。園內有水車、木造涼亭、大草皮,夏日涼風習習、溪水淙淙,別具風情…
秋意上心頭
阿丹說,秋天是北美最美麗的季節了。樹葉漸次染紅,秋意上心頭,同時宣告著冬天即將來臨。 阿丹喜歡這張宛如風景畫的照片,…
松林中蛻變的彩蝶
春天,最適合散步。今晨,久違的陽光溫暖催促著我晒一晒沉鬱的心,找尋失落已久的悸動。那芳齡已18的「小紅」車伴著我,…
中共建政60年:「五鬼」依舊鬧中華
20世紀前20年(中共官史稱之為「五四時期」),中國的改良主義學者認為中國的弊端在民品劣、民智卑。胡適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