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羅斯基與陳進發

也是潮流

BOSTON图书馆前的艺术司神。/罗斯基,坚持古典写实/陈进发,承负保育使命/我就是潮流,潮流就是我
BOSTON图书馆前的艺术司神。
池农深
第1期
池农深
在现代主义兴起之际,罗斯基坚持古典写实;
全球暖化普成议题之前,陈进发已用美学纪录生态十余年。
用心走自己的道路,「我就是潮流,潮流就是我」。

五月在哈佛的弗克美术馆看到一个画展叫「最后的罗斯基派」(The Last Ruskinins)。正好接到弟弟的电话说陈进发导演得奖了,语气兴奋得像是他得奖了。

全心全意走自己道路

认识进发先生没多久,是弟弟介绍认识的,他们同是爱好大自然野生动物的老朋友。进发先生尤其是能付出行动,近十年他身体力行的耕耘,有形无形中已培育了一些生态纪录片的专业人士;另有一些景仰者,如我弟弟,谈到台湾的野生环境,总是陈导长陈导短的。认识他们这一帮热爱台湾自然生态的青年人,才知道台湾这么美,从他们的眼中,我重新发现台湾的美与珍贵之处。这对我这样一个已离国二十多年的人而言,真是一种奇遇!

就像我无意中走进「最后的罗斯基派」展览场,认识了这位不曾在艺术史中被提过的人。不曾是艺术主流、舞台上的人物,但是约翰.罗斯基(John Ruskin)曾经影响着一批人,可能到今天仍然继续影响着。然而对那些全心全意在走自己道路的人,他们的目标不在能不能成为别人的焦点,得奖也不是目的。一如陈进发说的:「生命需要靠奖来延续或支持的话,那会活得非常辛苦。」这是专业的心得,与细想过人生意义考题的人才能说出的话。

罗斯基,坚持古典写实

「最后的罗斯基派」非大型的展览,一共约七十幅画作。策画这个展览的人不论文物收集或画作陈展方式都非常用心,从画作到选录拓在墙上的诗文,都非常完整的诠释了罗斯基的艺术美学,同时介绍了他与学生对社会、自然环境及人类文明的关怀与见解。看完展览后意犹未尽,想知道更多与罗斯基有关的资料。

罗斯基生于1819年的英国伦敦,死于1900年(发明蒸气的瓦特死于那一年)。罗斯基生于产业革命鼎盛、现代主义起跑之时,现代意识兴起之势致使古典写实艺术俨然成昨日黄花。罗斯基却独排众议,宣扬他的艺术理念──他主张艺术具有责任与道德的重要性,艺术是上帝给予人的礼物,人应该用这份礼物来描绘造物者之美,从事艺术创作是人用来操练人对神的一种景仰。忠实地把与自然中的花草树石画下来,尤其希腊埃及罗马古代文明的建筑,那是人类文明的精髓,若不把它忠实描绘下来,一但被翻修不复原样,是人类的一种灾难。

当年除了他的学生之外还有许多追随者跟着他旅行,一年两年边走边纪实古文明的建筑废墟。这个展览有三分之一画作就在那么一个情境下留下来的,每一幅画描绘的都那么清晰动人,古代的残垣断壁历历在目。展场的墙上拓着他的一句诗话:「看的清楚是诗,是预言,也是信仰,三者同而为一。」(To see clearly is poetry, prophecy and religion all in one.)

陈进发,承负保育使命

我想到陈进发先生为等拍一只蝴蝶、一条山椒鱼苦守三天三夜,「如果你可以把一片叶子画好,你就可以把全世界画好。」(If you can paint a leaf, you can paint the whole world.)

进发先生原先也是学绘画的,因缘际会他选择了摄像机,带着使命感一般地圆他的心愿。拍片之余,他用小货车带着几年来拍的生态纪录片一乡一城的巡回放映,倡导环保知识。我曾经问他319乡镇走了多少了?得奖后,我打电话问他,会因而停下来吗?他说:「怎么会?」我相信他的话。他是经过生死大关的人,似乎早已想好人生的课题,得不得奖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的孩子能否和他的童年一样,跟着父亲到溪边钓鱼玩水。

深刻凝视,人文关怀

罗斯基从未到过美国,然而当年他的两个弟子来到哈佛大学,在哈佛成立了艺术学系,继续传播他的艺术理念,在英伦的弟子也坚持写实画并肩负起「文以载道」的传统。这些承继他理念的艺术家因为与主流艺术逆着走,少有能鬻画为生的,最后都进到学院教书去了。或许这也是在近代艺术史中,我们很少听闻从哈佛来的「现代派」画家。

不过,他们虽不像罗斯基那样强调艺术在宗教里的使命,但强调非物质文明的精髓应该要好好发扬,有点像是雅致的文人画。

进发先生是一个创作的人,但是他对自身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视,他曾在空大修习人文科系。他说:「学完人文后,画画的差别是,如画一棵树,没有学人文前可能把树的色彩、光影表现得很好;学了人文之后,看到树就不只是树了,可能有鸟进来了,其他生命都附带进来,一些生命与树产生了共鸣。」

我就是潮流,潮流就是我

且不管艺术是否就是像他所说的这样,但这是他用生活、用无数个山风明月还有无数个凄风夜雨,在等待中得来的,不是抄袭他人的学问与生命观。「我就是潮流,潮流就是我」,相信在历史的洪流中用真性情活着的人一定很多,而且不知在哪一个时空中他们将互相邂逅。无意中,在这五月的弗克美术馆里,我与他们奇遇。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百年變局 香港「石屎林」何處去?
今年8月9日香港網路上流傳,有逾50年歷史的當地大型建築師事務所向員工發信,要求所有員工9月起每月放3日無薪假。「香港建築師學會」…
變老
朝蟬朝生而暮死,牠不知道甚麼叫春夏秋冬;人生只百年,人也很難懂甚麼叫地老天荒。然而,人總還知道寒暑的變化,也知道這種變化將催人老去,…
陳彥誠接手世界版圖 合隆集團走向下個百年
年輕高大的陳彥誠談笑風生走了進來,民國70年次的他剛剛接手「合隆集團」一年多,是第五代經營者。坐在寫著巨大書法字「誠」的辦公桌前,…
台灣慢城 風光躍上國際
五年一次的世界博覽會,2015年5月1日到10月31日在義大利米蘭為期半年盛大舉辦。籌辦之際,在中共壓力下,策展單位要求台灣改以「企業」、…
2-2. 真相大白(下)
本期登場人物:吳金虎(集團副總裁):        …
郵政博物館 縱橫兩千年郵驛古今世界
中國的郵驛制度始於何時?岳飛一天收到的十二道緊急金牌如何運送?哪個朝代出現最早的郵筒?世界第一枚郵票長怎樣?最貴的郵票又是哪一枚………
你所不知道的土地改革效果
「土地改革的影響」聽起來是老掉牙的議題了,學校教科書裡都有介紹台灣戰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與「耕者有其田」這三個政策,…
中國新《婚姻法》防誰利誰?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8月12日發布了「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翌日正式實施。此一婚姻法的司法解釋,等於是中國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