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读者可能对「阿里巴巴集团」不熟悉,它是中国最大的商业电子网络公司,目前正夯的「淘宝网」就是阿里巴巴旗下的网络购物平台。中国的「阿里巴巴」当年与美国的「雅虎」合作,传为外资进入中国的美谈。但为何8年后,双方都迫不及待地「逃离」对方?
2012年5月21日,阿里巴巴与雅虎就股权回购一事达成最终协议,由阿里巴巴以3亿美元现金和不超过8亿美元的新增阿里巴巴优先股,回购雅虎手中持有的一半阿里巴巴股权,即20%的阿里巴巴股份;协议同时指出,未来阿里巴巴上市时,阿里巴巴有权回购雅虎剩余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2013年2月,这笔交易最终尘埃落定。有消息称,阿里巴巴集团计划在5月通过股权置换方式将中国雅虎「归还」给美国雅虎,位于北京的中国雅虎团队也将迁至杭州,改做阿里巴巴公益项目。也有消息称,美国雅虎可能将中国雅虎的品牌借给阿里巴巴集团使用4年。
无论是哪一种最终方案,不争的事实是,美国雅虎基本上彻底结束了开始于2005年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深度合作关系,也就是放弃并撤离了中国市场。
从表面上看,阿里巴巴集团和美国雅虎结束合作关系,是因为中国雅虎运作不甚理想,同时阿里巴巴集团希望整体上市,而美国雅虎并不同意这个做法;阿里巴巴集团也担心主导权旁落(美国雅虎曾经占有阿里巴巴集团40%股份,另外约30%股份由一家大型风险投资商持有),这些原因导致合作破裂。然而,这并非深层原因。
宏图大计8年告终
雅虎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开始于2005年。当时的雅虎拥有4项无与伦比的技术强项。第一是搜索技术,加上与阿里巴巴合作后拥有的中国ICP网络经营牌照(最后谷歌撤离中国大陆的直接原因就是这张ICP牌照),还有不久后收购专注中文搜索的3721;其次是电子邮件技术,其大容量、反垃圾邮件的技术相当被称道;第三是实时通讯雅虎通;最后是品牌价值,当时的雅虎可说是因特网第一品牌。这4部分如果拆开都可以独当一面,4项合在一起更是气势如虹。
从这个堪称为完美的构架可以看出,这种进入中国市场的设想相当精准而且构思宏大,世界第一的网络技术公司,与一家非常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网络公司合作,进入中国这个市场发展最快、人数最多的市场,资金、技术、市场兼备,没有理由不成功。但是,在8年后的2013年,最后还是曲终散场。
据了解内幕的业界人士披露,这次合作和其他无数次外资投资合作一样,一开始就是氤氲弥漫。
首先,阿里巴巴在合作不到半年就悄然撤换原来中国雅虎的高层管理人员,据说当时90%的原中国雅虎高层,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中国雅虎。
其次,阿里巴巴窥伺的是雅虎的各项技术,并不是想要经营雅虎中国。阿里巴巴集团后来的重大产品大部分都能看到雅虎技术的身影,包括「淘宝网」的搜索引擎、「淘宝旺旺」和「阿里通」都源于雅虎通的技术构架。对此,美国雅虎从最开始的无所谓,到后来慢慢开始看出门道,却又无可奈何,最后终于愤怒。2008年,阿里巴巴集团组建了搜索技术中心、P4P运营中心和媒体销售中心,其主要技术骨干和管理核心都是以前雅虎中国的人马。
此外,阿里巴巴对运营中国雅虎的一些重大决策屡屡「失误」,反而造成雅虎中国的业务逐步萎缩。例如:2007年关闭中国雅虎相簿服务。雅虎相簿拷贝自雅虎「Flickr」,后者是雅虎资产中颇受美国人欢迎的服务之一。当时,从发出通知到服务关闭,前后不到20天,导致相当数量的中国用户失去了储存其中的照片,忽视网站社会责任、粗暴对待客户的方式,让美国雅虎愤怒。类似情况一再发生。2009年,当雅虎中国将庞大的雅虎信箱用户导入新服务「雅虎关系」时,也进一步放弃了雅虎美国信箱的产品策略。据说,2010年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偕同雅虎中国的高层访问位于美国硅谷的雅虎总部时,当时的雅虎首席长、有硅谷铁娘子之称的巴茨(Carol Bartz),曾经愤怒地当众指责马云团队,说他们吸干了雅虎中国,场面非常尴尬。
这种指责并非无中生有,中国雅虎不仅接连关闭了旗下多个受欢迎的服务,也很少开启新的服务项目。为数不多的新服务有音乐搜索,但这项服务被重视版权的美国总部认为是一个污点,还为此背了很多骂名。这项服务最后也在2012年悄然关闭。
师涛案背骂名
雅虎中国还做了不少违背人权理念的不法行为。最著名的莫过于师涛案件。
2004年「六四」前夕,原湖南《当代商报》记者师涛用电子邮件向境外媒体《民主论坛》发送了一份文件,其内容是:中国政府严防海外民运人士在「六四」期间回国搞纪念活动,下令所有中国媒体不得涉及「六四」事件15周年等。
不久后,师涛被逮捕,并在2005年以「泄露国家机密罪」被判处10年监禁。判决中采用的所谓「罪证」,就是由中国雅虎提供的师涛邮件地址和内容。2007年11月,美国国会人权小组就师涛案再次举行听证会,国会议员猛烈抨击雅虎,指它与迫害言论自由的政府合作。其实,提供讯息的是雅虎中国,美国雅虎对此有口难辩。
面对自家核心技术的不断流失、合作品牌价值不断缩水,还要面对社会道德的谴责,美国雅虎要退出中国市场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果说2012年底是外资制造业开始大规模悄然撤离中国大陆的起点,那么阿里巴巴76亿美元回购雅虎股权可说是这场撤离大潮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标志着外资撤离潮不只局限于制造业,而是扩散到IT等其他领域。2012年7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戚聿东在其微博上表示,外资企业已开始「有计划地全面撤离中国」。
雅虎是首批进军中国网络市场的全球性企业之一,这样有影响力的企业最后也不得不撤离中国,为其他在中国经营的外资企业敲起警钟。其实,在中国大陆经营步履维艰的不仅是雅虎,Google的遭遇已经不是新闻,而一向自诩和中国政府关系良好的微软,其MSN在中国的市占率也是一路下滑,用户数从55%下降到2%。
撤资潮的三大主因
美国企业撤离中国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不断提高的生产成本。2005年至2010年,中国制造业工资每年平均成长19%,但生产效率的成长速度只有其一半,造成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从2009年中期到2011年,美国制造业员工每小时平均工资逐年下降,生产效率却高于中国工人,一些州政府还提供补贴,促使更多企业放弃将生产线转移至中国。
中国海关总署的调查显示,有80.4%的外资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上升,56.4%反映汇率成本显著上升,56%反映原材料成本上升。上海美国商会有91%的会员都提到了中国飞速上涨的劳动力成本。
二是人民币因素。中国自2005年以来已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约30%,提高了中国产品在海外的售价。在这样的压力下,爱迪达关闭了在苏州的工厂,星巴克也关闭在中国生产陶瓷杯的工厂,松下、佳能、狮王等日资企业则在2012年的反日狂潮中,也纷纷关闭了在华企业。
三是险恶的社会生态。例如:最初万达和沃尔玛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在2009年因为各种原因分手,从2010年开始,万达就利用和薄熙来特殊的私人关系屡次在重庆整肃沃尔玛。重庆沃尔玛5年内被罚21次,公安部门还拘留其37名员工,一直到2012年薄熙来被停职后,最后2名被拘捕的员工才获释。
在多次整肃中,表面原因往往很简单,可能是食品过期2天、卫生检查不过关。被媒体大肆报导的一次是在一般猪肉上用了「绿色」字样。当时有媒体推算,重庆沃尔玛13家门市暂停营业15天,合计损失达到9,000多万元,加上罚款和赔偿将达到1亿元。当时的市长黄奇帆曾经对媒体说,当局对于沃尔玛采取零容忍,只要发现一家分店一个案例违规,全市29家分店一律停业整顿15天。
美联社的报导认为,以一般猪肉假冒高价的绿色猪肉虽然违法,然而刑罚似乎过于苛刻。面对中国大陆无所不在的地沟油、病猪肉、三聚氰胺牛奶、黑心棉、毒大米等现象,政府似乎是在抓小放大。类似案例很多,例如:澳洲力拓公司员工间谍案等,其罪名从起初的「刺探、窃取中国国家机密」到最后的「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似乎中国当局说是机密就是机密,与某政府或者某要员的私下关系,更决定了跨国企业能否经营或生存,这让海外企业难以理解和无所适从。
世界工厂的优势不再
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资不仅撤离资金,很多外资即使没有撤出中国,却撤出了实体经济,中国制造业产业恐将面临空洞化。如果实体投资比重不断下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优势将面临严峻挑战。
多家外国媒体、咨询公司及投资银行分析表示,随着中国劳动力、土地、政策风险等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优势不再。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中国汇率及运输成本每年提高5%,工资每年提高30%,到2015年,在中国和在美国设厂的成本差别已经不大,这无疑为中国经济转型施加了巨大压力。在中国设厂至少存在30天船运的滞后周期,隐形成本更加高昂。
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表明,2012年底中国使用外资的数量比上年同期下降8.7%,连续3年下降,远不及以往每年15%~35%的成长率。中国商务部2012年公开的数据是比去年同期下降3.7%。在中国「数据出官」(官员靠捏造、美化经济数据升官)的环境下,实际情况应更差。
1979年,当一位香港商人到大朗镇开办东莞的第一家毛织厂时,当地村民们洗脚离田,成为东莞第一批产业工人,改变了珠江三角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眼下外资撤离中国的大潮已经开始,这需要多久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的经济生态,有待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