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人运动
日本国宝级人瑞医生日野原重明,多年来致力推广「新老人运动」,期勉高龄者应学习调整心态。以下为其重点:
1. 到了75岁,欢欢喜喜成为新老人。
2. 扮演清楚说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的黑脸角色。
3. 贫穷和粗茶淡饭对健康没有坏处。
4. 逐渐停止便利和富裕的生活。
5. 直到死亡前一刻,都是「人生工作者」。
6. 不论到几岁,都不忘要保持开创的胸襟。
7. 全心全意过好今天。
8. 寻找生活型态的好典范,并向典范学习。
9. 悲伤的经验,会令人变得温柔。
10. 人不管到了几岁,都可以改变生活方式。
11. 不要畏惧失去,而给予会带来快乐。
数据源:《创龄:银色风暴来袭》
高龄、少子化早已是台湾社会的常态,但由于老年政策的不健全、社会普遍对老人的负面观念,加上年长者退休后的心态常受到自我、家庭、社会等三方限制,许多人退休后的生活,不仅和想象中的舒适惬意有差距,也容易陷入自我消沉的恶性循环。
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人口曾支撑起台湾经济奇迹。不过,从2010年起,这群人也迈入了65岁以上的高龄,正式成为老年人口。当年这些普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现在也成了老年知识群,无论在经济上、知识上、健康上,都具备了养老能力。此外,他们还掌握了社会上的许多资源,在物质和精神上,依赖子女的地方也越来越少。如何重新定义这一代的老人,是今天台湾社会的新课题。
退休非结束全球吹起「创龄」风
当台湾面临敬老传统式微、长照政策未明、银发族社福机制还停留在发放津贴的同时,国际间正出现一股「不老潮流」。1991年联合国总会通过「联合国老人政策纲领」,提出实践高龄者福利的五大原则──独立自主、社会参与、照护、自我实现、生活尊严──以建构适合高龄者生活的社会。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对高龄社会的来临提出「活力老化」概念,强调社会参与管道的建立、身心健康环境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及生命安全的确保。
其中日本的「介助服务协会」更将Gerontology一词从「老人学」改翻成「创龄」,意指「以不受限的精神年龄开创第二人生」,希望透过正面角度来思索人生课题,鼓励年长者坦然面对身体的老化,与之共存,继续筑梦、追梦,以建立一个活泼开朗的高龄社会为目标。
投入银发族相关议题多年的「喜大人协会」秘书长骆绅,有鉴于台湾尚缺乏这样的观念,便以自身的经验和研究,邀集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写下《创龄:银色风暴来袭》一书。「老人退休后,说白了,就是社会的负担、年轻人的负担,这是无法反驳的事实。那我们要如何尽量去减少这个负担?」他说,「就是从自己的改变开始做起。」
台北科技大学副教授王健,因为家庭关系,多年来频繁接触日本高龄者相关照护机构,因而对老人照护领域有所研究,目前在银发总会以及扶轮社担任快乐委员会主任委员,致力推广「老年生活快乐学」。现年73岁的他在著作《谁说人老会变丑》提到:「我认为真正的退休,不是熄火,也不是停顿,而是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开始。」
从「心」开始找回银发尊严
骆绅表示,根据他的观察,台湾老人普遍来说态度较为消极,且过于依赖后辈,觉得自己老了就是不中用了,事事都要由儿孙来奉养、服侍。这种状况尤其以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最为明显。从前台湾传统的观念多半认为,人老了如果没有儿孙在身边便会被认为「歹命」;但到了现代社会,少子化、生育率低的情况下,独居老人已成为普遍现象。若不调整心态,容易陷入悲观的循环。「国外就比较少这种现象,因为地方大,机能不是那么密集方便,跟小孩的距离又那么远,不自己先振作怎么行?」
尤其台湾医疗发达,就诊太过方便的结果,造成了许多老人「把诊所当公园」,生病了走几步路去拿个药吃就好,反而忽略了「事前预防」的重要性。「如果是国外,看个医生要等六个月;拿个药,甚至医生只愿意开给你维他命,就要几百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你敢不敢让自己生病?」骆绅认为,台湾方便的生活环境,加上对年长者提供的优惠,虽然让老人获得舒适的生活,却也因此造成浪费,「撇开那些没有获得良好资源的老人不说,我看到很多老人其实是被宠坏了!」
王健在书中也举了2011年日本东北震灾的故事,说明「用进废退」在高龄者中的重要性。当年发生灾难三周后,总计约十八万的避难人口当中,有将近两成的老人都出现了所谓的「废用症侯群」,意即经诊断,各种器官的机能有效指数都逐渐减退,严重者甚至器官衰竭逐渐死亡。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病症,一个人因体能下降就不思运动,不运动则体能更为下降,致免疫力同时下降,容易生病。
保持心灵开阔是长寿的关键
根据东京大学高龄社会总合研究机构特任教授秋山弘子调查,不同于以往「退休就不工作」的观念,日本有九成退休族仍想继续从事体力范围内能够负荷的工作。若是没有经济压力,也有不少银发族选择出国旅游和继续进修,活动力相比台湾老人来讲较强。研究也发现这些身体健康、头脑清晰的老人,二度就业后,在体力和记忆力上都有明显改善,行动力也比以前好。
因此,各国高龄化政策近年来也将重点放在维持高龄者生、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最适化,让高龄者能够在无歧视的环境中积极参与社会,以延长其保持健康状态及自主独立的良好生活质量,如此不但可以降低医疗照护及其对福利资源依赖的成本,同时可以增加高龄者的福祉。
但是年长者无论如何活动或劳动,要实现「创龄人生」,最重要的还是自我心境上的转变。获得金氏世界纪录认证的巴西人瑞瓦伦婷于1896年出生,享年114岁,直到过世前都健康如昔,意识清楚,和家人互动良好。当时有人问她是如何保养的,她的回答很简单:「别管太多。」可见保持心灵的开阔、平静,是快乐长寿的最重要关键。
王健提到:「人年纪一大,四肢也许不灵活,行动力大不如前、视力减退、听觉不灵、记忆力丧失,但是千万不要失望,应该继续保有想象力。」他认为这是无关身体状况,少数让自己可以直接获致快乐的方法。
骆绅说:「包括我在内,希望这一代的退休族,可以不再只是抱着退休就是要享受的心态,而是要多想想如何在享受社会资源的同时,积极去回馈社会。不要老是把钱存着,应该多消费刺激经济,创造社会动力,年轻人才有机会,整个社会的循环才会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