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萨克斯风。这美丽而又复杂的木管乐器,对我来说一直很陌生,直到被台湾近年来的萨克斯风热所感染。于是,我搜寻和萨克斯风有关的信息,了解后里萨克斯风产业的故事,还大老远地跑去后里买了一把。最后,我在小区大学报了萨克斯风班,与二十多位和我类似的朋友一起上课,同时还相约去河滨公园练习。
在这个过程当中,尤其是有关消费的部分,有很多地方实在是不符合经济学理所强调的理性、自利心或供需法则等概念,而比较接近所谓的「社会镶嵌」理论。
甚么是「镶嵌」?这是哪一学派的理论呢?
原来,除了经济学家研究经济之外,社会学家也在研究经济。然而,长期以来,却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路。至少,主流经济学界鲜少和社会学界有所交流。
无论如何,社会学家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其观点和理论,与传统经济学大异其趣,颇值得参考,有时甚至能一针见血,点出关键问题。而「社会镶嵌」便是这样的一个概念。所谓的「镶嵌」(embeddedness),是泛指经济活动或组织,被层层的人际关系、社会价值、法律规范,甚至于文化习俗等所包围和影响。
就以我这次买萨克斯风来说,如果按照平常买乐器的习惯,应该是先上网查看约略的价格范围和品牌信息,然后找几家乐器行去试吹比较,最后按照预算选一把最合用也最划算的。可是我却是直接杀到后里去买,大致上试一下就决定了。这好像很冲动,但我并不是特例。从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和我一样,被后里的故事所感动,然后跳过台北的乐器行,直接跑到产地购买,以表达支持的心。
而社大班上的那些同学,除了少数几位和我一样杀去后里买的之外,大部分是请老师代购。这样的方式更普遍,因为这样所买到的萨克斯风,除了是后里制造的之外,还经过老师的测试与挑选。当然,反过来说,学生没得挑,也没有能力挑。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所要的萨克斯风。
总之,一把数万元的乐器,我们的选购方式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人际关系、社会价值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而不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按照自己的效用偏好做独立判断。
从镶嵌看后里的Sax产业
后里的萨克斯风产业是张连昌先生在六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带起来的。这个故事很感人,但限于篇幅,容本文从略。总之,全盛时期,全世界每三把萨克斯风,就有一把是台湾后里制造的,只不过,和现今的电子业一样,我们是代工,利润微薄。
工研院和工业局曾经在2004年推动一个为期二年的辅导计划,想要透过生产流程标准化、改善检测技术、发展产业联盟以及塑造品牌形象(Saxhome)等,协助后里的萨克斯风业者摆脱代工的困境。然而其成果,根据几篇硕士论文的实地访谈,业者一般认为对打开国际市场帮助不大;反而是政府在国内大力推行的音乐节活动,对扩大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事后诸葛,从镶嵌理论来看就很清楚了。要以「Saxhome」这个共同品牌打入国际市场,的确是焦点摆错地方。「Saxhome」讲的是台湾后里的故事,如何能够在短期内嵌入欧洲人、美国人或是加拿大人的人际关系或社会价值之中呢?要以这个品牌打入欧美地区,可能还需要很长期的深耕和培养。
但话说回来,政府配合Saxhome计划,在台中后里地区举办音乐节或萨克斯风节等活动,就有很大的意义了。一年又一年的音乐节,让国人对后里萨克斯风产生共鸣,进而引发一股热潮,不输民歌时代的吉他热。我后来发现,还有好几位友人(或是其子女)也正在学萨克斯风。因此,我们可以说,国内的萨克斯风市场就镶嵌在这股风气当中。
我不是营销专家,无法给业者具体建议,但有一点很清楚,国内市场的开拓,绝对不能忽略社会镶嵌的概念,要在消费者的人脉网络、社会阶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上多下点工夫。
经济社会学
最后,我们再回到理论面的议题。社会学家对经济的研究,确实和经济学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认为经济行为依附或根植于社会、制度、法律或文化之上,尤其是人脉网络、社会阶层、道德规范和文化背景等。这意味每一个市场都是独特的,有个别的特性,而且千变万化,非常丰富。而要了解一个市场,你必须了解其背后的社会与文化。
这样的市场概念,和经济学的精致结构恰恰成一个对比。有人认为二者互补,但也有人认为互斥。但不论如何,经济是一个复杂现象,实务上绝对没有所谓的「全盘掌握」,倒像是古人所说的瞎子摸象。就这点来看,社会学家所研究的经济社会学观点,常能带给我们关键性的提醒。
以我个人为例,我的投资着重在挑选具有垄断力的企业,经济学的垄断理论固然给我很大的启示,但经济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却让我在实务上有更具体的掌握,有机会我们再多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