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雜誌第224期

NT$128

實體店不倒 品牌求生記

受疫情影響,當機立斷跨業轉型者並不多見。「布布童鞋」在10 天內轉型賣蔬果,看似產業落差很大卻十分合理。轉型前如何評估市場?如何串聯資源?又如何與員工溝通,落實具體的執行步驟?從外部到內部的銜接,給了創業者哪些啟發?

==============================

10天內迅速轉型 「布布童鞋」變身「布布蔬果園」 ☉曾允盈

店面實戰經驗 疫情下如何和房東談降租 ☉陳鴻睿

蘋果停刊後 香港還有能看的媒體嗎?

哨子先生

 

不少網友在問,蘋果日報結束了,香港還有不被北京控制的媒體可看嗎?

其實還是有的,雖然蘋果日報的被迫停刊,對於香港新聞業造成非常強大的衝擊,也意味著香港此後再也沒有大型異議媒體。但這些年香港傳媒也不是單方面被動挨打,不少獨立媒體、公民新聞、自媒體在動盪時局下陸續出現,以下推薦我常追的香港網媒:

⠀⠀

香港大紀元   http://hk.epochtimes.com/

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

立場新聞   https://beta.thestandnews.com/

眾新聞   https://www.hkcnews.com/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

獨立媒體 inmediahk   http://www.inmediahk.net/

⠀⠀

大紀元是集團性的跨國媒體,也是目前香港僅存一間、持續印紙本報紙的「非官方紙媒」。接下來的幾間,例如以調查報導著稱的「端傳媒」,以及批評當局力道毫不留情的「立場新聞」,都屬於獨立媒體,各有各的賺錢模式和立場,風格差異很大。

我不會說這些網路傳媒有多權威多具代表性,但現在的香港,在北京打壓力道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非常需要這些不被政府綁架的獨立性媒體,緩慢溫和地擴散影響力,成為香港黑暗時代下點點撫慰人心的螢光,持續為港人,為香港的未來發聲。

香港蘋果日報停刊 背後的殘酷現實

香港蘋果日報
哨子先生

 

昨晚邊看著香港《蘋果日報》告別實錄,邊默默流淚。

傷心歸傷心,蘋果驟然停刊的原因,背後真實情況必定相當嚴峻。為何我會這麼說?蘋果高層前天才宣布預計26日停刊,等同正式放棄掙扎,為何又忽然提早2日,難道北京還在乎你這2天有沒有出報嗎?

想必是17日那天的全面搜索,港警抄走的「新聞報導相關硬碟」,裡面有大量重大機密資訊,不只影響蘋果員工,更可能牽連到每一位為蘋果寫評論的學者、長期提供蘋果各地消息的消息來源、攝影,甚至是世界各地,與蘋果有情資往來的媒體或政治人物窗口,包括台灣。

23日也就是昨天,蘋果評論版主筆李平被捕,想必是壓垮蘋果高層決心的最後一根稻草。李平之後被證實原名楊清奇,既然搜出主筆,接下來還有多少人會被挖出、抄家?不要再擴大損傷,爭取時間讓相關人士保護自己,相信這是蘋果高層決定立刻結束蘋果的原因。

---

24日,香港蘋果日報正式出版最後一份報紙。

此後,香港人再也沒有蘋果。

看到昨晚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持、鼓勵,港人在蘋果大樓下的聲援。我相信,縱使《蘋果日報》不在,但蘋果帶來的勇於反抗,對爭取民主自由的堅持,這顆不完美的蘋果走過26年,早已在大家心中種下種籽,未來,必定茁壯成長為一株株結實累累的蘋果樹。

媒體可以不在,但自由的精神將繼續在我們心中。

⠀⠀

台灣蘋果日報相關報導

香港《蘋果日報》破紀錄100萬份最終回 民眾漏夜搶買珍藏

港人冒雨搶購最後一期港蘋 「再不買就買不到了」

中方:國安法明確保障新聞自由 促西方勿干涉內政

立陶宛雪中送炭贈疫苗 人家可不是「小國」喔

哨子先生

立陶宛政府昨日表示,9月底前將捐贈2萬劑AZ疫苗給台灣,以回報去年在疫情危急時刻,台灣捐贈十萬份口罩的恩情。

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在推特發文表示,儘管只是很小的動作,他很驕傲立陶宛能在對抗COVID-19的過程中聲援台灣人民。「愛好自由的人們應該互相關照。」

新聞原文

---

立陶宛在哪裡?在歐洲大陸東北邊、波羅的海旁,與瑞典隔海相望,東接白俄羅斯,面積65,301平方公里,人口約292萬。

我知道大家疫情後會想去立陶宛觀光,但我在這裡老實說,這個國家真的很無聊喔哈哈哈哈。

雖然無聊,但立陶宛或許是歐美裡面最能理解台灣的國家了。

立陶宛人喜歡將自己的國家稱為「前線」,表示敢於對抗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兩個歐洲極權國家、反對專政的國家精神。

20世紀那段連同波羅的海其他兩國被史達林併吞的慘痛回憶,讓立陶宛發誓永遠捍衛民主,痛恨共產主義,甚至喊出「寧死不紅」。

因此,立陶宛一直是烏克蘭抵抗俄羅斯的最佳援軍,提供經濟和政治援助,也接納大量烏克蘭難民。

因此,去年白俄羅斯發生選舉舞弊,導致反對派被當局逮捕追殺,立陶宛政府同樣在第一時間接收流亡的異議人士。

因此,立陶宛敢於拒絕中國的「一帶一路」,甚至直接表明願意跟台灣成立合作辦公室,激怒北京。

---

去年台灣到處贈送口罩的時候,一定想不到在一年後,會有一個遙遠的地方依然惦記著,並願意盡力回報這份恩情,只因為我們同樣追求自由。

立陶宛和台灣是小國小民,但我們都是好國好民。

---

後續更新

義美食品表示,這次立陶宛贈送疫苗給台灣的提案議員,其中一位曾到過義美食品公司工廠參觀,非常喜歡義美的小泡芙等各種產品,所以義美決定回贈小泡芙產品給立陶宛,表達台灣民間的謝意。

義美預計贈送一個20呎貨櫃的義美小泡芙,內含牛奶、巧克力、布丁、草莓、黑可可各種口味,共1800箱,2萬1600盒。

可愛的禮尚往來,希望兩國人民因此牽起友誼的橋樑。

北韓饑荒恐再現 窮人吃草維生

Getty Images
哨子先生

 

北韓15日召開朝鮮勞動黨第八屆三中全會,由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主持會議,會中金正恩首度提到國內目前正面臨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引發國際關注。有平壤居民透露,國營超市的商品價格暴漲5到10倍,菜市場的馬鈴薯價格是以前的3倍,砂糖、麵粉、白米等也全部漲價。

北韓政府4月中旬起停止向居民配給糧食,據說偏鄉地區居民已開始吃草。

疫情+天災 北韓糧食自產率大減

根據多家媒體報導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觀察,從去年開始,由於武漢肺炎、2020年颱風引發洪水等天然災害因素,導致北韓糧食減產,糧食情況緊張。

2020年,朝鮮半島遭遇一系列颱風襲擊,包括8月到9月的兩個星期之內三起颱風先後登陸。當時恰好是玉米、水稻收獲季。雖然政府並沒有詳細報導農產受損情況,根據外媒數據分析,北韓去年主要大米產區的大米收成量減少超過25%,將導致今年缺糧86萬噸甚至更多,86萬噸相當於北韓全國2個多月的糧食消耗量。

去年疫情爆發後,北韓陸續關閉邊境,阻斷與中國的貿易,加上嚴格限制船隻靠港,物資進口量受影響。疫情也導致國際救援組織無法正常進入北韓,或是被迫關閉撤離境內的援助單位,讓外界更難清楚知道北韓的最新情況。

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北韓需要通過糧食進口和人道主義援助填補糧食產量和消費量之間的差距,否則有可能在今年8月到10月出現饑荒。但從CNN最近的報導來看,饑荒很可能已經開始。

大饑荒再現?金正恩可能向美國求助

金正恩在四月時已經呼籲民眾採取另一次「艱苦的行軍」,該詞通常用來描述民眾緊縮度過飢荒的稱呼。這個詞首次出現在1994年,北韓爆發大面積飢荒,加上蘇聯垮台外援斷絕,估計當時約有10%北韓人口餓死。金正恩會再次提出「行軍呼籲」,可見北韓中央早就發現缺糧危機比預期嚴重。

面對來勢洶洶的糧食危機,金正恩在會議上下令勞動黨採取應對措施,隨後在17日的會議上,定調與美外交方針將著重「對話」。金正恩說,朝鮮將做好對話和對抗的兩種凖備。他表示要致力穩定管控朝鮮半島局勢,主動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等,不同以往的說法。

金正恩說要與拜登政府對話,正好跟美國新任北韓特使金星容(Sung Kim)赴美在同樣的時間點,金星容這次訪韓,是拜登上任後,北韓首次派遣特使與專責處理北韓核問題的南韓及日本代表面對面會談。金星容強調,將會透過外交及對話,促成朝鮮半島完全非核化。

意思是北韓會放棄核武嗎?

這樣的態度跟去年炸毀南北韓「聯絡辦公室」,燒掉830萬美金的狠勁完全兩回事,看來金小胖知道,今年國內越來越嚴峻的經濟和糧食危機,導致他到時候可能需要對外求援,現在沒有高姿態耍狠的本錢啊。

清心福全送冷飲 為第一線防疫人員解暑打氣

編輯部

在台灣疫情最嚴峻的時刻,醫護人員不分日夜守護第一線,國軍化學兵部隊也在各地執行消毒工作,為防疫衝鋒陷陣。手搖飲品牌清心福全體恤人員的辛勞,各分店紛紛自發捐贈飲品表達感謝之意。

化學兵部隊頂著烈日噴灑消毒液,醫護人員搶在第一時間守護寶貴生命,層層防護衣底下早已被汗水滲透,適逢炎炎夏季,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日曬下,到了用餐時間也不得休息,更有業者拒送餐點,消息傳出,令人感慨萬分。清心福全感念醫護人員的辛苦,包括龜山迴龍店、金山中山店、苗栗府前店、長春二店等,全員動起來送上涼飲,期盼辛苦工作的人員能休息片刻,即時補充能量。

暖心之舉也讓網友留言「超棒!」「瘋狂消費!讓有愛心的店家長命百歲。」「專責病房醫護同仁都感受到你們滿滿的愛與暖心。」正向能量不斷傳遞。清心福全執行長表示,在疫情較嚴峻的地區,店家自發性的送上飲料,飲料標籤也都放上防疫宣導,「為醫護人員打氣是必須,清心福全會持續為台灣盡一份心。」  

台山核電廠氣體外洩事件的後續補充

哨子先生

 

1. 為何法國電力公司「法馬通」要特地通知美國政府?

台山核電廠的母公司中廣核電集團先前上了美國的「實體制裁」黑名單,因此法馬通必須先向美國政府尋求許可,取得使用美國相關技術的豁免權,才能插手參與中廣核子公司,解決技術問題。

2. 中國官方聲明強調沒有「調高標準值」

中國生態環境部昨天在微信公眾號公布「國家核安全局有關負責人就CNN關於台山核電廠報導答記者問」,表示一號機組一迴路放射性水平增高主要與燃料棒破損有關,且核電機組運行過程中出現少量的燃料棒破損難以避免,屬於常見現象。

聲明說,台山核電廠一號機組核反應堆堆芯共有6萬多根燃料棒,目前推算燃料棒包殼破損數量約為5根左右,破損燃料棒佔總數比例小於0.01%,遠低於設計中假設的燃料組件最大破損比例的0.25%。

聲明最後強調,目前各項環境監測數據都是安全的,而且中國國家核安全局「沒有批准」提高台山核電廠外輻射檢測的可接受限值。

3. 極權國家下的核電恐慌

核能發電原本就是一個需要高度安全技術的發電方式,加上核能本來就是個極具爭議性的議題。如果這時候又遇上了極權國家,在資訊不對稱、資訊封鎖、控制言論的大環境下,一個簡單的事件,因為基於對中央單位的不信任,輿論將會持續發酵,喚醒大家對過往危機處理的回憶,例如武漢肺炎。

或許這次的外洩事件確實只是「正常情況下」的小小事故,但若不是呢?以車諾比核災為例,當年蘇俄封鎖消息,周遭居民直到過了整整三天才知道出事,周邊國家直到瑞典偵測到境內輻射異常升高,才開始調查。可憐的車諾比人,在毫無保護裝備的狀況下,配合政府救災和撤離,在恐慌與茫然中離開人世。

至今車諾比核災到底確實死了多少人,沒有人知道。綠色和平組織當時估計,認為有10萬人因這起核災喪生,往後三十多年間又有無數人間接因車諾比核災而離世。有這些可怕的經驗,不能不怪外界對於一件對中國來說「正常」的外洩事故,反應如此巨大。

拜登和普丁首次見面 走形式感覺居多

Getty Images
哨子先生

 

拜登和普丁16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過程歷時約3.5小時,時間比預期短。兩人會後未召開聯合記者會,而是各自舉行記者會,並在稍晚發表聯合聲明。兩人都表示,會談結果相當「正面」、「有建設性」。

會談分兩階段 媒體採訪場面混亂

會談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有雙方外交部長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參與的會談。第二階段則有5名包含國安顧問等高層官員參與,第二階段會談相當簡短,僅花65分鐘,比一般公司的會議還短。

據說會談過程,雙方多以翻譯員溝通,彼此互動較少。在短暫開放兩國特派媒體採訪時,發生記者因為搶位推擠、兩邊安全人員大吼驅離的混亂場面,這個小插曲讓氣氛略顯尷尬。

普丁:雙方將重新派駐大使

會談結束後,普丁首先舉行記者會,他表示這次對談很有建設性,兩人同意就網路安全進行協商,但他也回擊,發生在俄國的多數網路攻擊來自美國。看來針對網路安全問題,雙方依然認為對方有錯。

普丁也說,兩國已同意俄美兩國大使將重返駐在國,至於時間點為何?普丁表示這是「技術性問題」。(好玄的回答)

拜登在今年3月痛斥普丁是「劊子手」,讓俄國政府相當不滿,直接召回駐美大使。隨後美國駐俄大使也在4月離開莫斯科,以示對俄羅斯召回大使行為的回擊,至今都沒有互派大使。

拜登在會談結束後立即離開會場,隨後才召開記者會。他先是讚揚會談結果,但仍不忘強調有當面向普丁表明,不會容忍俄羅斯破壞民主,並表達對「基本人權」的關注。拜登還直接指名正被關押中的反對派領袖納瓦尼(Alexei Navalny),說如果俄羅斯當局讓他死於獄中,那將是「毀滅性」的結果,態度頗強硬。

聯合聲明強調不會回到冷戰時代 共同敵人是中國?

雙方會後發表「戰略穩定聯合聲明」(Joint Statement on Strategic Stability),做出武器管控及減少風險的承諾,秉持永不爆發核戰的原則,強調「核戰中不會有人獲勝」。

聲明也提及,美國與俄羅斯將著手展開雙方戰略穩定對話,以奠定未來軍備控制和風險控管的標準,表明不會回到冷戰時代。(忍不住吐槽一下,現在就算要冷戰也不會是美國和俄羅斯啊)

聽起來美俄高峰會似乎做出點甚麼,卻又好像沒太多具體內容,僅能確認目前美俄對彼此「沒有敵意」。

這個會談真正的意義,或許可以從拜登記者會的發言看出端倪。他表示,這次峰會並非針對任何人或俄羅斯,而是「為了美國人民」,對抗武漢肺炎、復甦經濟和各國盟邦重建關係,身負總統重責大任的他,不會忍受美國民主及選舉遭遇破壞。

有專家分析,拜登特意與普丁會面,除了意在展現自己熟悉的外交協調能力,最主要目的在安撫俄羅斯,拉攏普丁後,才能將未來的戰略重心放在更重要的國家——中國上。

天災加人禍 印度疫情全面失控

哨子先生

 

焚化爐超過負荷坍塌融化、醫護人力不足忍痛拒收病患讓他們在外頭哭喊直到斷氣、火葬場和墓地滿是屍體,焚燒屍體的熊熊火光照亮了夜空⋯⋯這不是災難電影,而是目前印度正在上演的人間煉獄。

今年二月開始印度爆發第二波疫情,短短時間內,確診數和死亡數急速暴增,五月甚至連續多天「單日新增」確診數超過40萬例,是目前全球疫情第二嚴重的災區(第一嚴重是美國)。德里平均4分鐘就有1人死於武漢肺炎,天天創下全球紀錄的數據,背後都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

為何印度的疫情會突然猛烈反彈?

截至5月11日為止,印度全國確診總數超過2270萬例,24萬人染疫身亡,連續數天單日新增確診數超過40萬例。但在今年初,印度的單日新增病例數才剛降到一萬以下,死亡率也來到新低,整體狀況比去年疫情剛爆發的時候還要好,各國疫苗紛紛問世,印度作為「世界藥廠」功勞不在話下,總理莫迪甚至被吹捧為「疫苗大師」。

當時大家都以為印度終於戰勝病毒,開始「超前慶祝」。

沒想到變種病毒來得又急又猛,英國變異病毒株「B.1.1.7」和印度本土變異病毒株「B.1.617」結合成「雙重突變」病毒株,在今年初於印度境內被發現,正當衛生單位以最快的速度研擬應變策略時,上從官員,下到百姓,沒人察覺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政治、宗教活動吸引大規模群聚

去年底的防疫策略發揮效果,逐步下降的確診病例讓政府和民眾放鬆警惕,各種宗教活動和政治造勢熱鬧上演。看看14日在聖城哈里德瓦慶祝「大壺節」的虔誠印度教徒們興奮擠在恆河裡沐浴,沒有社交距離,更不可能戴上口罩。

政治人物和高層官員們也沒擔任好榜樣,為了選舉造勢,競選活動一場接一場的辦,就連總理莫迪都參與造勢活動,支持者聚集在現場幾乎都沒有戴口罩。

因為鬆懈,疫苗施打速度緩了下來,至今只有不到2%的成年人口接種武漢肺炎疫苗,不夠快的疫苗防護網,當然阻擋不了來勢洶洶的變種病毒。

醫療體系崩潰 民眾上黑市買空氣

外媒報導,除了武漢肺炎感染患者通常都會出現的喉嚨痛、身體酸痛、發燒、嗅覺味覺不靈外,這一波疫情中的新患者還出現了其他症狀,包括腹瀉、腹痛、皮疹、結膜炎、意識模糊,甚至口鼻流血等。因此部份醫學專家擔心變種病毒株甚至可能藉由印度密集的人口和環境變化,進行「三重突變」,但有學者認為不應該這麼快下定論。

最慘重地區是首都新德里(New Delhi),當地醫院已經不堪負荷,醫護人力不足、醫用氧氣及藥品嚴重短缺。根據官方數據,光是德里地區就需要至少5000張重症病床(部分專家懷疑不止)。很多病患連醫院都進不去,必須在門口等待數小時,幸運的人還能拿到一只氧氣罩苟延殘喘,不幸的人只能在醫院門外嚥下最後一口氣。

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在缺乏氧氣和治療藥物的情況下,只好轉向黑市。目前氧氣在黑市的價格,短短幾天已經飆漲十倍,另外緊急治療藥物瑞德西韋(remdesvir)也嚴重短缺,黑市上甚至開始出現假藥。即使如此,印度百姓沒有選擇,為了拯救家人,他們只能將僅有的資源全部投下去。這是有經濟能力的印度家庭,至於那些沒錢沒權的貧困患者呢?

「他們只能像動物般死去。」火葬場員工在接受《BBC》採訪時這麼說。

印度全境擴散 總理莫迪難辭其咎

醫療系統陷入崩潰,經濟民生也搖搖欲墜,目前印度許多州已實施宵禁並關閉電影院、酒吧等娛樂場所,最大城德里宣布地鐵停駛。即使如此,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仍不願意宣布全國進入緊急封鎖,因此招來批評。

有多位印度專家表示,印度政府早在二月初就收到醫療中心發出的訊息,警告境內有發生超級傳播的風險,卻沒有積極應對,而是沈溺於民眾的愛戴、忙於四五月的選舉活動,浪費了去年防疫的成功。

更誇張的是,在爆發大規模疫情時,莫迪政府不僅拿不出有效的配套辦法,反而要求網友撤下印度真實疫情的影片,要求推特刪除批評莫迪和疫情的貼文。著名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直接批評印度政府無視第二波疫情警告,疫情數據不透明,還想控制輿論,認為莫迪領導的政府「不可原諒」。

莫迪的雪崩式支持度,反映在5月2日剛落幕的西孟加拉邦選舉上。為了這場選舉,莫迪耗費大量政治資源,不惜群聚也要舉辦造勢活動,但最後他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仍慘敗給在地政黨「印度草根國大黨」(Trinamool Congress party)。

一位原本長年支持莫迪的計程車司機在接受《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採訪時表示,他從前是閉著眼睛都要投給莫迪的,「但我不會再支持他了,我失去了三個朋友,他們都死於沒有氧氣,來不及到醫院就去世了⋯⋯。」也有不少獨立媒體和學者呼籲針對莫迪政府展開獨立調查,追究他們防疫失當的責任。

一向擅長為自己打造良好公關形象的莫迪,因為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浩劫,可能賠上自己的政治生命。

廣東核電站發生外洩事故 距台灣不到800公里!

中央社製圖
哨子先生

 

號稱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廣東台山核電站」正發生氣體外洩事故,距離台灣不到800公里!

《CNN》週一(14日)報導,位於中國廣東省的台山核電廠發生放射性氣體外洩事故,共同營運的法國電力公司「法馬通」(Framatome)陸續致函美國官方尋求技術性支援,拜登卻認為問題不嚴重,該事故直到今天都未能獲得解決。

從CNN取得的信件可發現,法馬通分別於6月3日、8日寄信給美國能源部,表示中共當局特意調高外輻射檢測的合格數值標準,避免讓核電廠停止運作。然而所謂的「合格標準」早已超過法國施工標準規定,法馬通在不得已下只能尋求美國政府協助。

法國跟中國的合作企業案出包,居然搞到向第三方美國求援,這可不是常見情況。

根據美方的回函,雖然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務院和能源部都表示正密切監控該核電廠事件發展,但要不要關閉核電廠,仍「取決於中國政府決定」。

CNN取得5月30日的數據,顯示台山的核反應堆在當時已達到限制的90%,但核電廠非但不會降載,還將「請求中國國家核安全局緊急再次提高限制,以保持運作。

事件發生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月,究竟台山核電廠內發生甚麼事?目前外洩的程度如何?範圍有多廣?事件經過CNN披露後,引發東亞地區國家緊張。

台灣原能會獲得消息後,表示目前建置的63處即時環境輻射監測站,監測數據均為正常值。而國際原子能總署與法國及美國核能相關官方,目前尚未對此事件有正式訊息發布。

中國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今天出面回應,證實核電廠約5根燃料棒破損,但核電廠運行過程中出現燃料棒破損是「正常現象」,核電廠運行仍「安全有保障」。

跟核電廠距離不到750公里的台灣人們,你敢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