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的製造業來說,2007年是充滿痛苦的一年。這一年,「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丟城失地,僅玩具一項就在世界各地召回兩千多萬件。更嚴重的是「中國製造」信譽盡失,僅北美一地,就有超過8,500起貓狗因食用受污染飼料而死亡的案例。曾經以價格低廉吸引了無數美歐消費者的「中國製造」,如今在美歐消費者的眼中成了一種警戒標誌。無論中國當局怎樣自慰,都無法掩蓋一點:2007年,是「中國製造」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籠罩珠三角 死亡陰影
其實中國方面早已意識到這個轉折點的到來。這首先在世界市場占有率高達80%的中國玩具業反映出來。早在2007年8月,廣東佛山利達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樹鴻因美國美泰公司宣布召回近百萬件利達出產的含鉛量超標玩具,蒙受三千多萬美元鉅額損失而被迫自殺,此後玩具業一直蒙在死亡陰影之下。而這一死亡陰影也擴散至港台資本聚集的珠三角地區。2007年9月3日,在北京出版的《中國經營報》,就以〈「死亡陰影」下的珠三角製造〉為題,預測了「中國製造」即將陷入衰退的泥潭。
死亡陰影繼續擴大。緊接著,珠江三角洲數萬外向型企業紛紛倒閉或謀求外遷的消息頻頻傳出。儘管中國媒體將這些外向型企業倒閉的原因複雜化,比如人民幣升值、美國的次級債風波,以及中國出口退稅下調、新勞動法頒布等一系列旨在調整外貿結構的從緊政策密集出爐。前兩個因素可算是「美國因素」,如此引導這個話題,無非是想將企業倒閉的責任讓遙遠的美國「分擔」。但究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中國製造」正遭遇嚴重的信譽危機,訂單跑了。一向習慣到中國採購的外商也為此深感痛苦:由於「中國製造」信用不佳,有市場需求,但他們卻找不到合適的生產廠家。在美英兩國,銷售不符合標準或被認為不安全的商品是一種刑事犯罪,將面臨懲罰。
中國陷阱大 外商受傷
「中國製造」的信譽危機短期內還不會消失。今年1月12日,合眾國際社(Associated Press)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粗糙的資本主義嚇倒外國買方〉的文章,敘述幾個商人在與中國的商業貿易中如何受騙上當的故事。比如美國商人在中國訂購的玩具娃娃,其樣式竟是中國廠商盜用美國同行的,美國商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一批,結果被美國同行告上法庭,最後賠款了事;還有中國廠商如何不按合同許諾的原料製造產品,在合作方發現後不思改變,而是千方百計要求合作方共同行騙,等等。
文章最後總結:外國商人來到名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做生意,雖然眼前充斥玩具、衣服、膝上型電腦等生意契機,卻也的確是一腳踏入「粗糙而未成熟的資本主義」危機當中。根據英國1月14日的一項調查,英國去年退回的危險或瑕疵產品數量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其中許多是不斷湧進的廉價「中國製造」。從貨架上被撤下來的產品種類,包括食物、飲料和藥物共192種。
官商勾結深 敗象早現
「中國製造」還能再現輝煌嗎?答案其實在中國人自己。仔細回溯一下「中國製造」在美國的經歷,就會發現對「中國製造」質量的質疑早在數年前就一直存在。據美國海關的數據,2003年,在美國口岸被查獲的仿冒產品中,來自中國的產品占了66%,遠遠高於居第二位的香港(5%)和第三位的墨西哥(4%)。在此之前,美國電子製造商就發起了「No-China」運動,提出「遠離中國零件」。用中國零配件的廠家,即便再仔細、再嚴格也不容易取得消費者信任,廠家都不敢說自己跟中國零件供應商有關係。
2004年1月28日CBS(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著名的「時事60分鐘」節目裡,製作播放「世界最大的假貨」(The World's Greatest Fakes)專題,披露了中國浙江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假貨氾濫。片中一家做運動鞋的老闆在鏡頭前炫耀說,最新的Nike運動鞋到了這裡,4天後就能夠大批克隆,每雙只要4美元。這部紀錄片還披露,執法人員與造假者關係親密。長期研究知識產權侵權問題的美國俄亥俄大學法學教授Daniel C, K. Chow說:「據當地專業人士說,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90%是假貨。但是批發市場是當地工商部門投資的,也是當地的經濟支柱,直接影響到當地稅收和工商局的管理費收入,有的政府官員甚至有股份。」他說,像這樣的市場中國至少還有4個:武漢漢正街批發市場、山東臨沂批發市場、石家莊南三條批發市場、瀋陽五愛批發市場。這些市場的產品有相當部分批發到世界各地。
商譽靠誠信 不靠情緒
可以設想,假如中國當局與眾多廠商當時都認真對待外國媒體這些批評,哪怕只從經濟利益出發考慮,意識到誠信會帶來長遠的商業利益,對造假製劣有所遏制,對產品質量嚴格把關,而不是指責這些報導失實,是妖魔化中國,都不會出現2007年「中國製造」在世界市場上遭遇大規模退貨的結局。
在世界貿易中,中國贏得了經濟利益,但卻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信譽。而信譽的建立必須依靠產品質量與商家多年的誠信,不能依靠民族主義情緒的自慰。由於時處奧運前夕,中國政府很不願意承認「中國製造」面臨的厄運是因信譽危機而起,還在宣傳「某些國家擔心中國強大,為了遏制中國而製造貿易壁壘」等來鼓動民族主義情緒。最近中國網客對湖南商人袁宏偉與美國愛寶公司商標侵權事件的反映──最過激的言辭是稱這位從英國逃回的幸運商人為「民族英雄」──足以證明民族主義情緒支配之下價值判斷的混亂,以及中國是如何缺乏誠信的社會資源和道德基礎。在這種混亂的認知支配之下,「中國製造」什麼時候才能在國際市場上重建信譽,實在值得打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