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農業社區做不成,沒關係,慢慢地,一個、一個來,
只要有人願意嘗試有機栽植,我都樂於協助……」
在章思廣和郭逸萍的築夢故事中,有一位「貴人」在兩人創業的關鍵時刻伸出援手,讓他們得以度過難關。這位關鍵人物是助人為樂的「松園民宿」的主人彭玉和。
回歸傳統的幫伴精神
選擇了一個風和日麗的周末,我們來到這個占地兩甲,依山而築、環境優雅的民宿,主人彭玉和先生親切的招呼我們在庭園的雅座上,享受「松園」特製的飲料,頓時令人精神百倍、心曠神怡!
彭玉和為我們介紹手上這杯酸酸甜甜、帶著玫瑰花香的飲料,就是他協助「玫開四度」釀製的「玫瑰糙米醋」。彭玉和說,協助有心從事有機栽植的朋友是他最想做的事。能夠以傳統農業的有機種植方式,讓大地回歸自然、不再被污染,也算是為日益惡化的環境盡一份心。
彭玉和的心願緣於九二一地震之後,擔任埔里內埔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期間,當時目睹許多農村社區都在尋求轉型、再創生機,讓他興起營造一個「有機休閒農業社區」的構想。然而由於年長的農民無法接受有機農業的觀念,加上少數人對他的誤解,認為他想從中獲取利益,使得這個構想不了了之。被潑了一盆冷水的彭玉和,助人的熱誠並沒有熄滅,他說:「休閒農業社區做不成,沒關係,慢慢地,一個、一個來,只要有人願意嘗試有機栽植,我都樂於協助。」
因此當郭逸萍回鄉接手玫瑰園與父親發生嚴重衝突時,彭玉和就幫忙勸郭爸爸放手讓年輕人去做。他說:「我鼓勵他們好好做,盡量去上課學習,通路我可以幫忙想辦法。」彭玉和找到同樣熱心助人、釀造有機醋的「杜康行」老闆賴鴻文,他說:「我出資購買玫瑰花瓣、他負擔糙米醋,做成糙米玫瑰花醋,完成後做促銷,將成品讓郭逸萍拿去展售,以成本價賣多少算多少,並以自己的經驗傳授他們打開通路的方法。」
除了「玫開四度」玫瑰園,緊鄰松園的「有機草莓園」也是彭玉和協助轉型成功的,從親自開挖土機整地到請教專家、製作有機肥,彭玉和都是義務幫忙不收費,他說:「也算敦親睦鄰嘛,這樣我有事他也會過來幫忙,這就回歸到以前農家的『幫伴』精神,大家互助合作才會和諧。」他說用「錢」做人是很容易的事,用「情」做人才是可貴的。
彭玉和希望農民都能回歸到以前的有機耕作方式,他說:「做有機賺不了大錢,但至少不會有農藥中毒問題,賺到的是健康。」他感嘆人總是為了名利,只想獲得不願付出。他說:「農業轉型是要先將大環境做好,不是先做自家的,什麼事都不做先求名怎麼行,要先做事、先付出啊。」
自產自銷拒絕被剝削
在埔里土生土長的彭玉和,父親從事「段木養菇」的事業,宛如遊牧民族般,每五、六年必須遷移另一個地方。然而,從小優遊於青山綠水間,造就了彭玉和愛護自然環境的人格特質。
國中畢業後彭玉和即離家到台北工作,卻發現無法適應都會生活,因此回到家鄉學習養菇技術。當兵前即承襲父親的養菇事業,小有一番成就。孰料退伍後正值大陸走私香菇氾濫,產地價格下滑。他前往零售市場探查原因,發現菇農被中盤商剝削,幾乎無利可圖。
彭玉和因此決定不再將香菇賣給中盤商。1988年,他自己用小貨車載著香菇到台灣各地擺攤,以自產自銷的方式與消費者互動,短短兩年就打出知名度,開創「電話訂購」的通路。由於他以傳統烘焙技術製作的香菇品質極佳,因此生意興隆、供不應求,彭玉和說:「常常香菇開始採收就被訂購一空,動作較慢的客人就得等到下一季了!」
後來有消費者來埔里旅遊,順道過來參觀,「他們很喜歡這裏優美的環境,建議我經營渡假村。」然而當時只有民代或財團才能經營渡假村,政府沒有開放給民間,但是彭玉和看到了商機。從1990年開始,他在香菇寮旁邊的空地上遍植五葉松、收集石頭,奠定經營民宿的基礎;2001年政府通過民宿法規後,彭玉和就成為埔里地區最早的民宿業者。
綠建築建構特色民宿
當彭玉和規劃民宿時,他特意將綠建築的理念自然融入其中。在「松園」的園區漫步十分舒適,隨處可見優雅的五葉松散發著清新的氣息。彭玉和娓娓道出他的「綠建築」概念──盡量保持原有的自然環境,依原地形、地貌設計布置庭園與房舍。「這裏原本是整片的松樹林,我只把建造房舍、步道、河道位置上的松樹挖走,其餘都原地保留。」彭玉和說:「這些松樹都有十幾年的樹齡了,剛好當時許多在九二一地震中震倒的學校要重建,我就把挖出來的松樹全部捐給他們造景。」
而為了讓客人舒緩平日緊張的生活步調,體驗悠閒的鄉居樂趣,彭玉和將純淨的山泉水引入園區建造SPA池,每一棟渡假木屋都有小橋流水圍繞著。他說園區裏沒有農藥與有害物質,客人可以很放心地享受森林浴。
彭玉和為客人打造了一個可以完全放鬆心情的渡假環境,不管是徜徉在林蔭間傾聽鳥叫蟲鳴,或是騎單車欣賞附近的田園風光,還是在清晨坐上主人親自駕駛的牛車細細瀏覽小山村的自然美景,在在都可留下美麗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