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的姪女上MSN打字聊天一把罩,可是一遇到作文就沒輒。只見她每寫幾句話,就在那兒用手指頭一個字一個字地數,算算還要再寫幾個字才可以達到老師規定的字數。看見她令人憐憫的苦惱模樣,不禁想起我與文字的苦澀初戀。
曾經擔任過深度報導的文字工作,那是我最痛恨寫文章的日子。還記得每到截稿前夕,幾乎要睡在公司裡,還怕擠不出稿子來那種焦頭爛額、心力交瘁,其中的折磨,非當事人很難體會,頗有江郎才盡、黔驢技窮之慨。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現在雖然稱不上浮藻聯翩,不過當靈感一湧現,不寫會內傷;「病情」嚴重時,上班還必須請假幾個小時,將之落成文字,才能安頓我那躁鬱的靈魂。由於生活型態忙碌,寫作如今已經成為奢侈。
寫作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文心雕龍.明詩》中說:「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當下筆出乎自然,沒有特定意圖時,人的真性情表露無遺,行文也才能免於矯情作意。文如其人,一如「樂」如其人。就像聽一個人的音樂演奏,會「聽」的人一聽就知道此人真實的心靈世界與內涵。不過更妙的是,閱聽者絕大部份是陌生人,不是知己,而作者或演出者竟然就這樣將自己赤裸裸的呈現在大眾面前。「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隨著時代的推進,大部分人對視聽感官的刺激需求愈來愈大,口味愈來愈重,沒有耐心,可能也失去了靈敏度,而無法體會文字或音樂背後的意涵了,遑論與創作者神交。
或許喜歡寫作的人都有一些共通的特質吧,例如孤獨,但這其中不必然帶有傷感。星期天騎腳踏車經過小時候常去玩兒的土地公廟,看到旁邊的那棵大樹依舊挺拔,念小學時,我就是躺在交叉的樹幹間讀完隋唐帝王史的。想到這兒閉起眼睛,彷彿還聽的到樹梢間的風聲與悠悠蟬鳴。倒是爸爸騎摩托車時不經意一抬頭,看到女兒獨自在樹上樂消遙,怕我摔傷,趕緊把我給叫了下來。
小女孩終究要長大面對風雨。現今的社會,人們說話往往言不及義或言不由衷,明明「是」又說「不是」,明明「喜歡」又說「不喜歡」,講話拐彎抹角,人際間的防備之心讓我感到受傷又煩擾,還不如自個兒靜靜地記載心中的真實。「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很慶幸我在字裡行間找到了情感上的避風港,找到了這片可以安居的心靈國度。在這裡,生命無與倫比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