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起接觸竹編技藝,超過半個世紀的淬鍊,
現年73歲的李榮烈不再在意名利,一心傳藝不藏私,
只希望將「籃胎漆器」傳承後世。
經由國家工藝獎漆藝藝師王賢民推薦,筆者走訪了居住於南投縣草屯鎮的大師級竹編藝師李榮烈先生,現年73歲的李榮烈是教育部第十屆「民族藝術薪傳獎」竹編類得主,也是少數保留與傳承竹編技藝精神的藝師之一。
緣慳30年,再續「籃胎漆器」前緣
1936年出生的李榮烈,17歲進入南投縣手工藝研究班學藝(該研究班輾轉改制,現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在當時班主任顏水龍教授、竹工科黃塗山老師指導下,不懂工藝的他逐步深入了解,與竹材結下了超過50年的不解之緣。
李榮烈初次看到一件由漆藝大師王清霜從日本帶回來的竹製茶盤漆器,大為讚賞、心嚮往之,然而當時並無機緣學習漆藝,再一次有機會跟另一位漆藝大師陳火慶學習漆藝,已經是1984年的事了,當時李榮烈已經快50歲,時隔約30年了。
這近30年間,李榮烈輾轉在社會上歷練,也曾接受竹編學生的舉薦,加入了外交部派駐非洲馬拉加西加共和國竹工隊技術員的行列。李榮烈在43歲時重回到工藝研究所服務,6年後,適逢陳火慶在工藝研究所授課,才重新接上了與漆藝未了的緣分。
聊到「籃胎漆器」這個李榮烈再熟悉不過的話題,他邊寫邊說、侃侃而談,初次見面採訪的生疏距離,逐漸消弭。
什麼是「籃胎漆器」呢?李榮烈表示,一般把竹編的東西叫做「籃」,「胎」是指完成骨架外型的實體,所以「籃胎」、「竹胎」就泛指以竹片編織成型的成品。如果在修胎、生漆固胎等工序之後,再刮漆灰、磨平、上漆、擦漆、推光等,一層一層將漆塗敷於竹胎壁上,竹編胎體的編織紋飾不但可完整保留,而且竹編外型變化受到漆藝濃淡色澤加持,不只光澤油亮、乾淨不會發霉,作工細的還可耐久保存上百年不壞,可說是竹編器具最繁複、最細緻的做法。
漆藝+竹編,榮獲全國美展工藝類第一名
李榮烈說:「有許多人因為皮膚接觸生漆產生過敏、癢的現象不能適應,而放棄了學漆藝,我也是在旁觀摩做了一個月的時間,確認能夠適應生漆才開始學,一開始是從木胎開始做起。」
「我在學會漆藝後就有一個很強烈的願望,要把漆藝和竹編融合在一起。」憶起當時的心境,李榮烈語氣顯得格外地堅定、充滿豪情。「我就要試試看作茶具組(6茶杯、1茶壺、1茶盤共8件),用『仿古』做法,也就是新的東西,可是做出來感覺古色古香。」他說這個作品花了將近一年才完成。
李榮烈將這一個作品參加1989年的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結果一鳴驚人獲得了工藝類第一名的殊榮。當時台灣地區幾乎可說沒有用純竹編加上漆藝的方法這種類型的作品,李榮烈的作品表現是很難得的。
其實更精確地說,老藝師走過了超過30年的歲月,完成這一個內心的願望。由於走過的路並非平順,李榮烈對於「籃胎漆器」與竹編技藝傳承,有著更獨特的感受。
意在傳承,不辭奔波不計酬
李榮烈年輕時,跟著顏水龍等人學習到創作與美術設計的素養,並遵循工藝作品要在實用、堅固、美觀三個條件下發展的方向,所以他的每一件成品不只是實用,更昇華到成為令人讚嘆的藝術精品。
每星期四、六兩天,李榮烈接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邀請,進駐在竹編教室,除此之外,他也是文建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竹編傳習計畫指導藝師,這兩年也擔任台中監獄才藝舍坊指導老師。超過70歲年紀的他經常不辭舟車勞頓,只是為了將他淬鍊幾十年的竹編技藝,傳授給有興趣學習的人。
李榮烈說:「在監獄裡的學員,有不少人素質不錯又有天分,只是一時走錯方向,他們有體力又學得快,希望他們學會技術後別浪費,出去以後好好發展,走正途。」
同樣進駐在竹藝教室,負責竹藝DIY、童玩及接待參訪團體的賴弘春藝師透漏,類似工藝研究所這種有代表性的單位的進駐經歷、相關人脈的互動經營或是鐘點費的補貼收入,對許多年輕的藝術家是會有較多的期盼,但對於早已經被肯定的李榮烈來說,這些並不重要,賴弘春說:「李老師是以付出、推廣為主要精神,不把收入作為重點。」
要求剖竹篾,訓練紮實基本功
有了李榮烈這樣一位「國家級」的大師進駐,台灣工藝研究所的生活工藝館竹編教室,慕名而來的學生來自南北各地。
很多人學竹編是用現成材料,李榮烈竹編教學不同於他人,他堅持要從學剖竹篾開始。首先,從一根圓竹筒開始用刀剖開取材,到剖成自己需要的各式大小竹篾,整個過程每個步驟都得學會。這讓許多學員吃足了苦頭,但是能堅持走過來的人,在往後的竹編路上,也就嚐到了不必求人、歡喜收割的甜蜜果實。
來自台北、娘家在台中的學員楊小姐說:「剛來的時候,以為竹片材料都是現成的,學了才知道老師很堅持材料要自己做,要學會剖竹篾。圓竹筒剖細後還要懂得修、還要定寬,讓粗細都一樣。這是剛開始學最困難的一部分,常會有很多學員手因而受傷,還有一個學姊因為不小心,刀對著大拇指剖下去,結果還縫了三針。不過現在熟了就很方便、很快,知道怎麼修,修起來就很漂亮。」
「剛開始學覺得很困難,當時心想,為什麼老師要堅持這樣?現在知道老師的苦心了!他就是要讓你自己去摸索,因為同樣的一條竹片如果有粗細的話,厚薄不一樣編起來就容易凹陷,弧線會不漂亮,編起來就會不好看。」
另一位住在大甲的紀秋雲小姐,曾在宜蘭的傳統藝術中心學過竹編進階班,她也繼續參加李榮烈授課的初級班。
「老師講的也有道理,到國外你可能買得到竹子,但是買不到竹篾,所以要學會自己削竹篾。」紀秋雲說,過程還蠻辛苦的。因為削竹片時手指要用力,剛開始學時覺得很吃力,回去後手關節都會「扣、扣、扣」地響。「有一天同學說她手受傷了,我看自己的手好像也有兩個洞,回去後一看,不是兩個洞,是一排洞!這表示我們經驗不足,還不太會握刀,可是後來就越來越上手了。」
面對這些學員的反饋,李榮烈不改嚴師的角色,他說:「把基礎打好才能走得久,所以學竹編首先要會劈竹子,要能自己取材,如果不會劈竹子,要再發展很困難,要別人準備給你,又能合用,很難!」
因材施教,桃李滿天下
初學的楊小姐表示,桃李滿天下的李榮烈老師,一點也沒有架子。她說:「老師對學生很有耐心,我們不會做時一直問他,他都不會生氣,一再重複教,很客氣。」「老師說只要肯學,一次、兩次,不懂再來,就一定可以從中摸索到竅門,就可以學會自己的一套模式出來。」楊小姐說老師不會給人難以接近的感覺。
李榮烈經常適時鼓勵學生,給學生信心。學生也能感受到老師一步一腳印、沉穩的個性。紀秋雲說李老師蠻不錯的,不會在意鐘點費,除了星期六授課時間外,星期四他進駐竹編教室的時間,也歡迎學生去,希望把竹編的技術傳承下去。
紀秋雲表示李榮烈的要求很嚴格,他曾經跟學員說:「你如果沒有心要做好,那就不要來學了。」有些學員感到很洩氣,紀秋雲的理解是:「老師希望學員不要只是三分鐘熱度,只是想要做一個作品,而沒有去注重它的美觀與內涵。」
「李老師就像是孔子說的因材施教,你的材料能準備到什麼程度,他才給你下一個步驟,按部就班來,教你做那個程度的東西。他不是不教你更技術性的東西,他是要求很嚴格。」紀秋雲說:「李老師的意思是,如果沒有耐性的話,或真的沒有想要從根本學好的話,那就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在這裡,去學別的真正有興趣的東西。」依據上課時的觀察,紀秋雲覺得,李老師如果看到年輕人想要學就很高興,覺得很有希望,想要傾囊相授,因為年輕人學會之後,以後還有很長的時間和機會可以去發揮。
把竹編這門技藝傳承給真正想學的人,或是讓他們藉此走正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李榮烈真心的期盼。只要你有心要學,他,都會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