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大陸毒奶粉造成中國數萬嬰兒腎結石,也造成台灣人心惶惶;再加上最近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雷曼公司,銷售所謂的「連動債券」觸發了全球金融海嘯,造成全球股市下跌,更使全球陷入經濟衰退的危機。
毒奶粉與連動債
根據媒體報導,毒奶粉事件的發生,是由於中國市場上奶粉供不應求,於是不肖商人為了提高奶粉銷售量,就在牛奶中摻水,並違法添加「三聚氰胺」以提高蛋白質含量來矇混過關,以獲取暴利。
而連動債則是投資銀行創造出來的金融商品,結合了債券的固定收益,同時背後有複雜的投資(投機)金融操作。由於銷售連動債報酬較高,因此銀行便大力推銷連動債。其中,許多銀行罔顧連動債的高風險,告知消費者這屬於「保本高收益」的投資標的,連動債券被包裝成美麗的商品,讓許多民眾在誤信銀行的情況下,將他們辛苦存下的積蓄賠個精光。
這兩件看似不相關的事情,背後都隱藏了人性的因素在其中。毒奶粉事件暴露出商人沒有道德與人性的表現;連動債事件則是透露出,投資銀行利用人性貪婪的弱點,來達到其貪婪的目的。
人性與經濟密不可分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完成他的巨著《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之前,是位道德倫理學的教授,曾經寫過一本「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深入剖析人性的諸多面向。而在他在《國富論》中闡釋了人自利的行為,會經由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使社會經濟得到最有利的結果。雖然亞當‧史密斯強調的是市場機制的作用,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體認到,人性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
人性貪婪的一面導致市場的崩壞屢屢發生。歷史上多次的經濟泡沫,起因各自不同。但從人性的角度來觀察,則有個貪婪的共通點。這似乎成為一種「貪婪循環」,不斷在歷史中上演。
貪婪的泡沫假象
貪婪總有開端,流行以及具有話題的事物(例如:鬱金香以及網路)形成了貪婪滋長的溫床。貪婪的慾望慢慢形成泡沫,堆高資產的價格。荷蘭在鬱金香狂熱的時期,一株搶手的鬱金香價值可以抵過一間貴族別墅;美國在網路泡沫的時候,一家營收不超過300萬美金的網路公司,股票市值可以超過10億美金。泡沫可以帶來繁榮的假象,股市高漲,景氣欣欣向榮,人們充滿信心與樂觀。
但是,貪婪只會引來更大的貪婪。當泡沫大到無法支撐的時候,泡沫就會破裂,於是資產價格大幅縮水,股市崩盤,破產以及失業的人數激增,人們陷入恐慌與悲觀,經濟陷入衰退。直到經濟情勢逐漸恢復穩定,然後某些誘因又開始滋生貪婪的慾望,開始新一波的循環。從鬱金香、網路到連動債,莫不如是,周而復始。
經濟危機考驗人性
毒奶粉事件造成食品安全問題以及連動債所引發的金融(經濟)危機,皆由人性而始。
如果企業不能秉持企業基本的倫理道德,今天檢驗了三聚氰胺,你不知道明天有沒有不該摻的東西被摻進了食物當中,甚至是其他的商品中。人們對於企業、對社會的信任就會慢慢的瓦解,交易會變得困難,社會的分工機制會難以運作,市場就會逐漸的消失。
我們從歷史中見識過人類貪婪造成的後果。不過,這次的金融危機是在全球化下所發生的「全球性的貪婪」,接下來所引發的經濟衰退會持續多久也是個未知數,要花多少時間恢復也是未知數。這是對經濟以及人性一種持續的考驗,唯有能從中反省者,才能避免犯下相同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