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協助行政院青輔會辦理「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
發現核心就業能力中,工作態度比專業能力重要,
學生需要建立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才能在職場生涯中長期發展……
受到全世界金融海嘯影響,行政院主計處11月24日公布台灣10月失業率為4.37%,是今年以來連續第4個月攀新高,並創5年來同月新高。另外,今年前9月國內實質性薪資較去年同期增加1.02%,創3年來同期新低;若計入高漲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實質性薪資較去年為「負成長」2.95%,是28年來最大負成長。國際貨幣基金(IMF)更是預測:明年台灣失業率將高居不下,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
面對97%的超高大學錄取率,平均考試成績只需要7.69分就有大學唸,「畢業即失業?」「高學歷失業?」已成為台灣大學生非常關心的議題。大學畢業生愈來愈多,工作反而「相對難找」,加上這群七年級生被冠上「草莓族」的刻板印象,台灣大學生該如何在現今社會中取得優勢──改進弱點、強化優點,而不至於像大海裡過剩的熱帶魚「無人聞問」,最終漫無目標地游去?
核心就業能力
工作態度比專業能力重要
「我認為學生的『核心就業能力』,遠超過學習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已。」
劉孟奇,《我七年級我不草莓》作者,台大電機系學士、台大經濟研究所博士,曾是美國芝加哥大學與澳洲莫納許大學的訪問學者,目前任職於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兩年前劉孟奇協助行政院青輔會辦理「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深刻體會學生需要在學習中結合團隊合作與實務經驗,建立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才能在職場生涯中長期地發展。
「很多人可能覺得出去就業,最重要的就是具備專業知識,但我們在調查中,包括問卷,第一個浮出來的問題一定是:工作態度。」劉孟奇副教授如是說。
劉孟奇和中央大學邱俊榮教授以及交通大學胡均立教授兩位老朋友合作完成的2006年「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針對一萬多名社會新鮮人和四百多位企業雇主進行訪問,出爐的調查結果發現,雙方最看重的都是「良好的工作態度」,第三是「表達與溝通能力」。而重挫七年級生的「穩定度及抗壓性」,則被企業雇主視為第二優先選人的考量,但這個選項則被七年級生自己排到第四順位。
根據調查結果,研究團隊列出八項最重要的核心就業力技能:良好工作態度、穩定度與抗壓性、表達與溝通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術、學習意願與可塑性、團隊合作能力、基礎電腦應用技能、發掘及解決問題能力。其中除了「專業知識與技術」以及「基礎電腦應用技能」兩項是「專業技能」外,其他反而都和「心理素質」有關。這項調查可說是到目前為止,針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最完整權威的一份報告。
而大家所關心的目前大學畢業生「穩定度及抗壓性」為何不足?研究團隊也提出三項主要原因:一、缺乏職場人際關係的處理技巧,特別是與上司主管及年長同事的溝通及應對進退之道;二、對於職場及工作內容的預期與現實差距過大;三、在家庭與學校教育過程中過度保護,而比較缺乏如何面對挫折以及承擔決策責任的訓練。
快樂學習?
應從挫折感中建立成就感
不過,劉孟奇認為,其中無論哪一項「就業力」,對學生而言,皆難以在家庭或從學校教育習得,也因此,初入職場時學生的心情經常無法調適:「為甚麼會『草莓』?一個當然就是你從小養成的態度。家庭和學校的過度保護,要讓孩子『快樂學習』。我後來教學和寫文章都大力糾正這個說法,你其實是要他產生成就感地學習,成就感和挫折一定有關,事實上是你遇到挫折,經過努力取得成果,才會有成就。但快樂學習就把最重要的地方給拿掉了,因為你很害怕挫折。現在很多父母都讓孩子快樂學習,就養成小霸王的人格,一進職場規則不同了,他一開始是沒辦法適應的。其實,他們自己也有這個認識。」
一項針對美國企業主所做的調查顯示,企業主認為最重要的四項能力與態度,分別是:溝通能力(包括口頭及書面)、誠實與正直、團隊合作技能、人際相處能力。
這與台灣企業的人才需求其實很近似。劉孟奇說,台灣少子化社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縱向的社交經驗,全是和同儕間的相處,面對的無非是考試的競爭對手,或是吃、喝、玩、樂的對象,沒有機會學習應對進退。台灣畢業生到公司上班後,最容易因為遭遇溝通和人際關係問題而被壓垮。
劉孟奇進一步談到:「那你說進到學校不是有團體生活嗎?問題是團體生活是同輩。面對老師呢,老師都很和善,因為老師怕被家長罵、怕被告,所以你不知道怎麼跟長輩溝通。但你進職場不行啊,他們進去最容易遇到的人際壓力就兩個,一個是自己上司,他也不是不尊敬他的上司,而是不知道怎麼跟他互動;另外是前輩跟他的關係。」
童年記憶
美國小孩是夏令營,台灣是彈鋼琴
美國也是少子化社會,為何美國學生在表達溝通和團隊合作能力上就勝過我們?
劉孟奇提出一個有意思的社會現象──美國雖然是極其重視個人主義的社會,但孩子是在群體活動中茁壯的:夏令營、社區棒球隊、啦啦隊。換言之,美國的「社會機制」接手了家庭教育的不足。
台灣教育希望小孩成為鎂光燈的焦點,從小讓他們彈鋼琴、拉小提琴、學習繪畫。
「你看他們社區打棒球,是每個家庭都去參與的,這其實是他們教育孩子的一環,從那裡可以學習團隊和責任感。這很有趣,我們是個群性的社會,教育卻很個人,遠比美國那種個人主義還要個人。你發現美國的學生之間會相互討論,但亞洲學生很少。美國和亞洲學生一對一競賽時,可能會被打敗,但在團隊競賽時,你發現亞洲學生普遍不行。」
「此外,台灣學生較少有撰寫專業報告的機會,這也成為一項致命傷。我們習慣於寫抒情文,背誦專業知識,做局部的分析。」劉孟奇的觀察很細緻,「美國學生在九年級時就要你大量做報告,事實上他們從小就有做報告的習慣,老師習慣叫你們share你的生活、家庭、你的寵物,在生涯日(Career day)介紹你家在做甚麼事情。台灣學生這時是在考試或在補習班。」
道德教育
台灣父母「定了規則又破壞規則」
傳統上,台灣對學生教育講究要「德、智、體、群」四育兼備,綜述上面的觀點,「就業力」似乎離不開屬於「道德」範疇的「德育」和「群育」。但問題來了,怎麼將其發揚光大?
劉孟奇略有所思,面帶苦惱地說:「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但他轉而又露出一抹笑容:「如果每人發放一本道德小冊子叫大家牢記,那絕對是死定了。道德教育一定要經過身教和經驗教育。台灣現在普遍是在『講課』。譬如學校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但最暴怒的就是老師,動不動心情不好就暴怒,你知道這個東西就是會很衝突,其實是反道德教育,之後,又擺到另外一個極端,擺回來後變成放任,變得沒人敢講。」
教導學生守紀律的同時,又不能讓他產生反感,在權威和放任間如何取得平衡?劉孟奇再次拿了一個他上課的經驗為例:「有一門課,學生喝完飲料,杯子都放在教室外面,我第一次先講請收,第二次去還是一樣,我還是再說一次請收,第三次也一樣,這次我親手幫他們清理,然後我就定規則,如果下次外面我還看到一個的話,我就不上課,再下次就再也不會有了。」
堅持執行「對」的原則,要讓學生瞭解有一把尺在衡量,而不是師長個人的情緒作用:「你絕對不能說,我很民主,我們來討論外面該不該放杯子,千萬不要給他們錯誤印象,這其實跟職場一樣,規則就是規則,但是你要跟他說:理由是甚麼?他聽得進去但不一定做得到,你也不用動怒,你要跟他說執行規則的方法,再來就是切實執行規則。」
談到這裡,劉孟奇口氣略為高昂地「指控」台灣父母:「台灣父母是一面唸他,一面幫他收完,小孩從裡面學到很多壞習慣,我就給你唸嘛,事情不用做,所以他責任感沒有,反正父母唸完後會幫我收拾殘局。」
父母「定了規則又親手破壞規則」,這對學生心態的影響深遠,劉孟奇憂心地說:「放任真的很傷,最後他不知道把自己擺放在哪裡。年輕人成長過程中,需要有一個神聖事物,這不一定是宗教崇拜,但你要去相信有一些是高於你(個人)的。東方的觀念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或者某種『終極裁判者』,就是說我有一套價值觀,不管在人生順境、逆境,那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今天即使損失我一些利益,那個價值觀我是守住的。」
大學生如何與商業接軌?
從「服務」中建立正確價值觀
金錢容易吞噬人心。劉孟奇主張大學畢業生在與商業接軌前,首先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服務社區,他認為是目前所見最有效的方式。
中原大學資管系幾年前開始運用數位科技無償協助原住民部落行銷水蜜桃,獲得豐碩的成果,還曾一度被稱為「網路行銷傳奇」。承襲著這樣獨特的校園傳統,中原大學其他系所也開始仿效類似的模式,藉由和社區或非營利機構結合,幫助和服務他人。
為甚麼這麼做呢?
「我當時問過系主任,你們為甚麼做這個?他回答,中原大學早期鼓勵學生在學時就創立公司,他們其實有成功的案例,成立了一個手機網,但後來發現執行不長,學生在接觸商業時,他們的價值觀還沒有確立,他還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賺錢,還不知道自己安身立命在甚麼地方的時候,他很快整個吸進去,這時學生學習動機反而喪失非常快。」劉孟奇很快地作了說明。
商業不是壞事,但沒有堅強的「價值觀」為底的話,會產生負面影響。劉孟奇緊接著說明其中的根本關聯:「所以他們就改變,推動山上部落的服務,協助部落作行銷,他們後來就發現,這樣訓練學生非常好,因為學生從中不但學到實務能力,也有成就感,最重要是學生從中建立一些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從長遠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因為他們學會關心別人,然後他們對這種眼前的短利就不會那麼在乎,因為他們已經習慣做『免錢的』,所以他們不會輕易地抱怨,後來發現他們這樣訓練的學生,長遠的生涯發展比較成功。」
我七年級,我不草莓!一書
當酸甜帶勁的草莓化身為形容詞時,可能就大事不妙了。不用加以思索,一提到「草莓族」,很自然地就能把「七年級生」畫上等號,羅列著的「罪名」也不少:態度不佳、能力不足、溝通能力差、抗壓性低一捏就破……
如何才能擺脫沉重的「草莓標籤」?《我七年級 我不草莓》一書做了很好的詮釋,協助當前七年級生認識他們所面臨的就業焦慮,同時也為這個被貫上「草莓稱號」的七年級們做了一些平反。
是誰說七年級就沒有能力應付就業挑戰?如果你是這麼認為的話,或許就得Update你對七年級的觀感囉:對高科技的快速吸收和應用、擅於創新求變、搜集大量資訊的特質,可能都是四、五年級生望塵莫及的。
就如同本書作者劉孟奇接受專訪時所說,當我們一味指責下一代時,應該看看自己教導了他們甚麼觀念。
讓七年級保有並增進現有的優勢,改進缺失,培養他們在懂得「守紀律」的重要之時,勇於探索和創造。本書提供了八大核心就業能力,亦一針見血的提到草莓族的四大症狀:
◎過度保護的後遺症
◎職場預期與現實差距太大
◎缺乏處理職場人際關係的能力
◎溝通能力不足導致沉重壓力
書中並一一針對症候下藥帖,例如在溝通能力上,提到用心傾聽別人意見很重要,同時也要向對方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裡頭並收錄了一些已進入職場的畢業生他們的經驗,加以對照輔佐,讓讀者能一目了然作者的意思。
作者也扭轉了一般人對「良好工作態度」的見解:亦即「乖巧、聽話、沒有怨言、交代的事情都能照吩咐辦好」,不是推翻前者,而是作者認為好的工作態度更需要一種「面對問題時的樂觀主動態度」。
曾看到一位社會新鮮人在網上留言,為了想擺脫草莓形象而買了此書,發現很受用,運用了書本給予的知識和經驗,突破了很多難關,因此寫下了長長的文章表達心得。
如果你正在心中吶喊著:「不要再叫我草莓了!」不妨就拿起這本書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