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以來,澳洲政壇上爆發了一場被稱為「卡車門」的政治風暴。這場風暴最早爆發是在6月4日。當時反對黨領袖坦博(Malcolm Turnbull)指責財長斯萬(Wayne Swan)利用職權給予汽車經銷商格蘭特(John Grant)特殊照顧,而格蘭特是澳洲總理陸克文的鄰居,曾向陸克文提供過一輛卡車作競選宣傳車,所以此事件就被稱為「卡車門」(Utegate)。
政府紓困金「粥少僧多」引發爭議
剛開始坦博只把矛頭對準斯萬,在議會中咄咄逼人地質問他為甚麼給予格蘭特特殊照顧。確有證據顯示,斯萬一直在密切關注格蘭特申請政府紓困金的進展,有多封傳真甚至直接傳到斯萬家中。
這項被稱為「澳洲汽車」(Ozcar)的專項政府紓困金,是澳洲政府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為幫助資金周轉有困難的汽車經銷商而建立的。由於「粥少僧多」,給誰不給誰,先給誰、後給誰的權力在具體掌管此項目的財政部官員格里奇(Godwin Grech)手中。
在此情況下,如果財長真的利用職權要求給予誰特殊照顧,那麼當然就是「腐敗」了。所以坦博在議會中「理直氣壯」的要斯萬和總理陸克文辭職。
第一顆「炸彈」扔出後不久,反對黨又扔出一個更重磅的,說陸克文的總理辦公室曾發出一封電子郵件,要求關照汽車經銷商格蘭特;而掌管此項目的格里奇更在議會中作證說,雖然他當時手中沒有拿著這封郵件,記憶也可能有誤,但他確實記得有過這麼一封郵件。
由於此炸彈來自財政部內部官員,當然一下在議會中炸開了鍋。坦博立即高喊讓陸克文和斯萬下台。
但幾小時之後,事情開始起了變化。陸克文不再只簡單的否認這樣一封電子郵件的存在,而是要求聯邦警察介入,對此展開調查。
關鍵證據是「贗品」,形勢逆轉
6月22日早,警察搜查了格里奇的住所,結果發現被當作關鍵證據來攻擊陸克文的那封電子郵件是個「贗品」,是由不知是財政部的甚麼人炮製出來,再發給格里奇的。
此結果一公布,對反對黨來說,當然是「迎頭一棒」,形勢立刻「急轉直下」,這回不再是坦博咄咄逼人的讓陸克文辭職了,而是陸克文反過來說,像坦博這麼缺乏判斷力的人根本就不具備成為未來總理的資格。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對坦博來說,真的就已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他的民意支持率馬上出現了此項調查開展以來的25年歷史中的最大跌幅。
在此情況下,人們開始猜想,坦博還能不能保住反對黨領袖的地位。雖然自由黨高官都出來強調說,他們會繼續支持坦博,但很多人都說,這不過是因為自由黨內部目前一時還找不到取代之人罷了。
評論人士認為,坦博之所以把這件事弄得這麼糟,跟他的性格和之前在資本市場做風險投資的經歷有關。他聰明、膽大,做投資時敢於冒大風險去搏高收益,也確曾取得很大成功,使他獲得「史上最富總理候選人」的稱號。但在這次「卡車門」事件上,他顯然是把險冒大了。如果他只把目標集中到財長斯萬身上,如果他能確認一下,到底那封電子郵件有多可靠,可能事情就不會演變到後來那麼糟糕。
當然這件事目前還尚未完全結束,有許多問題還是「迷思」,比如,是誰、為甚麼炮製了那封讓坦博大栽跟頭的假電子郵件?作為政府官員的格里奇,為甚麼要在議會中幫助坦博、「反咬」陸克文?坦博與格里奇之間,到底有沒有甚麼暗中聯繫?
媒體和公眾輿論力量大
有人說,政治是骯髒的,從澳洲公眾對「卡車門」事件的反應看,再次證明此話有理。有許多讀者在網站上留言,直言不諱的表達對事件雙方都不滿,認為在議會中為這樣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吵了整整一、兩個星期,耽誤了多少應該討論的大事。
不過,在此事過程中,我們再次看到媒體報導和「公開性」的威力。澳洲議會開會是全程直播,不管哪個政客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公眾面前展現得一清二楚。再加之媒體從各個角度的跟蹤、報導和對相關人物的面對面採訪、記者的「刁鑽」提問等等,政客的任何不當行為或言論,都會變得很有「殺傷力」,一個舉措不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很難挽回的損失。
也就是說,雖然政治是骯髒的,但因為有了媒體和公眾輿論的監督和壓力,政客們還不太容易走得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