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列格坦研究所發表了2008年各國的繁榮指標(Legatan Prosperity Index),這項指標衡量的問題包括經濟基礎、民主制度、健康、治理、社會資本、企業精神和創新、教育、安全、以及個人自由等9個層面,可說相當廣泛地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個好國家。結果今年評價最高的10個國家依序是芬蘭、瑞士、瑞典、丹麥、挪威、澳洲、加拿大、荷蘭、美國、以及紐西蘭。我國排名第24名。仔細看這前10名的國家,除了美國是大國之外,只有加拿大的人口比我國多1,000萬人,其他國家都是人口少於我國的小國家。這10個最繁榮的國家除了美、加、澳、荷之外,人口都少於1,000萬,其中瑞典900萬、瑞士700萬、其餘都只有四、五百萬人口。由此可見,小國家一樣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國家。
廟不在大,有神則靈
除了這項指標,其他很多指標如國家競爭力和人民幸福程度等等評比,芬蘭、丹麥等小國也都常領先群雄。然而我國卻常有人把各種自己的無能或不長進歸罪為我國太小,顯然是忽略了眾多小國是全球最好的國家,可給人民最大幸福的事實。其實大國、小國各有它的利弊,一個國家能否好好發展,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掌握到自己的優劣勢。只可惜我國身為小國,很多人卻因為種種因素而把自己夢想為大國,所以未能發揮小國的優勢,卻錯誤地追求我們辦不到或對我們有害的大國策略。
瑞士和新加坡是國人長期羨慕的對象,幾年前也有人主張我們要學三蘭(荷蘭、芬蘭和愛爾蘭),而這些國家人口都小於我國,三蘭加起來人口也只比我國多一點點。但是很多人卻不知要學這些國家做為小國的策略,而只想得到它們在國際上已得到的那些類似大國的成就,譬如芬蘭的手機和荷蘭的港口。
國人夢想做大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某些觀念還停留在過去的時代。在各國互相侵略的時代,大國常擁有較大的軍事力量,可以侵略別人,也較能避免被侵略,因此成為大國是很多人的希望。現在的世界照說已不能再互相侵略,而國際的競爭變成以企業競爭為主的全球化經濟,因此國家大小已較不重要。然而台灣卻很特別地仍遭到中國侵略的威脅,因此國家的強大在台灣似乎仍相當重要。但我們即使想要或需要強大,我們在選擇策略時仍必須瞭解我們是小國的事實,才不會盲目採取我們辦不到的目標和政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我們常忽略身為小國之限制和優勢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長期錯誤的教育。很多人小時候所受教育帶來的印象,是我國為世界五強、是三大文明古國,有好多侵略外國的偉大歷史。這種教育當然會使人喜愛做為大國,而忘掉國家真正的目的不是大,而是讓人民得到幸福的生活。台灣過去在產業方面以量取勝的經驗,也讓我們常以某種產品產量或出口量世界第一為豪。這也使很多人忘掉量的第一並不是最重要的成就,自己擁有難以替代的關鍵而能有豐厚的利益,才是重要的經濟成就。
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不管要求人民更大的幸福或更高的經濟成就,小國都有很好的利益和成果,重點在於小國要認清自己是小國,設法發揮小國的優勢。小國很重要的優勢是較為靈活;小國人民也較能直接關切和參與政策,而較能達到真正的民主;小國內部的經濟差異性也常較小,而使其經濟政策較不會陷入地區矛盾或兩難之中,較能有效解決本身的經濟問題。這些道理一般人都能瞭解,只是過去我們太沈迷於求大,或要做大國乃至世界的中心或門戶,而忘了努力發揮做為小國的優勢。
小而美,取代大規模
除了上述優勢,小國也可由產品多樣化的策略得到很多機會。全球化的競爭主要是價格和成本的競爭。國際企業為了搶奪市場於是拚命壓低成本並擴大規模。在這種競爭中常出現大者愈大、甚至贏者通吃的現象。結果是全球各地的商店和產品愈來愈相似,到處都是麥當勞、星巴克、佐丹奴,世界的多樣性降低變得較無個性和樂趣。以往全球有千百種雞和豬,現在已集中在少數最有「效率」的品種。即使從個別市場來看產品種類可能因全球化而增加,由全球來看很多產品的種類卻已減少。這很可能會減少全球長期發展更多新產品的機會。而產品太相似的結果也自然有更多人對這些標準化的產品不太滿意,因此和大量生產之標準產品不同的產品,也將會有需求存在。小國若在這類產品上努力發展,不只有市場空間,也可能得到更多未來發展的機會。
從必要性來看,小國並不是不可以發展大量生產的產品而且取得世界第一。小國即使本身市場小,但在全球化的世界全球都是可能的市場,企業只要能力夠,像芬蘭的Nokia或我國的台積電,都一樣能成為其產品在世界上最大的企業。但這類產品若是重要的產品,小國可能只容得下少數幾家這種企業,芬蘭就容不下第2家像Nokia這樣大的企業。這少數幾家大企業在小國經濟中占有太高比例的結果,可能會使這小國因為大企業競爭力或其產品景氣的變化,即出現太大的波動。所以小國雖然可發展一些大企業或產業,但比大國更需要發展較高比例的中小型企業和產業。而在全球競爭中,這些中小型企業和產業的競爭力,多半要來自它們與眾不同的特色、差異性與多樣性。
比較優勢,行銷全球
從能力上來看,小國也較有能力發展這類中小型而有差異性或多樣性的產業。這些中小型的機會在大國難免較被忽略,大國也因為有較多其他產業的顧慮,而較難為它們量身訂做較合身的政策和制度。大國內的規模競爭也類似全球化的國際競爭,成本和效率的考量使標準化大量生產的產品及大規模的企業,更容易排擠掉中小型的競爭者。小國家因疆界、制度、以及貨幣等區隔,反而較能為中小型企業和產業維持一個空間,較免於大規模生產的成本競爭,而能讓一些不一樣的產品有生存發展的機會。這些不一樣的產品當然也可能因為技術或流行的改變,而在未來發展成全球性的重要產品。
生物和文化相關產品,最能顯示小國在發展不一樣的產品之優勢。以畜產品為例,美國這麼大,有一頭牛染病全國就成為疫區,因此相對而言小國家成為疫區的機率就少很多。而小國特別是像我國這種島國的邊境又更容易管制。因此小國比大國更有優勢來維持自己為非疫區,並生產各種較安全的產品。由這觀點,小國若盲目為了所謂自由化而開放疫區產品進口,不好好做檢疫防疫工作,甚至妄想做別人之中心、門戶,而放棄國境的管理,因而失去做為獨特而安全之地區的優勢,實在是愚不可及。
發展生物、文化、非基因產品
除了美國牛肉之外,最近有關基因改良農產品的進口也是類似的問題。基因改良產品是典型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產品,放任自由競爭時它們常可打垮非基因改良的產品。然而基因改良產品的安全性仍未得到全球的共識,因此非基因改良產品仍有其較高的市場價值。做為可以較有效隔絕改良基因之傳播或污染的小島國,我們也有必要思考是否要利用這種優勢來發展非基因改良產品。而若是有些可能,我們就不該隨便為了成本或政治利益,而開放基因改良產品的入侵,並讓人工改良之基因透過雜交而進入其他產品,並使我們無法再生產純無基因改良的產品。
更全面的國際經濟整合,如和外國成為自由貿易區,甚至用相同的貨幣及接受外國的檢疫和衛生安全認證,也將使我國和外國成為一個經濟和疫區,而失去小國的優勢。所以做為小國也不要盲目要加入外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或做其他經濟整合。我們須先想清楚:做自主之小國和做大國之邊陲之利弊,不要夢想藉FTA或ECFA之類的合作,去取得大國的利益,這樣東施效顰的結果,可能不僅得不到好處,反而失去我們做為小國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