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看天下

歐巴馬又來幫倒忙

11月8日美國眾議院民主黨以微弱的優勢氣勢通過歐巴馬所提出的美國半世紀以來最全面的健保改革。圖為歐巴馬當天稍後在白宮玫瑰園對此提出發言。
11月8日美國眾議院民主黨以微弱的優勢氣勢通過歐巴馬所提出的美國半世紀以來最全面的健保改革。圖為歐巴馬當天稍後在白宮玫瑰園對此提出發言。
Getty Images
第50期
曹長青

歷史總是在驚人地重複著,只不過我們眼前發生的這場孿生兄弟般相像的歷史重複,實在是間隔距離太近了。1930年代,美國有一場被稱為「大蕭條」的經濟危機,隨後上台的左翼民主黨總統羅斯福,極力推行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新政)。結果不僅沒能解決問題,更使美國長達十多年都處於衰退狀態。

今天,美國又處於經濟危機,也是左翼民主黨總統上台。這首位黑人總統,也是推行大政府政策,動用鉅額國家資金,以救市為名,增加企業國有化,同時要國家包攬醫療保險等,更是明顯走社會主義。這場「新」新政,很可能也像羅斯福時代,人為地延長經濟困境。只不過由於現在經濟全球化,才可能使美國的這場經濟危機不至於持續那麼長時間。

外國人湧到美國炒股

羅斯福和歐巴馬的上台,無論政治和經濟背景都很相像:在羅斯福上台前,美國政治從1920年開始,就一直被右翼共和黨主導,連續12年三屆總統,都是共和黨人。1920年代,被稱為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繁榮期:1929年,美國經濟已占全球34.4%。人類從未有過任何其他國家的經濟在世界占如此高的比重(當時英、德、蘇只各占10%,法、日低於5%,義、加低於2.5%)。當年美國登記汽車達2,650萬輛,占世界產量的六分之五(每5個美國人就有一輛汽車)。歐洲4大主要汽車製造商的產量,只是美國的11%。全部歐洲的登記汽車,還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

經濟空前繁榮,股市牛氣沖天,導致投機行為盛行;很多外國人,都想到美國股市撈一把。1929年美國的154萬持股人中,有60萬是在美國開帳號的英國人。最高峰期,有100萬活躍的股票投機者;在當時的1億2,000萬美國人口中,3,000萬人與股票市場有關係。

國會一黨獨大

這種許多人炒賣股票的情形,是經濟週期的必然結果。1929年10月那個被稱為「黑色星期五」的股票大跌,標誌「調整期」到來,美國進入經濟危機。在共和黨12年執政的包袱下,尤其是發生了經濟危機,導致民主黨的羅斯福在1932年的總統大選中,以多贏700萬票的優勢,大敗共和黨尋求連任的總統胡佛;隨後在1936年的大選中,羅斯福更以2,747萬選票(對手只得1,668萬)的壓倒優勢連任。同時民主黨還完全掌控參眾兩院:在眾議院,民主黨334席,共和黨89席;在參議院,民主黨75席,共和黨17席。這種民主黨全面主導國會的局面,幾乎延續了近半個世紀;歷史學家指出:「國會幾乎變成了一黨立法的機構」。這也是為甚麼美國從1930年代到1980年代之間,幾乎都是左翼政治力量占上風的原因之一。

歐巴馬的上台,跟羅斯福的情況非常相像:在1960、1970年代達到高潮的美國左翼思潮,80年代開始消退。1980年,共和黨候選人雷根擊敗民主黨總統卡特而當選;4年後更以壓倒性勝利(贏49個州)連任。從1980到2008年,這28年中,除柯林頓做過8年總統外,共和黨掌權20年。在小布希總統任期最後一年,美國出現房貸危機。跟當年一樣,共和黨長期執政的包袱,再加上經濟危機,給了民主黨絕佳的政治機會,他們一舉奪回白宮,並贏得參眾兩院。歐巴馬像羅斯福一樣,在政治優勢下開始「新政」,大步邁向社會主義。

撒大錢,撒大謊

除了政治和經濟背景的相像,兩人當選的策略也類似。當代英國歷史學家保羅.詹森(Paul Johnson)在他那本著名的《美國人民的歷史》中說,羅斯福的上台,主要靠4點:一是撒大錢(鉅額選舉經費),二是撒大謊(承諾政府全能做到),三是執迷權力(志在必得),四是籠絡媒體(左媒鳴鑼開道)。

歐巴馬的白宮之路,也完全是這種模式:第一,撒大錢:他的競選經費高達8億多美元(比對手多近3億),不僅成美國歷史之最,並創兩黨經費最大差距;第二,撒大謊:歐巴馬大話連篇,漫天許諾,連媒體都嘲諷說,這是列寧轉世,耶穌回來了;第三,執迷權力:歐巴馬當總統前,從無任何行政經驗,只是首屆參議員,資歷之淺,歷史罕見,但他硬要一步登天;第四,籠絡媒體:其實也不用歐巴馬拉攏,美國左派媒體競相做啦啦隊,因左派理念相同,心有靈犀不點就「通」,都要通往社會主義。

在左派媒體和教授們的書中,1930年代那場大蕭條,是因為羅斯福的「新政」而得到挽救。但事實正好相反。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當今都有經濟學家指出,恰恰是羅斯福的「新政」,人為地中斷了經濟的自然週期調整,而延長了危機。例如通俗易懂、從1940年代出版至今暢銷的《一課經濟學》的作者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從新政開始到他1990年代去世,一直痛批新政半個多世紀。上述英國歷史學家詹森,在《美國人民的歷史》中,用了20多頁(英文版)討論批評羅斯福的新政。90年代初他在美國出版的長達870頁、總結20世紀歷史的著作《現代》,更是用一整章,痛斥羅斯福新政對美國的傷害。而著名的客觀主義哲學家安.蘭德(Ayn Rand),更尖刻、深刻地指出:羅斯福的理念和原則,正是毀掉了蘇聯的東西。

「新政」延長了蕭條

雖然左派學者一向對羅斯福的新政高度評價,但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統計數字是「硬數據」,可以證明哪些定論更符合真實:

第一,1929年股市暴跌後,美國失業率迅速升高,1931年達到15.9%。羅斯福的「新政」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一直到1939年,美國失業率還高達17.2%。

第二,大蕭條導致私人投資嚴重下跌,但羅斯福新政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1929年時,美國私人投資占GDP的16%,到了1941年,也才只恢復到14%。私人投資之所以無法增加,主要因為羅斯福政府的高稅收政策,把人們的錢都「搶」到政府腰包,私人當然就沒能力投資了。1929年美國的最高稅率是24%,但到了1935年則被升高到79%。如此高的稅收,私人企業哪裡還有錢投資?

第三,羅斯福新政,既沒有帶來整個國家的經濟復甦,更沒有帶來個人財富的增長。直到1939年,美國的人均GDP仍然低於1929年。經濟低迷狀態一直持續。直到二戰開始後,美國的經濟才開始復甦。

高稅收是搶劫民財

但為甚麼「羅斯福的新政」被美化成挽救了美國經濟的功臣?歷史學家詹森說,這主要「起源於羅斯福的同僚和他的崇拜者們的政治宣傳;接下來由兩代歷史學者把這段經濟史構建成堅固的歷史定式」。詹森說,「這個生命力很強的神話,並沒包含多少歷史真實」。但大政府的措施,往往給人強烈、深刻印象,似乎「成就顯著」。大政府通過高稅收,拿到大筆稅款,就可擴大預算,推行各種政府項目。羅斯福上台第二年,就把政府預算增加了30.2%;政府鉅額投資修大橋(7.7萬個),建機場(285個),蓋公共樓房(12萬棟),還建大量公園、操場、水庫等。雖然這些政府項目「製造」了就業機會,但這些錢來自高稅收,本來可用於私人投資,由中小企業自身,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經濟學稱此為「排擠效果」crowding-out effect)。而且,政府投資是短暫的,私人投資則是長期的,後者產生的就業機會,才能真正持續地降低失業率。

但政府投資的項目,不僅大,而且往往立竿見影,使人們容易感覺到變化。雖然政府是用高稅收「搶」來的錢進行投資,但人們往往看到政府的所謂成就,而忘記那是犧牲了無數中小企業的結果。這種轟轟烈烈的政府大舉動,加上媒體的渲染吹噓,就成了豐功偉績。這種做法是納粹德國、紅色蘇聯和共產中國早期能贏得人心的原因之一。

大政府就是大蕭條

實際上,1930年代的大蕭條,是經濟的一次自我調整。據現任美國經濟顧委會(CEA)主任羅姆爾(Christina Romer)1999年在《經濟展望期刊》(JEP)發表的研究,從1887年1929年,美國的經濟衰退平均長度只有10.3個月,最長一次是16個月。如果當時羅斯福政府不干預的話,經濟將會在觸底之後自然反彈回升,根本不會延續那麼長時間。羅斯福不僅幫了倒忙,更從此開啟了美國走向大政府的一發不可收的惡劣之頭。

歐巴馬政府的救市和大政府政策,幾乎跟羅斯福新政一模一樣,也是要高稅收:提升最高稅率,要殺雞取蛋,閹割私人投資能力;高預算:歐巴馬政府的2009年開銷,已占美國GDP的40%;高赤字:未來十年,美國本已天文數字的財政赤字,將增3倍;大政府:國家要主導經濟,全面推行反市場的社會主義政策。結果歐巴馬上台不到一年,美國已丟掉了330萬個工作機會。

美國「卡托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收入和財富》一書作者雷諾茲(Alan Reynolds)不久前撰文說,從羅斯福新政,到歐巴馬的大政府,可以蓋棺論定說,「大政府就是大蕭條」,兩者密切相連。今天歐巴馬仍要重蹈覆轍,像羅斯福一樣幫倒忙。難怪美國最著名的廣播節目主持人林博說,如果有機會採訪歐巴馬,他首先會問,「到底你不喜歡這個國家的甚麼,使你要做這些事,損害這個國家?」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邂逅
  曾經看過一本原住民部落紀實書籍,深受吸引。樂水,這個山水相伴、靜待探索的宜蘭美麗村落,在幾年後的一個初秋,我拜訪了她。 樂水村由碼崙、…
不堪成「怨士」 中科院院士聯名「網開一面」
5月3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技「三會」上,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稱,他們不反對中國政府屏蔽國外網際網路,但懇求對科研學者網開一面,…
歐洲能源危機 恐變政治危機
俄烏戰爭延燒,西方各國持續加大對於俄羅斯的制裁,使得歐洲能源危機不斷升級,宛若已逼近能源業的「雷曼時刻」。 北溪天然氣管道(North…
大媒體小故事
15. 後繼有力   「業務部的最近大概很操吧?」 「唉呀,這沒甚麼吧!偶爾也要讓他們感受一下我們的辛苦!」 幾個東科的夜線記者下班時,…
金融海嘯10週年 中國將步入後塵?
在全球金融海嘯屆滿10週年前夕,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戈夫(Ken Rogoff)警告,…
報紙「開天窗」 中媒無言的抗議
溫州動車追撞事故第7日,即傳統上祭悼死者的「頭七」來臨之際,中共中宣部再下禁令,要求「報導迅速降溫,除正面報導和權威部門發布的動態消息外,…
波特教授到底有沒有支持ECFA?
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到台灣來,有些報導稱:「波特說ECFA是台灣唯一的選項。」馬總統因此拿著這句話宣傳說:「…
陳傑豪 翻轉功典資訊攀上高峰
一個16歲赴美就學、35歲回台的青年才俊,僅僅花了10個月的時間就讓一間業績持平、苦撐12年的本土企業大翻轉,於2011年打敗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