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前一天(9月21日),據中國媒體報導,北京發生大塞車現象,一位司機抱怨:「平時算上紅燈等待時間也就3分鐘的路程,今天走了30分鐘。」他望著街道上一片紅紅的尾燈,慨歎:「北京的交通這是怎麼了?」
自今年3月以來,京藏高速公路頻繁發生塞車現象,從8月14日開始,該路段上出現的大塞車曾持續十多天,長長的車龍從北京蜿蜒至120公里外的內蒙古,情況最嚴重時,車行一天不到一公里,其壯觀景象吸引外國傳媒紛紛報導,成了頭條新聞——「全球最長的塞車」。
英國《衛報》發表題為〈歡迎來到人類史上最大的擁塞現場〉的報導,稱京藏公路上已經堆積了成千上萬的司機,釀成人類史上最長、最大的擁塞之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則在報導中說:「你是否在為早晨地獄般的塞車煩惱不已?那麼你應該慶幸自己沒有生在中國。」美國《外交政策》8月24日盤點了世界五大交通最差城市,分別為:中國北京、俄羅斯莫斯科、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聖保羅以及尼日利亞的拉格斯。
9月17日下午至晚間,北京城僅僅是下了點小雨,竟然導致市內140多條主要線路交通擁塞,已經超過今年年初因大雪造成90餘條道路擁塞尖峰的紀錄。北京的交通擁塞時間已經從2008年的每天平均3.5小時增加到現在的5小時。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繼孚上個月警告說,目前北京市汽車的平均時速為15英里(24公里),到2015年還將降低到9.3英里(15公里);北京今年汽車保有量為440萬輛,2015年將達到700萬輛,超過了道路的承載極限。
發展中國家的巨型城市化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系統可能會被「巨型城市區」(The Mega-City Region)所主導。巨型城市區的概念於1999年由P. Hall提出,是中心大城市向新的或臨近的較小城市極度擴散後所形成的,是21世紀初正在出現的新城市模式。巨型城市是世界經濟的焦點,集中了全世界的指揮、生產與管理的上層功能,甚至包括媒體的控制、真實的政治權力以及創造和傳播資訊的象徵能力。
目前,全世界24個巨型城市有18個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包括墨西哥城、孟買、聖保羅、拉各斯、加爾各答、上海、布宜諾斯艾利斯、達爾、卡拉奇、新德里、雅加達、馬尼拉、北京、里約熱內盧、開羅、伊斯坦布爾、天津、漢城;其他6個分布在發達國家,它們是東京、紐約、洛杉磯、大阪、巴黎以及莫斯科。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迎接中國十億城市大軍〉的報告中預測,按照目前的這種發展趨勢,中國的城市人口將由2007年的5.93億增加至2025年的9.26億。過去十五年,中國出現了兩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巨型城市──北京與上海,如果按照當前的速度發展,那麼在未來二十年裡,中國將出現另外6個這樣的巨型城市:廣州、深圳、天津、武漢、重慶、成都。屆時北京和上海人口將超過2,000萬。
超級城市化的苦果
中國最近十年發展方式的特徵之一就是發展超級大城市,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經濟學家主張建立以大城市為核心的超級城市圈,認為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京城大塞車的現實告訴人們:中國城市化之路必須轉變發展模式。專家認為,現在超級大城市所遭遇的一切,包括今年的異常高溫天氣,都與過度城市化發展有關,這表明國內多個正在發展超級城市圈的大型城市目前都面臨著城市化極限問題。
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到2020年,北京總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截至2009年底,北京實際常住人口總數為1,97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246萬人,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726.4萬人,舉家遷移比例逐年提高,達41.2%。流動人口轉為常駐戶口是中國超級大城市面臨的同樣問題。目前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經接近1,800萬人,遠超「十一五」規劃末的控制目標1,625萬人,關鍵是外來人口源源不斷,造成所有公共服務品質全面緊張。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現在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模式已經患了「早期癌症」。正確的發展方向是土地和能源節約型的模式:即比較集中在城市內部的、中等密度的多層和高層住宅區,讓市民享有比較方便快捷的上下班交通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模式,而不是極其昂貴、高耗時、高耗能的衛星城市模式;發展和鼓勵高覆蓋率、低耗能的公共交通系統和適量的節能型的小排量轎車,而不是發展和鼓勵高成本、高耗能的全民成為有車族的消費和生活方式。
城市居住質量蘇州居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9月19日公布〈中國城市公共服務質量指數調查〉,蘇州在本次調查的各項排名均列首位,中國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並未占盡「先機」。調查結果共分成六項排名,蘇州市均列首位;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卻在此次調查中未顯突出,六項排名當中,連「十佳」都排不上。這說明中國老百姓已經開始厭倦超級城市的各方面的生活壓力,而願意在二、三線中等規模的城市生活。事實上,歐美各國居住品質的前三名,一般也都不是超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