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紐約聯合國大會時,美國總統歐巴馬對中國總理溫家寶表示,最近幾個月人民幣匯率一直沒有大幅升值,美國對此感到失望。24日,美國國會分管貿易的籌款委員會在兩黨一致支持下通過了匯率法案,它授權美國公司能夠以人民幣匯率過低為由,要求政府向中國進口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9月29日,這項法案在眾議院全體投票表決通過。
人民幣波動與美財長講話
人民幣再次成為中美緊張關係升級的導火線,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今年春季發生類似情況時,北京於6月19日宣布將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許多人以為這是要恢復2005至2008年間舉辦奧運會前的穩定升值步伐。然而,除了前10天突飛猛進之外,人民幣在7月保持平穩;但其他新興市場貨幣,則對美元大幅升值。8月份,人民幣實際上是掉頭下跌,進入9月後才再度升值,以配合溫家寶訪問紐約和歐巴馬首席經濟顧問薩默斯(Larry Summers)訪華。美國國會對人民幣匯改的進展感到強烈不滿。當時,北京方面的讓步足以壓下美國國會的怒火,也讓美國財政部得以發布被延後的半年度匯率報告,而這份報告再次避免了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英國《金融時報》說,與人民幣波動關聯最大的,不是籃子中的11種貨幣,而是美國財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的講話。蓋特納在6月警告中國,惹怒美國國會是有風險的。9天後,北京宣布人民幣與美元脫鉤。9月初,人民幣升值36個基點,就是在蓋特納表示「我們希望看到(北京)加快行動」之後。
美國政府曾公開表示,中國需要讓人民幣兌美元進一步升值,因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從而給中國企業提供了不公平的競爭優勢。但是美國一向主張謹慎行事,避免與中國正面對抗。
美國會首促人民幣升值
這項法案是美國國會首次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口頭威脅付諸實際行動,眾議院籌款委員會還要求商務部,不能再對貨幣幣值被低估而影響貿易視而不見。商務部今後確定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門檻時,不能排除匯率因素,而目前貨幣幣值過低不在雙反調查的立案標準之中。
批評者說歐巴馬所屬的民主黨趕著通過這項法案,是希望在11月2日選舉前確保工會支持。但民主黨人士予以否認,並強調美國不會忍受不公平貿易,必須採取行動,讓美國製造業起死回生,同時阻止便宜商品大量進到美國。
被稱為「歐元之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孟岱爾(Robert Mundell)9月27日表示,在全球經濟史上,從未出現過透過任何立法體系,讓一個國家被迫貨幣升值。
但是美國鋼鐵工會積極支持這項法案,認為美國過去10年中57,000家的工廠倒閉與喪失600萬個工作機會,部分原因要歸咎於中國的貨幣政策。
中國有理由讓人民幣升值
反觀中國國內,通貨膨脹飆升,8月達到3.5%。此現象意味著人民幣實際匯率已經走高。作為控制匯率的另一項因素,中國的外匯存底大幅增加至2.5兆美元。倫敦一對沖基金估計,中國為了要沖銷外匯流入而發行債券,債券利率比外匯存底的收益率高出1.5到1.6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持有這些外匯存底,中國每年必須支付至多400億美元。根據目前的水平,10年內,持有這些外匯存底(實際上是對出口商的補貼)的成本將占外匯存底的17%。在美國利率處於極低水平之際,中國卻還要升息來打擊通膨,這樣看來,它的持有成本可能會更高。
為了幫助本國經濟,中國有充足的理由允許人民幣升值。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首席經濟學家李鍾和9月28日表示,允許人民幣升值及增強匯率彈性符合中國和全球利益,因為人民幣升值將有助於提高中國家庭的消費能力。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夏業良教授表示,指望人民幣短期內大幅度升值並不現實,但是人為壓低幣值也是行不通。他說人民幣緩慢升值是大勢所趨:「2010年的增值幅度,官方希望只達到3%左右。如果外部力量和其他一些因素發揮作用的話,可能會促使它增值5%。」
中國出口企業的難處
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是1,145.3億美元。特別是8月份的中美貿易順差占順差總額的90%。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份關於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影響的調查顯示,39.7%的出口企業能忍受的人民幣升值幅度在2%以下,能承受人民幣升值2%~4%的企業占33.8%,能承受升值4%~5%的企業占19.1%。而目前57%的中小型出口企業稅後利潤率集中在5%以內。
從事鞋業加工的虎門天意童鞋製造廠經理沈路說,每年由虎門鎮外銷的皮鞋就將近1,000萬雙,主要從事外貿訂單生產的工人達到30多萬人,人民幣升值對他們的影響很大。人民幣升值3%,會讓他們的獲利能力下降約50%。他說,一筆100萬美元的訂單,利潤也就是30到40萬人民幣左右。近期人民幣升值超過1.5%,利潤一下蒸發了20萬元人民幣。
美國財政部將於10月中旬提交下一份一年兩度的匯率報告,屆時蓋特納將必須決定是否將中國正式列為匯率操縱國。美國國會的這項法案在真正施行之前,需要獲得參議院通過才可能成為法律,最後還需要由歐巴馬簽署才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