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保健之道

疾病預防與保健 中西醫大不同

疾病預防與保健 中西醫大不同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鄧正梁醫師。
鄧正梁 提供
第75期
張頌宇

不若西醫有高科技的量化指標、儀器診斷等,中醫常被認為不夠科學。但中醫真的比較「不科學」嗎?傳統中醫精髓中,有沒有超越西醫的救命妙方?

從另一角度來說,一般人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相較於西醫,傳統中醫在理論與臨床上,採行了更多「預防醫學」的觀點。同時,簡便、根本的養生方法也藏在中國古老醫道中。也就是說,西醫的優勢往往是在「疾病發生之後」的治標上;而中醫卻可能是在「疾病發生之前」的治本上著手。從2004年的SARS等流行性疾病盛行以來,台灣近年有不少西醫有感西醫治療的侷限性,紛紛棄西轉中。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鄧正梁醫師,便是深感傳統中醫整體觀的科學性高於西醫,轉而專研中醫。而桃園振興診所主治醫師王元甫,雖身為西醫師,但因有感於中醫養生智慧的精妙,同時取有中醫師執照,並為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對中醫聖典《黃帝內經》長期深入研究。

從中醫觀點,兩位醫師要由預防疾病以及養生觀念著手,告訴您傳統中醫的精髓所在與真正的科學之妙。

 

鄧正梁醫師小檔案

 現職: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學歷: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長庚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

經歷: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科系總醫師

‧台北市立陽明醫院外科泌尿科醫師

‧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專長:紅斑性狼瘡、慢性肝炎、慢性腎衰竭、甲狀腺亢進。

 

曾經是台北醫學院及陽明醫學院的外科醫師,現在自己開設中醫診所的正梁中醫診所院長鄧正梁醫師表示,西醫治療的侷限性,在於很多疾病無法根治,主流的治療方式都是勉強抑制患者的症狀。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尿酸、痛風、甲狀腺亢進,經常只能終身用藥,控制不住就讓病人開刀。

 

觀點1:

西醫無法真正醫治「甲狀腺亢進」

以繁忙的上班族為例,因情緒緊張、壓力大、易與人摩擦,就容易得甲狀腺亢進,也就是甲狀腺發炎。專長醫治甲狀腺亢進的鄧正梁表示:「這時甲狀腺素會分泌過多,進而造成睡不著、緊張、焦慮、急躁、疑心疑鬼、火氣大、變削瘦,嚴重一點的會開始拉肚子。」

鄧正梁首先說明西醫的診治方式。一般西醫會讓病人吃抗甲狀腺藥,吃下去後,約二分之一的患者在情緒逐漸緩解、生活正常下來後,兩年內病情會慢慢舒緩,就可以停藥;但有二分之一的患者情緒仍無法穩定,常發脾氣、焦慮等等。因為藥物控制不住,西醫就會建議患者開刀。

如果病人願意開刀,通常是把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甲狀腺切掉,切掉後甲狀腺分泌就會正常,並維持五到六年的安定。但是,等甲狀腺發炎症狀過了後,就變成甲狀腺低下,西醫就會給吃甲狀腺素。甲狀腺素通常一天吃一顆或兩顆,剛吃下後,濃度特別高,到半夜濃度特別低,會產生一種症狀──精神很亢奮、睡不著,但是會非常疲倦。就是會造成賀爾蒙不平衡的後果。

如果患者不願意開刀,醫生會叫你吃碘199,是一種放射性碘,吃下後一、兩年,甲狀腺100%全部都會破壞掉,而人沒有甲狀腺會活不下去,所以終身就必須吃甲狀腺素。鄧正梁說:「也就是把你甲狀腺破壞掉後,再給你吃甲狀腺素。」

 

觀點2:

治療H1N1 中西醫大不同

再舉一個大家聞之色變的流感病毒。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估計。1999至2004年間,台灣每年約有4,500人死於流感及其併發症,其中80%以上死於流感者為65歲以上老人。

為甚麼年老的流感患者死亡率較高?鄧正梁解釋,因為流感病毒,例如H1N1會引發「免疫反應」等症狀,急救時西醫必須用類固醇去降低免疫反應。但有些老人平常腰骨酸痛時,喜歡去西醫打筋骨酸痛的止痛藥,這種止痛藥就是類固醇加上非類固醇性消炎藥。所以很多老人一得到H1N1就救不回來,就是因為平常一直用類固醇,免疫力一直在破壞,等到真正要用類固醇時,已經沒用了。鄧正梁感慨地說:「就眼睜睜看著他的血壓一直掉,掉到最後就無力回天了。」

鄧正梁表示,西醫碰到感冒、病毒性感染,治療方式從頭到尾只有三種藥:解熱鎮痛劑(多用普拿疼之類的)、抗生素以及肌肉鬆弛劑。H1N1只能採取症狀治療,而西醫最厲害的武器就是克流感(Tamiflu)。中醫則根據每個人身體不同情況與症狀,有不同的治療方式。2009年11月14日在台北舉辦的「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中,鄧正梁與現場多位中醫師,分別分享治癒流感患者的方法。民俗療法羅清櫻女士幾乎沒有使用藥物,主要以拔罐退燒方式,治癒了多位H1N1流感患者。來自美國西雅圖的陳治平醫師則表示,西雅圖非常多流感病人,不過那裡的醫生自己並不打克流感,他們認為打針是治病人的恐懼;至於醫治方法,輕微的就請他回家睡覺,發燒較嚴重的就先放血,然後用羚角散。

觀點3:

中醫的身心合一的全人醫療觀

鄧正梁舉出國考用書《中醫診斷學》其中的「中醫診斷的基本精神與內容」章節中寫道,中醫診斷是從整體著眼,首先把人體內臟和體表各組織及器官之間的關係,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時還認為環境的變化對人體生理和病理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強調人體內部的統一性,也重視人體和外界環境的統一性。所以在臨床上總是全面考慮問題,不單從有病的局部著想,並觀察季節、氣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緒和生活習慣等。這種觀念是中醫診療的基本觀念。

而人有疾病,便有種種「症」(症狀、現象)的表現,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有甚麼病就有甚麼症,病有不同的症,治有不同的方。同一種病生在甲身上和乙身上,症狀常是不同的;因此同一種疾病因為症的不同,絕不能用同一種方法來治療。病人的形體、性情、精神狀況等,中醫也非常注意,認為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很大關係,在診斷時必須顧及。

可以說,目前西醫漸漸重視身心合一的全人醫療觀,中醫則早已遠遠超越一大步。

鄧正梁醫師表示,中醫是一種全面的整體觀,將人體各個部位視為相互關連的整體,利用五行配合五臟,分析各部位的相互影響,任何一部位的問題都是全體的問題,根據之間的聯繫找到不同的治療方法。而如果不能領略中醫系統觀真正博大的科學之處,也一味地將西醫一套的標準公式法套用到中醫診斷中,則會使醫治效果大打折扣。

「談到中醫,常會先論道,再論陰陽五行,然後論及四診八綱、經絡臟象、用藥與各種醫技,這些組成中醫的理論體系,但這體系的核心是『陰陽五行』。而『用藥如用兵,臨症即臨陣。兵不在多,獨選其能,藥不貴繁,惟取其效。』讓人體各系統達到平衡,獲得根治,這是它真正科學的地方,是更博大精深的科學。」鄧正梁醫師說。

觀點4:

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中醫診斷分「望色、聞聲、詢問、切脈」四診。「望色」諸如觀察神色、面色、眼耳鼻舌、分泌物等;「聞聲」諸如從語言、咳嗽聲、身上排出的氣味等診斷;而「問診」可以知道病人生活習慣、觀察性情、瞭解人事環境等;「切脈」即按病人脈搏和身體其他部位以診察體內外一切變動。根據這四診合參,即可以明白病人整體的身體變化。

從預防觀點來看,鄧正梁表示西醫也有諸多侷限性,「西醫儀器檢驗,有些病症化驗不出來,有些檢驗出問題時,已經是很嚴重的病。例如檢查腎功能,肌酸酐0.6~1.1為正常值,超過1.1就是慢性腎功能衰竭,一旦診斷出來,就很嚴重。」

鄧正梁表示,根據中醫的人體整體觀,人體的各個外在部位、動作、氣味、排泄物、分泌物等,都和身體內在系統息息相關,都可折射出來。所以不用等到病情嚴重,好的中醫師甚至從早期非常微小的身體變化中,便可發現及早預防。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2013年11月中國大事
青島漏油爆炸 多人死亡 中國最大煉油企業中國石化於山東青島的油庫22日漏油爆炸,截至24日,死亡人數已高達52人、11人失蹤。…
展望2022年中國經濟 習近平險中求「穩」
中共中央在2021年12月10日發布經濟工作會議聲明,要求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連提25次「穩」字。中共喊經濟要「穩」,這背後隱藏的意思…
是誰讓台灣追不上韓國的FTA?
中韓宣布已達成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馬政府立即表示台灣的出口和經濟將受到極大傷害,國民黨並大肆宣傳廣告說民進黨要為這極大傷害負責,…
從書法小天才到書法頑童
周月雲說,寫書法的日子快要跟自己的年歲一樣長了。 從小,周月雲是別人眼中的書法天才。5歲開始拿毛筆;…
香港特首選舉 台灣他山之石?
「一國兩治」的香港,本來是中共用來統戰台灣的樣板,可惜非但沒成功還屢次警醒台灣民眾,像香港這款的「一國兩治」台灣人可不想要。…
跟古人學浪漫,送他一顆大西瓜!
花有花語,你可知道瓜也有瓜語?例如:哈密瓜的瓜語就是「哈你哈死了」,木瓜代表「思慕的對象」,胡瓜是「糊裡糊塗愛上你」,南瓜則表示「你很難追…
恐怖襲擊和「法國病」
《查理》周刊遭恐攻後,從上一期的6萬冊增印至300萬冊。Getty Images 巴黎《查理》週刊最近被恐怖襲擊事件並非孤立,…
讓古人告訴你改變命運的關鍵
您算命嗎?人在不景氣的時刻,生活有了危機意識,可能比較容易想起求神問卜這件事。不過據報導稱,這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連命理師都遭到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