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角暨宜蘭國家海岸風景區綿延達100公里,行駛在蜿蜒公路上,每一處盡入眼底的沿海美景,伴隨著海洋的氣息,美得讓人難以想像。日升這一側一望無際的海,與公路另一端高聳蓊鬱的山林遙相對話;海洋傳達著生命與文明起源的深刻感受,讓行旅者心胸開闊。嚮往大海的我,臣服於沿岸一座座海灣的臂彎。
萬里無雲的晴朗,將視線推移得非常渺遠,我彷彿能望穿海平線盡頭潑灑著金光的日頭。指引歸鄉的龜山島隨我們車行向北,正在展演變化萬千的樣貌;海上漁船此時也成了點點風光,在港口吐納間前行。
鐵道文物述說歷史背景
午後時分,我們來到台北縣福隆火車站,滿街的自行車出租站成為此次舊草嶺隧道鐵馬行的起點。清晰明朗的標誌,指引遊人從這裡開始踏上旅程。火車站到隧道口的自行車道是一段產業道路,雖沒有特別引人目光的景色,卻是名副其實的綠色車道,樹叢遠山層層地湧過來。
騎到隧道口,四周有老舊火車零件組成的造景裝置:幾座機器人塑造出有趣的鐵道印象,也展示了鐵道文物的多元面貌;廢棄火車頭、平交道與鐵軌裝置,提醒著遊人這條自行車道特殊的歷史背景。
〈丟丟銅〉這首耳熟能詳的蘭陽民謠,其中隧道正是這條全長2,167公尺的舊草嶺隧道。早期宜蘭、台北兩地地勢險峻、往返不易,此隧道終於民國十三年完工,貫通石城與福隆;後因單線通車不敷使用,民國七十五年另開鑿新草嶺隧道,舊隧道於是擱置封閉。
蓊鬱的綠在隧道兩端蔓延
北邊隧道口「制天險」幾個陰刻的草書大字迎面而來,說明鑿刻隧道當時的地勢險惡。壯觀而險峻的聳高山脈,讓人不免想像起開鑿此條隧道的血汗艱辛。舊草嶺隧道為新草嶺隧道取代通行後,重新規劃整建成為自行車道,蓊鬱繁茂的綠色就這樣在隧道兩端不斷蔓延,成為我們眼中美麗的風光。
隧道口陣陣涼風吹出,如織的遊人魚貫地騎入隧道。自行車道整建得十分平整,即使在陽光無法灑進的隧道裡,也同樣乾淨舒適。隧道口火車行進的音效聲,伴隨遊人體驗除了坐火車外穿越隧道的其他可能。隧道壁沒有刻意裝飾,反而保留坑疤而原始的紅磚痕跡;用油燈燈罩點綴的昏黃光暈,緩慢地將這條歷時已久的隧道,染上了回憶的色彩。
小村古樸建築留下時間軌跡
穿過二公里多的隧道,可能有人認為單調,但若真能仔細感受其中氛圍與情調,和規劃者試圖傳達的鐵道歲月與意象,會有更多體會。
從南邊出口,伴隨隧道口碑匾「白雲飛處」而來的是絕佳的視野。小村落「石城」低矮古樸的建築,正面向一望無際的遼闊海洋。穿梭在窄仄曲折的巷中,這些傳統的矮房已少有人煙,留下的是時間刻畫的軌跡。許多遊人騎出隧道口,仍然意猶未盡,直呼這條自行車道不夠長,只能短暫停留賞景後原路騎回北端福隆。
海風減少溽熱,湛藍取代煩躁;從石城這端新建的碉堡式觀景台上眺望,新、舊草嶺隧道出口能夠同時望見。山與海的緊密交會,豐富每位遊客的視野與感受。南北兩端與隧道裡的三段景緻,都讓我驚豔不已。下回我決定以步行再次體驗舊草嶺隧道的種種風情。
回程的路上,晴朗的日子裡,龜山島正與我們並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