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時分,走在深圳繁華的深南路上,兩邊的地王、華強北等高樓大廈迎面而來,撲朔迷離的霓虹燈通宵不滅,彷彿回到了十里洋場舊上海的南京路。所有的小店排檔依然開著,馬路上那行色匆匆的人們大多數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或服裝怪異、或氣色凝重、或憂愁莫名。隨處可見流鶯穿著出格的服裝在大街上遊蕩,弄堂深處的髮廊也閃耀著頹靡的粉紅燈光……
大量資料顯示,中國中央政府正在尋求為深圳重新定位,深圳的命運將再度出現轉折。在各種各樣的設計版本中,有三種規劃占據主導地位:第一,與香港結成「特區聯盟」;第二,成為中央政府直轄市;第三,成為自由港。專家認為,深圳如果沒有接近香港,沒有證券交易所在金融方面的優勢,現在就會淪落為二流城市。雖然可以吃一陣子老本,但深圳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小辭典 何謂深圳關內、關外? 所謂深圳「關內」意指「深圳經濟特區」之內(或稱特區內),「關外」則是指「深圳經濟特區」以外(或稱特區外)的 深圳轄區。關內包括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個區,關外包括寶安、龍崗兩個區。 深圳特區內和特區外之間,其實有一道關線隔離開來,從特區外進入特區內需要經過深圳經濟特區邊防檢查站,非深圳戶 口的進入特區內需要辦理邊防證或者深圳暫住證,深圳戶口的憑身分證就可以了。 |
關內關外
深圳的文化、醫療、交通、科技、金融資源大都在「關內」。深圳的關內、外一體化,還只是一句宣傳口號的東西。一位農民工表示,好多人一說到深圳就拿地王大廈、華強北來描述一番,其實,來深圳,千萬別只看關內,關外才是真正的深圳──那裡連個像樣點的路牌都沒有,工人們走路都很小心翼翼,生怕被搶。有人說,來深圳幾年,不搶你幾次,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該農民工表示,這十年以一個普通農民工的身分感受,「房價高到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水平。可是,農民工的工資卻一分也不漲!」他認為:「〈勞動法〉很好,但好多地方很容易鑽空子。一些未成年人到了深圳後,只要你收了俺,俺就替你幹事。於是,非法組織就起來了……關外,新建的企業不多,倒閉的企業一抓一把,『有關部門』怎麼就沒看到呢?」
「低端人群」
目前,深圳常住人口超過1,400萬,僅230萬戶籍人口。深圳人的主體結構為從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福建、廣西、貴州來的打工者構成,大部分為18~30歲的年輕人。很多年輕人以做桑拿(三溫暖)、足浴(4,000~5,000家)工作為主要謀生手段,或以餐飲業(超過10,000家)為營生,其他均為小業主。這些年輕人無時無刻不為自己的生計擔心,小心謹慎地過著每一天。
2010年深圳的最低工資標準是人民幣1,100元,在富士康事件前,富士康幾十萬深圳普通員工的底薪只有900元。一些國際組織經過測算,中國內地城市居民要想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須月收入達到1,600多元。而且在最近幾年裡,深圳一直致力於禁止低端產業,還千方百計防範甚至試圖排斥城市「低端人群」。
英國《金融時報》11月8日發表信孚研究院研究員童大煥的文章〈深圳反思〉。文章認為,深圳頗像「一個嫌貧愛富的小市民」。童大煥指出,多數深圳人沒有戶口、低工資,是匆匆過客,沒有養老保障。深圳地方政府把千千萬萬最底層勞工的社保金大部分都截留了,取得了利,失去了道義。而在這種長期畸形的人口、戶籍、人才政策等等之下,它留住的只是少量人物和墊底的人力。沒有足夠人才支撐,童大煥認為,深圳的創意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不可能長期維持。
未來的二線城市
深圳已大致完成了其作為中國對外開放試驗基地的使命,但對深圳一直沒有進行全面評估。最近,一個由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研究室和國務院法制辦有關官員組成的中央調查團,專程到深圳考察。據有關人士分析,中央調查團的任務大概是就特區存留問題或深圳升格為直轄市問題廣泛調研,諮商可能,然後為中國中央政府決策提供「關鍵性意見」。
有分析認為,現在全國東西南北中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上海、北京─天津、武漢─長沙、瀋陽、重慶─成都、西安等城市的發展空間很大。老牌城市新區發展起點很高,大手筆也多,深圳無法匹敵。而資金、勞力等已經不可能像以前一樣集聚到深圳了,珠三角、長三角的產業向中國內地二線城市轉移是一個大趨勢。
在中國全國發展格局形成的前提下,深圳要有大的發展已經難了。深圳靠著近港、有證交所、近珠三角這個產業圈,還能在某些方面保持一些不大不小的優勢,但發展平台還是很小的,不如在現有的城市建區上把城市管理好,使深圳成為創意設計、金融、高新技術(主要為電子、IT、生物)、物流(含港口運輸業)等產業的珠三角中心。在香港舉行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也對未來各自的定位達成如下的共識:廣東將致力發展成為製造業基地;香港以金融、貿易、航運、物流及高增值服務業為主,發展成為服務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