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2010年的世局,最受矚目的無庸諱言是層出不窮的災變。
對於占全球人口數最多的華人世界來說,當然也脫離不了相同趨勢。然而,對於華人世界的災難來說,實在不忍以「災」字來概括。災難之後,讓人感受更深的是那股莫名的「悲」意。早年海峽兩岸互相敵對時,官方都以「水深火熱」來形容對岸人民的生活。當然,哪一方是宣傳詆毀自有公論。而在2010年,「水深火熱」無疑是中國大陸更貼切的寫照。嚇死人的通貨膨脹、冬旱夏澇夾擊,加上中共當局的貪污腐敗造成民間抗暴事件不斷,讓人不由擔心,中國政局真的宛如外媒形容的一般──正坐在火山口上。更令人憂心的是,由於中共對於資訊的嚴厲封鎖與管控(Google出走事件就是明證)以及對於華文甚至世界媒體的收買與利誘,許多世人還誤以為中國局勢一片大好……
反觀被世人喻為「自由民主燈塔」的台灣,在過去一年中,依舊在民主選舉和人權維護上表現不俗。美中不足的是,「選舉槍案」以及爭議頗大的「ECFA」背後錯綜複雜的因素,仍是台灣社會的不穩定因子。
我們衷心盼望,被譽為「中土」的廣義華人世界,能夠引領世人走向真正美好的未來。
1. 悲》漲聲響起 中國通膨成形
2010年中國消費者物價快速上漲,坊間陸續出現「豆你玩」、「蒜你狠」、「薑你軍」、「糖高宗」、「油不得」、「豬堅強」、「蘋甚麼」、「藥你苦」等和高物價相關的新詞彙。
一片「漲聲響起」
中國國家統計局12月公布的2010年11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從10月的4.4%升至5.1%,遠超過市場預期的4.7%,創下28個月以來的新高。同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PPI)從5%飆升至6.1%,顯示物價飛漲,通膨壓力揮之不去。
在一片「漲聲響起」中,糧食價格上升的比率最高,對民生影響尤大。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6月糧食價格成長率為5.7%,11月則為11.7%。且11月糧價成長率推動CPI上漲3.8%,貢獻度為74%,是物價上漲的最大推手。居住類價格(包括建屋、裝潢建材、水電房租等費用)也持續上漲,11月漲幅為5.8%,推動CPI上漲0.9個百分點,貢獻度是18%。此二項相加對CPI的貢獻度達到92%。
另外,房價上漲也是個敏感問題。12月初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的1月到11月,中國70個大城市的房價上漲了7.7%,而11月單月就上漲了10%。中國社會科學院於9月在35座中大型城市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5%的都市居民無力購買房產,房價為平均可支配所得的8.8倍,遠超過美國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前的水準。
中國物價「超美」
《西安晚報》近日發表了一篇文章〈物價「超美」之下的民生困窘〉,文中指出,一位名為王佩的杭州網友與她在美國波士頓的朋友納納聯手做了一次物價調查,發現在21種商品價格中,杭州有12種商品貴過波士頓。而2009年杭州民眾的年平均所得為26,864元(約4,024美元),波士頓為32,255美元。網友戲言:「現在老百姓工資接近非洲,物價跟歐美接軌,稅收接近歐洲,房價趕超英美,福利接近南極洲。」
人民幣就像洪水
那麼物價大幅上漲的原因為何?中國社會經濟問題專家程曉農博士指出,北京政府一方面購買美國國債,另一方面用人民幣收購企業的外匯收入,光是靠收購外匯儲備,所投放的貨幣已經達到16至17兆。再加上為促進景氣投放的貨幣,粗估大概是60兆人民幣。這60兆人民幣就像洪水一樣,在市場中橫衝直撞,必須尋找出路。
2009年中國股市翻倍,吸納了大量資金;2010年第一季,房價暴漲再吸納部分資金。北京當局2010年全年持續祭出打房政策,很多大城市推出房屋限購令或者貸款禁令,大量流動性資金撤出,於是農產品資源等實物產品就成為熱錢投資的新標的。
針對物價指數上漲與隨之而來的通膨問題,中國政府目前的應對方式包括壓抑不動產投機行為的打房措施、中國人民銀行調升存款準備率等;然而政策執行成果顯然不如預期,中國仍然面臨升息與人民幣升值的龐大壓力。但若提高利率,政府害怕熱錢湧入,人民幣升值則擔心會影響出口表現,目前北京可謂進退兩難。
回顧過去,1980年代末期通膨嚴重,正是天安門事件爆發的因素之一,隨後中國政局曾一度不安。9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經濟成長,中共政權得以維繫其統治正當性;如今中國再度面臨通膨隱憂,北京當局是否能再次化解危機,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