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設在密西根州安娜堡(Ann Arbor)、員工總數達一萬零七百多人的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疆界集團」(Borders Group Inc.),7月18日宣布將清算資產,並預計今年9月底前將徹底停業。
從小鎮書店到全美第二大
華燈初上的夜晚,占據了兩層樓的疆界書店的落地玻璃窗裡燈火通明。磚紅色的牆壁襯著淡黃色的書架,讓人感覺輕鬆明快。賣文具的地方,是一大片色彩繽紛的條紋,更增添了活潑的氣氛。二樓的三分之一面積是書店的咖啡館,小朋友們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讀書。這家位於紐約市37街和7大道交叉路口的疆界分店,左邊靠著麥迪遜花園廣場,右邊面對著名的梅西百貨。上述的「疆界風格」在英國、澳洲、新加坡等疆界分店都能看到。
1971年,還是密西根大學學生的湯姆(Tom Borders)和劉易斯(Louis Borders)兩兄弟在安娜堡開了疆界書店。1975年,兩兄弟買下了80年老店沃爾(Wahr's)的存貨,經營舊書。1992年,當時的零售業巨擎凱瑪(Kmart)收購了疆界,三年後將它售出。
1997年,疆界在新加坡開店,這間占地三千平方公尺的分店在獅城很受歡迎,也是當地最大的書店。緊接著,又有41家疆界分店在英國、愛爾蘭、澳洲、紐西蘭開張。從2005年4月開始,疆界分別在馬來西亞、阿曼、沙烏地阿拉伯國內各地開設連鎖店。全盛時期,疆界分店達到一千多家,美國有505家,排名僅次於邦諾(Barnes & Noble),成為全美第二大連鎖書店。
好景不常,疆界從2006年最後一次全年獲利以來,一直處於收入節節下滑的困境。2010年12月,疆界開始尋求資金,今年2月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自此,公司的資金狀況持續惡化,關閉了220多家分店。
7月13日,疆界拒絕了私募股權投資者納賈菲(Jahm Najafi)提出的收購邀約後,一直沒有其他人出價收購。7月20日,疆界終於向法官申請資產清算。
緣何破產?
疆界集團總裁愛德華茲(Mike Edwards)在7月18日發表的聲明中說:「我們都曾努力朝另外的方向走,但是長時間逆風而行,特別是瞬息萬變的出版行業、電子閱讀器掀起的革命、動盪的經濟,給我們帶入現在的結局。」
在向破產法院提交的文件中,疆界總結了一些錯誤,主要是無法盈利的分店數量太多。疆界先前關閉的220家分店每週消耗200萬美元的利潤。而且,這些書店簽署的店面合約條款苛刻,平均租期長達15年至20年。這樣即使某家分店關閉,疆界仍然必須支付房租。
其次,圖書業經營環境瞬息萬變。看看周圍,圖書已經成為一種從地面到網路、從好市多(Costco)到沃爾瑪都能買到的東西。更不要說價格上的對比。那個不逛書店就有失身分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了。
疆界在開拓線上業務時又犯了一個重大的決策錯誤。2001年,在網上購物開始興起時,疆界把旗下網路業務轉讓給亞馬遜,直到2008年才收回Borders.com的網站。這樣做等於把核心渠道讓給別人,斷了自己和讀者間的聯繫。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自傳《旅程》在疆界的網上買是59.95美元,而在亞馬遜只要21.28美元。從2006年到2010年,疆界紙本書的銷售市場占有率從11.4%下降到8.7%,而亞馬遜的占有率卻從11%上升到17.5%。
此外,疆界進入電子書市場太晚,直到2010年才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obo和電子書店,讓亞馬遜的Kindle、蘋果公司的iPad和邦諾書店的Nook搶占了先機。
疆界的管理層也出了問題。五年裡換了四位首席執行長,更迭太過頻繁,而且他們都沒有賣書的經驗。高層的六位成員中,有五人不是書業出身,而是來自食品百貨、製造業或金融業。相比之下,邦諾的董事長兼創始人瑞吉奧(Leonard Riggio)卻是一位地道的愛書人。在紐約大學上學時,他當過書店店員,後來創辦了一個學生圖書交易場所,發展成書店。他說過很多遍的話是:「我還是喜歡書。」
破產後效應
2009年12月初,就在英國的疆界關門之前,它的一位書商伊斯頓(Pamela Easton)寫了一封公開信,號召大家拯救疆界。她說,書店不僅是一個賣場,也是人們躲避日常壓力的去處,每一家店都像一個社區中心。
疆界的倒閉也會讓挖掘新作家的工作更加困難。MarketResearch.com旗下的高級研究員諾里斯(Michael Norris)說,疆界的清盤讓挖掘好書這一系統工程失去了無可替代的一環。負責價格談判和圖書銷售的人最終將轉行,人數可達數千人。對於作家、代理商和每一個和圖書產業價值鏈相關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