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帶來興衰的痕跡,也帶來蛻變的契機。這是一座與眾不同的農場,他們不斷思索的是,如何從大自然的角度思維人類的需要。
老茶廠新風貌
南投縣魚池鄉的日月老茶廠,建於民國四十八年,原是台灣農林公司魚池茶場,盛時曾有二、三百人徹夜製茶外銷;時光荏苒,風光不再後僅剩五位同事多年來守候著老舊的廠房,幾能隱身山中,與世無爭。
直至2004年茶廠開始改建,轉型成為觀光與教學兼具的農業空間,這已是近年來農業發展的趨勢。然而,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茶廠茶園的開放空間裡,處處傳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祈願,與「取之大地,還之大地」的積極渴望。
進入茶廠的道路會先經過挨著緩坡生長的茶樹,藍天下漸次深淺的茶樹,遼遠了茶廠的視野。因地理及氣候與印度阿薩姆省近似,多植阿薩姆紅茶與紅玉紅茶。紅玉紅茶改良自阿薩姆與台灣野生茶,色澤晶玉、香氣獨特,風味清新直能溫潤地融化味覺。
與自然合作非征服
茶廠是以檜木造成的二層樓日式建築,風格簡單樸實,藍色的窗欞將透明的落地玻璃窗勾勒出夏日氣息,大量的自然採光讓舊式的製茶機器閃耀著歲月的陳跡,連空氣裡的點點塵埃,聞來都彷彿有種剔透的滋味。
日治至今的陳設大抵相仿,一樓的萎凋室、輸送帶、揉捻室、解塊機今日仍不斷運作,記錄著魚池鄉紅茶的興衰;老舊的木製拉門和純白色的吊扇運轉著沉穩的聲響,像是老茶廠生生不息的穩健步伐,踏出的每一步,都為傾聽土地的聲音、感受大地的脈搏。日月老茶廠實施有機農耕,不用農藥、除草劑和化學肥料是永遠的堅持,自行製造堆肥,與自然合作非征服。
農家正將乾燥後的茶葉鑑定品質,分級入袋;陽光溫暖地明亮了空間,幾個人的作業裡堆滿笑語,工廠機械化的冰冷,完全被人性對萬物的感謝與熱情取代。這股溫暖的力量正來自於尊重後土地的復甦。
對農民而言,節氣月令與生活緊密相繫。保有舊廠風貌的走廊上掛著的黑板,簡單記錄農務狀況,標明每日的天氣與節氣,在與大自然合作後,就會迎來天地最豐碩無私的贈予;一旁擺置著採茶的竹簍,與寫上「核電byebye」的可愛標語,展現了農家的自然樸實,並有意識地從機械化轉身回歸。
無壓力的開放空間
走上窄仄的樓梯,二樓鋪滿原木地板,和式風格的餐廳寬敞明亮,挑高的屋梁與滿室的陽光增添幽靜雅致的氣息,企圖打造沒有壓力的開放空間。事先可預訂二樓供應當季且自行種植的蔬食餐飲與品茶體驗,也能團體預約專人解說並觀看農場紀錄片,深入瞭解製茶始末。
二樓的空間擺置著木條長椅,點綴盆栽與花束,設計簡單而舒適。牆上掛滿的照片,是曾在法國當志工、現在在茶廠工作的女孩Yoyo的志工經歷。在土地裡工作與生活的一張張照片和文字很撼動,也與日月老茶廠的中心主旨相仿──其實我們都有很多更積極的選擇。
二樓另一側的萎凋槽區,保留最原始的茶廠面貌,彷彿可以想像早期製茶工人在萎凋槽鋪茶葉、整理茶葉的情景。
木門上貼滿的便利貼,是參觀者與茶廠分享茶香的喜悅;見者如我,也將這些感動相繼傳遞。每一個角落都不遺漏,除了細心布置成質感滿分的觀光空間,更重要的是貼己的人文關懷與親力實踐,讓我感觸甚多。
值得一提的是由倉庫改裝成的廁所,堅持因為尊重必須脫鞋進入,盡量保持最原始的自然樣貌。來到這裡,每一處都有不同視野,卻可以在寧靜舒服的環境裡,呼吸最清新的空氣與香氣四溢的茶香。
日月老茶廠與茶園有滿室芳馨,因為和諧開闊的氛圍,正感染著每一個到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