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健康就是財富。」一個人要是沒有健康的身體,所有人世間的榮華富貴都將無福享受,等於是一場空。因此,為了身體健康,醫療保健人人重視。
幸運的是,自1995年3月臺灣實施全民健康保險以來,民眾根據薪資每月負擔不多,即可享受到全世界最多專案的醫療服務。歷次民調中,臺灣民眾對於健保的滿意度近八成,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Robin Krugman)都公開讚揚:「臺灣健保制度,全球最好!」
但在另一方面,眾所周知健保黑洞持續擴大,平均每天虧七千萬、每月虧二十億、一年虧二百多億!
為甚麼臺灣健保「虧很大」?這和健保支付制度除部分住院采「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診斷關聯群),即以「論病計酬」支付外,大部分醫療服務仍采「論量計酬」方式支付有關(參見表一)。
有鑑於此,今年7月1日,「論人計酬」的全民健康保險開始試辦,希望能導正臺灣健保缺失。
然而,這項攸關民眾身家幸福的措施,又有多少人瞭解?健保「論人計酬」到底好在哪裡?
美國「論人計酬」醫療保險令人稱道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王惠玄談起自己在美國的生育經驗,當時選的就是「論人計酬」的醫療保險,其醫療單位所提供的健兒門診服務之周到,臺灣望塵莫及,讓王惠玄印象深刻!
雖然臺灣的全民健保普及率之高,名揚世界,但在目前的支付制度中,最大宗的是「論量計酬」。所謂「論量計酬」就是健保局「按照醫療服務專案」支付醫療單位健保費用。例如醫生替病人開藥、打針,健保局就按照這些醫療開銷給付費用。
公共衛生學界一般認為,論量計酬提供醫生「多看病就多賺錢」的誘因,醫事機構因而被引導成注重醫療而非健康保健。在論量計酬支費制度的支配下,看病雖然不用錢,但是民眾容易養成小病亂求醫的習慣,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也導致健保財務嚴重虧損。
相對於「論量計酬」是按「醫療服務專案」付費,支付制度中另一個極端就是「論人計酬」,它是以「人」為支付單位,也就是保險公司提供給醫療單位每年一定的費用,讓醫療單位承包該「人」該年的健康。如果受保人很健康,看病機會少,醫療單位就可省下許多費用,因此獲利將提高。在公共衛生理論上,「論人計酬」會促使醫療單位的重點從「醫療」轉向「健康促進」、「衛生保健」,對民眾來講,應該是好消息。
王惠玄提到,美國實行健保論人計酬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她和女兒投保了論人計酬的保險公司,醫療機構對她們的照護無微不至,讓王惠玄不得不佩服。
以健兒門診為例,在臺灣通常是掛個號、打個針就結束了;在美國卻不是這樣,光門診的時間就天差地遠,「我女兒在美國做健兒門診,一次一個鐘頭。跟醫師相處三十分鐘,跟醫護人員另外相處三十分鐘,這在臺灣真是無法想像。」
美國論人計酬的醫療機構,醫生還會按照小孩的生長週期安排健兒門診。剛開始兩個禮拜一次,再來一個月一次,而後三個月一次。除了施打預防針之外,最主要的是檢視小孩的發育過程是否正常。醫師會跟小孩進行遊戲,測驗小孩的感官、四肢、心智發展;醫師還會提出預警,告訴家長小孩在未來的三個月內會有甚麼發展、家長該注意甚麼事情。譬如,小孩有拉扯能力後,家裡的桌巾就該收起來了;小孩手有扭轉能力後,家裡音響要擺放好,不然可能打開扭至很大聲音會嚇到小孩;或是小孩開始學爬、學走路,家裡有尖角的地方,就得上護套等等。
如此貼心的照護,當然讓新手父母大感安心!
臺灣健保相形失色
王惠玄回臺灣後,做健兒門診則是完全不同的經驗。在診所等了許久後,好不容易輪到王惠玄母女,沒想到醫師只打個針、簽個名就結束看診。王惠玄不禁好奇地問醫師:「健保的兒童給付上面有各式各樣的檢查,約三十幾個項目。請問這些甚麼時候要做?」當時醫生看了她一眼,再把眼神快速掃過嬰兒全身,不到五秒鐘,拿起印章,把各項檢查項目蓋了章,迅速地結束了檢查。王惠玄笑著說:「真的是很有趣!」
王惠玄回憶自己在美國生產的經驗──生產完後,保險公司馬上寄了教學錄影帶給她,詳細教導產後婦女該如何恢復體態、恢復精神等。她先生開玩笑說:「哇!保險公司在我們家裝了監視器,他們知道你產後胖得不行了!」
此外,王惠玄的女兒滿月後,小兒科醫師親自到他們家走一趟,看家長怎麼幫小孩洗澡、在哪裡睡覺,還檢查小孩的衣服、被單與生活環境。「臺灣哪位醫師可以做到這點?」王惠玄感歎道。
聽了以上美國健保「論人計酬」的故事,您是否開始感到好奇:臺灣實行「論人計酬」會出現甚麼結果?成效將如何?是否能藉此開展臺灣醫療品質的改革?
這個攸關臺灣全體民眾未來福祉的重大議題,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