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拍賣公司正忙著準備今年秋天的拍賣,他們的眼光又瞄準了來自中國的收藏家。今年在蘇富比拍賣公司的春季拍賣上,一個中國買家以2,130萬美元買了當晚最貴的畫——畢加索的《Femme Lisant》(Woman reading)。今年3月,在法國圖盧茲的Lebarbe拍賣會上,一幅來自北京故宮的卷軸畫由中國買家以3,100萬美元購得,開創了中國藝術品在法國拍賣的新紀錄。去年,一個匿名電話打到佳士得拍賣公司,出價1.065億美元競標畢加索的《裸體、綠葉和半身像》(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創造了新的拍賣紀錄。據消息人士稱,這個電話來自中國。
中國成全球藝術品市場弄潮兒
歐洲藝術基金會的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顯示,全球藝術品市場發展迅猛,2010年營業額比2009年增長52%,主要推動力來自中國。
報告稱,中國新崛起的富裕階層對高雅藝術品產生了濃厚興趣,不論是中國的古玩,還是歐洲各個時代的藝術品,中國人都踴躍購買。中國對藝術品的大量需求成了全球藝術品市場繁榮的重要因素,中國顧客已經占據了全球藝術品銷售額的23%。
與此同時,美國也已經走出了經濟危機的陰影,中、美兩國占據全球藝術品銷售額的57%。如果中國人繼續大量購買外國藝術品,誓將很快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藝術品消費市場。
拍賣市場也在根據市場要求進行調整。去年,蘇富比舉辦了首次專門針對亞洲市場的藝術私人拍賣展覽。畢加索的代表作《莫奈》和《夏卡爾》分別賣出了200萬美元和2,500萬美元的價格。
今年,佳士得在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都任命了中國代表,專門發展亞洲新客戶,並維護最重要客戶的關係。這些來自中國大陸和亞洲其他國家的私人收藏家是佳士得最重要的客戶。
藝術品收藏折射一種文化現象
當前,為收藏藝術品這股熱潮推波助瀾的,是中國新興的億萬富豪們。專家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人不僅將藝術品視為投資多樣化的途徑,還是在國際商業交往中附庸風雅和顯示身價的手段。
中國人的收藏熱潮並非只反映了新財富,還反映了對毛澤東時代剝奪文化權利的反擊。對曾目睹藝術被貶得一文不值的中國人而言,索回歷史文物和展示近期財富的自由已得到釋放。購買熱潮在某種意義上是彌補失去的榮耀。
紐約畫廊的長期擁有者、現指導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傑弗瑞(Jeffrey Deitch)說,中國收藏市場的上揚不只是一時的風尚,而是代表了藝術興趣的真正發展。
藏市魚目混珠 監管缺失公允
兩件現代人用玉片串成的偽「金縷玉衣」,由五位頂級古董鑑定專家「錯愛」,曾得到24億元的超高估價,還順手幫空殼公司老闆騙到了六億多銀行貸款――這恐怕是最近最具諷刺性的財經新聞。提起假「金縷玉衣」案,幾位中國業內人士均表示,對虛假鑑定現象早就見怪不怪了。
「藝術品、文物造假自古就有,因為成本很低,利潤極高。」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表示,隨著藝術品交易的日益繁榮,藝術品民間收藏投資熱情高漲,催生了大量的市場鑑定需求。而造假的氾濫,又進一步刺激了文物、藝術品鑑定市場的繁榮。
一方面,老百姓迫切需要瞭解購買的是否是真品;另一方面,一些贗品只要經過所謂權威機構權威人士的鑑定「漂白」,就會披上真品的外衣,堂而皇之地流入正規交易市場。
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學軍表示,藝術品鑑定證書已經氾濫成災。一些鑑定機構、鑑定中心為了能夠收取費用,一般都鼓勵文物、藝術品收藏者、投資人開鑑定證書,通過鑑定證書收取鑑定費。「既然是鑑定,就應該有真品鑑定證書和贗品鑑定證書,但事實上,市面上都是真品鑑定證書。」甘學軍說,於是出現了「只要給鑑定費就開證明」的情況。
「目前國內藝術品鑑定市場處於『三無』狀態:無法律管、無機構管、無人管。鑑定者無需對鑑定行為負責,也不承擔風險。」一位在鑑定行業從業幾十年的專業人士坦言。
在歐洲,藝術品鑑定市場有一套完善的市場機制進行約束和規範。例如,鑑定師需為鑑定行為承擔風險後果,民間有專業、權威的鑑定機構對藝術品進行權威鑑定。此外,法律對商業欺詐行為有嚴格規定,一旦認定存在欺詐,將進行嚴懲,導致造假者一貧如洗。
陳履生認為,雖然文物造假不像食品造假對個人帶來危害,但是,「其長遠危害甚至高於三聚氰胺」。因為,大規模造假行為如果得不到遏制,甚至讓贗品公然流入博物館等機構,這對認識中國文明、研究中國歷史將造成巨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