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市出發沿中山高速公路北上至汐止交流道,下閘道後,銜接新北市汐止區的禮門街,經過基隆河後,在最靠近河東堤岸上的居民後院,是一條綠意盎然的花園步道。步道搭上棚架,架上垂下的藤蔓,如長髮般的鬚莖,好似細緻的窗簾在微風中飄揚。
在徐徐的微風中,沿著河邊的綠色走廊走下去,發現兩大片綠地,原來是生態池和小森林。許多鳥類與昆蟲在裡面棲息著。這些綠地一旁就是社區居民的住家,大自然與居民就這麼和諧地在這裡成為「好厝邊」。
這是汐止中正社區居民自己營造的綠色廊道。中正社區是由基隆河東岸的兩個里──禮門里和義民里組成。汐止最早發跡的老街就座落在此。很難想像,這條河旁的綠色廊道,十幾年前居然是因颱風而淹大水的災區!
第一步》 把「鬼屋」變成「歐市櫥窗」
早期,汐止名為「水返腳」,因為這裡是水運時期重要的渡口,北上基隆或南下松山的旅客們,都得在這碼頭轉運。絡繹不絕的過客使汐止繁華一時,甚至有「小上海」的別名。鐵路發達後,當年位居水運要地的汐止,榮景不再。
近年來,基隆河的河道泥沙淤積,每逢颱風來襲,河水就會沖上河岸兩旁,河濱道路遭大水肆虐,變成一片廢墟。河道旁成了危險區。琳恩、瑞伯、芭比絲、象神、納莉等颱風,是居民揮之不去的夢魘──家園不堪多次摧殘,被掩埋在廢土中,居民不敢再踏入一步……
中正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傅玲玉,是促成社區營造的靈魂人物。1998年,傅玲玉時任中正區禮門里里長,2000年遇到象神颱風來襲,汐止嚴重積水。大水過後,斷垣殘壁的景象處處可見,傅玲玉感嘆道:「真的是慘不忍睹!」
傅玲玉於是號召居民進行社區營造、美化空間。由於這裡是汐止最早發跡的地方,許多早期的居民已然外移,但老舊房屋的產權仍在外移居民的手上。要找到旅居外地的人們回來經營社區有所困難,所以社區居民們只好協商這些私有土地的管理權,進行美化的工作。
居民從一間最破舊的房子開始。傅玲玉笑稱,舊房因年久失修,「這裡的小孩都稱之為鬼屋!」由於沒有公部門的經費補助,一切只得以最精簡的方式進行。傅玲玉找了幾個寶特瓶,種上花卉,並買來掛衣的架子,把花卉掛在在這間「鬼屋」的窗上。才花了幾百塊錢,沒想到一鳴驚人,當地媒體以「歐式櫥窗」稱讚這別出心裁的擺設。
傅玲玉把這「歐式櫥窗」交給對面的洗衣店老闆管理,由他負責維護。居民見狀競相效尤,接管一些老舊的房舍、土地,每個人負責一小塊地的綠化,共同營造社區。傅玲玉回憶道:「從那時候起,居民們就開始爭著說:『啊!給我一塊地,我也要來管理!』我們把附近的一些廢墟都美化了。」
這樣以協商私有土地的管理權來美化社區的作法,如今成功營造出150公尺的綠美化區。
第二步》 打造一座150公尺長的涼棚
不只是私人的土地、房舍採用接管管理權的方式營造,中正社區發展協會也把公有土地採取無經費的方式綠化。
傅玲玉拿出以往水災時的舊照片──好似經過土石流沖過,土堆夾雜著石塊堆滿住戶後院。對照現在的綠色廊道、生態區和小森林,實在無法想像當年的災區可以變成現在的河濱生態區!
不過,傅玲玉坦承,一開始誰也沒想到可以營造成現今的模樣,只是抱著環境美化的想法,一點一滴經營起來。回想當時,傅玲玉「慫恿」一位住戶在這片滿是泥濘的土地上,用現有的材料──大水沖積的石塊,在後院圍出一個小花圃,「先不看那一大片災區,看這一小塊(石頭圍起來的花圃)就好。」然後開始種花卉。居民們看見美麗的成果後,又紛紛起而效尤,在後院的災區與河道旁做圍籬種植物。
後來水利署執行防洪計畫,建築河畔高聳的圍牆,居民只好把自己種好的花卉移植。高牆築完後,中正社區用林務局評比的24萬獎金,把花卉移植回來,並向水利署借用河邊地,開始大規模營造河堤岸邊景觀。
社區發展協會架起長長的棚架,上面種上百香果與景屏藤,前後花了七年,變成一座150公尺長的涼棚。走在涼棚下,右側可以欣賞住家後院的花草景觀,左側還可以看到基隆河河畔的景色,往上還能摘取熟透的百香果品嚐,真是「一舉三得」!
第三步》 營造「生態園」和「小森林」
穿過綠色長廊,來到了另一塊綠地──「自然生態園區」。這裡本來是一塊爛泥地,隸屬水利局,長年淤積難以使用。環保局早先就想把這塊地變成浸潤池過濾污水,但占地太小,環評一直無法通過。直到中正社區獲得了第二次的全國模範後,才獲得24萬元的補助款,得以將此處認養,開挖成生態溝、生態池,種植各種台灣原生植物,並豎立解說牌。現在這裡有超過140種的植物,吸引各種蝴蝶在此翩翩飛舞。想來這塊生態棲地已獲得各種昆蟲的「認同」!
「自然生態園區」一旁就是「社區小森林」。傅玲玉回憶道,當初因為附近土地不斷遭到開發,許多樹木都被砍掉,致使基隆河附近常出沒的鳥類漸漸無家可歸。原本夜鷺、小白鷺、蒼鷺、白頭翁、喜鵲等都是此地的常客,居民為了讓這些鳥類有個住處,於是有了營造小森林區的構想。
「我們就是打帶跑,一邊做一邊想。」傅玲玉說,他們發現這塊被水利局徵收的土地一直閒置著,社區發展協會於是申請無經費代管,種出一座小森林。
言談至此,傅玲玉突然指向一棵樹:「你看那樹上有一隻夜鷺,要不要照一下相?」夜鷺一動也不動地停在樹上,似乎真的很享受這個營造出來的環境。
這裡的規劃、建造、維護都由社區志工一起努力。看著一片綠油油的森林,鳥兒在此棲息,蜻蜓、蝴蝶悠然飛翔,好不舒暢!
中正社區從水災中走出來,營造自己的一塊花園,總長度1.7公里,十多年來的花費竟然不到三百萬。這種「由下而上」的力量,令人驚異!
指著以往水災時的悽慘相片,對比現在的綠色花園,傅玲玉充滿豪氣地說:「我常跟來參觀中正社區的訪客說:『別為我哭泣,因為我將再度站起!』」
原來,在大台北都會區──我家門前有「生態園」,後面有「小森林」──眾志成城下,也有可能「美夢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