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底以來,在連串的經濟危機和動盪中,許多歐元區國家,包括希臘、愛爾蘭、西班牙和葡萄牙、義大利(所謂歐豬5國,PIIGS),以及部分不屬於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由於政府赤字和負債水準不斷上升,加上歐洲多國公債先後被降低評級,致使金融市場響起警訊,引發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歐債危機 全球驚聳
2010年的債務危機源於希臘急於鉅額融資,以免到期公債違約。為了避免事態波及歐盟,2010年5月,歐盟已通過總值7,500億歐元(1兆美元)的全面救助計畫,成立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確保歐洲的金融穩定。歐元區國家與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同意貸款予希臘1,100億歐元,但是希臘必須厲行一系列緊縮開支措施。除希臘外,葡萄牙在2011年5月獲得780億歐元的援助,其後愛爾蘭也在11月獲得850億歐元的救助方案。
儘管只有少數歐元區國家的主權債務顯著增加,但是問題卻困擾著整個歐元區。因為主權債務的債主包含歐元區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和政府,若不解決,可能演變成為全球金融危機。
泡沫式經濟 主權債務主因
美國和歐洲的鉅額負債,其實都因為已開發國家的許多產業和就業機會被開發中國家取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降低,導致經濟低迷、失業增加、工資下跌、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而各國往往透過政府舉債、增加支出來刺激需求,勉強維持經濟成長。
如果已開發國家沒有透過產業升級來改善競爭力,只是增加政府赤字和民間貸款來刺激經濟成長,一再使用就將使國債持續攀升。美國因為擁有國際通貨美元,可以印發更多鈔票和提高公債上限來化解,但是歐元區各國沒有自己的貨幣,不能用貨幣政策代替財政支出,也無法印更多鈔票或讓貨幣貶值,財務危機更難解決。
如果各國願意降低工資、物價和所得,有機會解決競爭力問題,但是在政治和經濟上很難辦到。另一方法就是選擇倒債,但是會引起更廣泛的金融危機,各國不可能放手不管。因此,讓較富有國家依照特定方式去承擔較大損失,成本反而最低。只是各國多想維護自身利益,沒人願意先淌渾水,歐債問題就一直拖延而難以解決。
短期救急 根本問題難解
為了解燃眉之急,歐盟峰會在2011年10月通過一項重大協議,同意希臘債務減計50%,為希臘「減債」或「注資」一千億歐元(約1,390億美元),由銀行等私營機構投資者承擔一半損失。
法國銀行業是義大利和希臘的最大債主,因此法國將承擔276億美元的損失,後續挹注法國銀行業與援助其他歐元區的成本將過度膨脹,讓法國面臨信評被調降的威脅。
雖然減計債務可以暫時緩和希臘危機,但是面對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天文數字般的債務恐怕更加棘手,而且根本性的財政紀律、歐元體制、產業和就業外流等問題還是無法解決。歐盟12月的峰會又推出更嚴格的赤字和債務管制措施,讓歐盟向「財政聯盟」邁進了一步,其中包括新債限額每年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0.5%;永久性歐洲穩定機制(ESM)提前到2012年7月啟動;歐盟也打算注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0億歐元,以提高放貸能力。
誰來買單
但是由於缺乏保障成員國金融業的計畫,英國首先拒絕加入新約,匈牙利、捷克隨後也表示不願意放棄稅務主權,讓簽署新條約困難重重。預估到2012年3月歐盟領導人再次會面前,仍需要一番周折。
在紓困、減計債務背後,最後還是由歐元區,甚至是地球村村民們一起買單。在經歷幾次金融危機之後,為了避免危害擴大以致影響全球的經濟、民生,這種有難同當的作法似乎是不得不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