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是亞太區內各地區之間促進經濟成長、合作、貿易、投資的論壇。由於成員國包含美國、中國、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21個經濟體,雖然其運作是通過非約束性的承諾,強調開放對話及平等尊重各成員意見,不具條約正式約束力,但每年舉辦時總是受到華人媒體的關注。2011年於夏威夷舉行的第18屆APEC會議,史無前例有了實質的轉變。
2011年11月,美國成功地在APEC中將《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列為主軸,取代龐大而鬆散的APEC,而且最驚人的是,美國「未邀請中國」參與該協定,而中國在會議中也沒有做出積極回應,明顯表現出了中美雙方在亞太地區的深層較勁。
APEC式微TPP取而代之
甚麼是TPP?TPP其實是在原有的APEC架構下,在2005年由新加坡、紐西蘭、智利、汶萊所簽訂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2009年美國加入,隨後澳洲、祕魯、越南、馬來西亞先後參與談判。2011年初開始,美國積極遊說日、韓加入該協定。
在這次APEC峰會期間,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以「日本為貿易立國有其必要」以及「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為由,於11月11日正式宣布日本決定參加該協定談判的各國間磋商,為TPP的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隨後,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承諾加入協商,使得21個APEC會員體中願意加入TPP的增加到12個。
TPP之所以興起,主因是APEC在推動貿易自由化的角色上已力不從心。龐大且鬆散的組織,在缺乏制度規章的營運下,讓後期的APEC峰會多留於清談,少有務實性的決策。而且開發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對於民族產業與農產品在貿易保護上極端的對峙,也讓歷經全球金融危機後的APEC除了口號之外,少有因應作為。而TPP適足以補充此不足。
其實,中國於去年與東盟成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ACFTA),或稱東盟+1,區域人口數高達19億,是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生產總值近6兆美元,貿易總額達4.5兆美元,早已成為APEC框架下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換句話說,ACFTA早在去年就已架空了半個APEC。而倡議中的TPP直到去年日、加、墨三國的加入,方才具有分庭之勢。
美國戰略轉向亞洲
與APEC不同的是,TPP是一個高標準且全面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其中的協定談判包含如環保、勞工、知識產權、政府採購等,一旦達成協議就具有法律約束力。也正因為如此,TPP對渴望建成自由貿易區的亞太國家更具吸引力。歐巴馬強調,這是很高門檻的自由貿易協定。最終要能以「開放」的原則達成亞太區自由貿易協定的終極目標。受限於政治格局的北京當局對加入TPP自然就產生了躊躇。
歐巴馬在APEC上強調,美國不會對缺乏互惠原則的經貿關係置之不理,如果美國發現中國有違反規則的行為,會提出異議並採取行動。並警告北京要「遵守全球貿易法則」。這段話主要就是針對人民幣與智慧財產議題而來,也清楚表明了美國TPP的戰略思維。
為維護既得利益,北京當局勢將繼續固守甚至強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ACFTA)。美、中兩雄對峙的局面或將成為可能,但是整體上看,美國還是後發先至、技高一籌,掌握了架構的全貌。而在這場大國博奕之中,台灣的地位變得更加微妙。從賓拉登遭擊斃後,美國就把重心開始轉向亞洲。美國在亞洲與泛太平洋這個大棋盤上下著圍棋,已經成功地在經貿、軍事、金融各方面全面圍困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