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營收達40億的台灣國民服飾品牌lativ,今年2月2日在官網上發出一篇聲明,向消費者宣布將在網站上移除產品的「產地標註」。未料引發網路上一片撻伐聲浪!
年營收達40億的lativ,成立至今5年,透過網路電子商務銷售品牌成衣,走類似日本平價國民服飾UNIQLO的經營路線,但不經營實體店面。從2007年營收1,000萬、2008年營收1億、2009年營收3.9億、2010年營收15億,到2011年營收達到40億,lativ5年達到400倍的成長!
透過壓低成本、降低售價,加上「請大家給台灣產業一個機會」的號召,lativ更在今年黃曆年前傳出員工最高可領到40個月的年終獎金的消息,令人羨慕。
但才剛過完新年,一篇〈移除產地標註〉的聲明卻沉重地向消費者宣告:「成衣業在台灣的產能相當吃緊,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成衣生產線上極度缺乏勞工投入……從2010年開始,lativ不得不將台灣廠商無法負荷的訂單,逐步轉往越南、印尼、大陸等地,但有些原料則仍是從台灣生產,如何標示服飾產地對我們來說,一直有擔心誤導消費者的隱憂……最終,我們決定移除商品頁面上的產地標註,但服飾上的吊牌仍按照台灣法令,具備明確的標示說明。」
其中一句話,更是引爆消費者的極端不滿:「若您非『台灣製造』不買,我們誠懇地建議,請您確認後再下單,因為台灣已經沒有這樣的生產環境。」
雖然lativ強調它的品質、用心,以及配合工廠的水準,但靠電子商務經營的lativ,卻敵不過在網路上如潮水般湧來「lativ背叛MIT、利用完就丟」的批評聲浪。最終,lativ於2月13日表示「從善如流、恢復標示」,並公開它在台灣的生產數據,指出lativ在台灣配合的工廠,產能都已全滿。
事實上,台灣的平價網路服飾業者至少也有十家以上,完全堅持MIT的廠商也不多。這次掀起大風暴的主因是lativ過去曾經強調「堅持MIT」,如今卻棄守,對消費者而言彷彿是一種背叛。
除此之外,這次風暴背後一場「台灣製造,何去何從」的思辯,更是值得探討的議題。位於新北市樹林的裕維製衣廠,年產量約一、二百萬件,目前有幫許多世界知名運動品牌代工,這兩個月開始也接到lativ的訂單。創辦人盛香娥投入成衣業三十多年,她與她身為二代經營者的女兒王雅蘋都認為,lativ所言「台灣成衣生產線上極度缺乏勞工投入」的現象的確存在。
裕維共有三家工廠,每家工廠前面的「徵人告示牌」自開業以來就一直掛著,從來沒拿下來過,其中一家甚至已經掛了30年。王雅蘋指出:「這一行已經算是黃昏產業,我們這邊平均年齡四、五十歲以上,找員工很難,很多人都呈現半退休狀態。年輕人不會願意做這個工作,很累,整天坐到晚。我個人估計台灣成衣廠五年內會消失!」
當然,成衣代工的單價被大陸、越南代工廠擠壓得越來越低也是主因。王雅蘋說:「一件T-shirt,以前至少還有二十元,現在十幾塊錢叫你做,扣掉管銷、廠房,幾乎所剩無幾。」盛香娥語氣中透露著無奈:「有時候我跟我先生連薪水都沒有,發給員工薪水後就已經沒了。但其實這樣也很滿足了,至少沒有欠錢。」
因著lativ掀起的波瀾,本期封面故事透過採訪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兩岸經貿專家、企管學者,以及三間台灣本土服飾業者的多元角度,為讀者深入剖析──「台灣製造」的未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