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李惠仁「睜開左眼」迎接新生

李惠仁「睜開左眼」迎接新生
2008年,李惠仁毅然決然地離開待了15年的電視媒體。40歲後的李惠仁,宛如新生。李唐峰攝影
第110期
鄭少凡

高病原禽流感疫情爆發,負面事件的背後,卻讓台灣社會看見了勇於揭發疫情真相的紀錄片導演李惠仁。他的先見之明與鍥而不捨的精神令社會大眾佩服。

李惠仁之所以能拍出《不能戳的祕密》,在於他長達15年的電視攝影記者與專題企劃經歷,期間任職非凡、超視、民視、三立、東森等多家電視台。然而,既是資深媒體人,為甚麼選擇離開主流商業媒體?在離開前有著甚麼樣的人生體悟與故事?又是怎麼從局內人看現今的媒體環境?

選擇退學 走上攝影記者之路

李惠仁生長在一個單純的公務員家庭,父親是小學老師,母親是家庭主婦。開明的家教促成他有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勇氣。

就讀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科時,畢業前二個月要交畢業作品,李惠仁的設計很特別,裡面沒有服裝的表現。空間設計的老師對他的作品大加讚許,但服裝設計的評審老師卻覺得展示中沒包含服裝不符規定,並要求他的作品應該如何如何改進:「你要聽我的,我是為你好,不要那麼主觀!」

李惠仁回答:「老師,你叫我聽你的,叫我不要那麼主觀,那你這樣不是更主觀?」經過這次事件後,他開始思考自己是否適合服裝設計系。

幾經思慮,他毅然決定在畢業前兩個月退學。

服役期間,他在空軍電影隊從事影像拍攝與記錄,這段時間讓他決定走上攝影記者的道路。退役後,他開始半工半讀,加入電視台的攝影記者工作,並就讀世新大學新聞系在職班。

睜開左眼見證台灣電視媒體的起落

1995年,李惠仁加入電視新聞隊伍,那正是台灣有線電視風起雲湧的戰國時代。

2009年,李惠仁推出了他離開主流媒體後的第一部自製紀錄片《睜開左眼》,這是台灣第一部主題為「電視新聞攝影記者」的紀錄片。李惠仁試圖從從業人員的角度記錄攝影記者這一行的辛酸與血淚,同時也見證電視新聞業從蓬勃發展到現今「業配」新聞的墮落。影片中的主角是四位跑社會線的攝影記者,在他們的身影中似乎可以看到李惠仁的自我投射。

1993年,立法院通過《有線電視法》,將原本處於地下的第四台合法化。有線電視的普及率從1990年的16.1%頓時暴增至1997年時的80%,成長率高達394%;頻道也從原本的老三台暴增到現在的百餘台。媒體生態自此從單一的國營、黨營走向商業多元化。

不止如此,當時也是台灣社會從威權轉向民主的一個劇烈震動的年代。從1987年前總統蔣經國宣布解嚴起,台灣開始脫離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1992年箝制自由的《刑法》一百條也獲得修正,許多被列為「黑名單」的異議人士可以自由回台,「政治犯」在台灣成為歷史名詞。

面對時代的巨變,李惠仁和很多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同行一樣,抱著見證歷史的熱情加入電視媒體:「早期電視台只有三台,大家對電視都很畏懼,因為它是一種權威,我們會懷疑那些新聞是不是真的,你很難看到新聞的全貌。我們那時進去的時候,希望做不一樣的新聞,提供更多的新聞與角度。」

懷抱著這樣的熱情,這些媒體新血總是衝到第一線。李惠仁笑著回憶:「我們每天都拿著無線電在聽,有任何事件都衝過去,見證那個歷史。」

跑社會線的攝影記者,每天看到的都是生死交關的畫面,如1997年知名藝人白冰冰女兒「白曉燕命案」,警方為圍捕主犯林春生、高天民,在台北市五常街發生大規模駁火槍戰;1998年的華航班機大園空難;2000年的九二一大地震災難現場等。這些重大社會事件,李惠仁都在第一線攝影,捕捉歷史鏡頭。

談到工作,李惠仁心有所感地表示,攝影記者的心理往往處於分裂的狀態,一方面必須用冷靜的鏡頭拍攝新聞事件,站在客觀的立場觀察新聞事件中的人、事、物;另一方面,在鏡頭背後則必須隱藏自己對事件的情感。

然而,攝影記者也是有血有淚的人,每天經歷許多新聞事件,如果心中的情感無法適度地釋放與宣洩,在匆忙與壓抑下,許多攝影記者都患有所謂的「創傷症候群」。李惠仁自己在2008年離開電視媒體後,才慢慢地釋放那些壓抑的情緒。

李惠仁如此描述:「攝影記者用右眼透過鏡頭記錄歷史,用左眼省視自己的內心;右眼的世界是電視新聞媒體的興起與墮落,左眼的世界則是人的情感與從事攝影記者的熱情。」

離開電視台後,李惠仁似乎才調和了「左眼世界」與「右眼世界」的衝突。

《睜開左眼》紀錄片播出後,很多同業都心有戚戚焉地向李惠仁反應:「我也想睜開左眼,不想幹了!」很多學傳播的學生也跟他說:「媒體環境那麼不好,我不想進媒體了!」但李惠仁還是鼓勵他們進到主流媒體壯大自己,藉由豐沛的資源淬鍊自己的技能,然後運用這些專業技能來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離開電視台 迎接新生

2008年,李惠仁離開電視台,成為一位獨立媒體人。他笑著說:「上個月是我的四歲生日!」

當時,李惠仁的父親生病住院,在醫院照顧時,李惠仁突然發現父親臉上的皺紋變多了。想到自己因為從事新聞工作,受限於作息不固定而犧牲了許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此時來到人生的四十歲,他開始檢視自己的人生是否能過得更有意義。他感性地說:「自己都超過40歲了,好運的話說不定可以活到80歲。我不希望到我行將就木那刻是遺憾的。」

在電視台工作時,90%的時間都是在配合長官的要求,一年中只有10%的時間可以做出有意義的東西;而離開後,人生可以自己掌握,反而有90%的時間可以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因此,李惠仁毅然決然地離開待了15年的電視媒體,全心投入自己想做的事。

40歲後的李惠仁,宛如新生。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士官長的白手杖
蔡老師站在校門口導盲磚的起點上,非常專注地聽著我向他做的校園環境簡報:學校建築坐南朝北,我們所站處前行30公尺淺黃色二丁掛鋪面的三層樓校舍…
控港警犯下三大罪行! 港人告上海牙國際法庭
香港反送中抗爭以來,香港警察濫權濫暴的行徑,令抗爭者死傷無數,日前香港市民在全球最大請願平台「Change.org」連署請願,…
永遠的湖
曾幾何時,我們住的這幢樓得天獨厚,占據絕佳的風水寶地,在它的南面僅十步之遙,躺著一座不大不小的美麗的湖。閒暇時,站在家中陽台上,憑欄觀望,…
林飛帆對兩岸三地學生說的話
身為一名長期從事學生運動的先鋒,林飛帆有甚麼話對兩岸三地的年輕人說? 對於台灣的學生,林飛帆分析,…
我所看到的「先生」
大家都稱李重耀為「先生」(せんせい日語發音,老師或受尊重的職業之意)。   年屆86高齡,隨身仍佩戴著魯班尺,標誌著自己身為建築師的職志。…
李惠仁「睜開左眼」迎接新生
高病原禽流感疫情爆發,負面事件的背後,卻讓台灣社會看見了勇於揭發疫情真相的紀錄片導演李惠仁。他的先見之明與鍥而不捨的精神令社會大眾佩服。…
透視5:中文之爭:正體字 vs. 簡體字
僑委會副主委任弘表示,目前美國的中文課程中,約有13%採用正體字教學,20%到30%採用簡體字教學,50%正、簡體字都教。…
透過老主顧病毒行銷,永遠不缺顧客!
行銷之神傑‧亞伯拉罕(Jay Abraham),在過去超過30年的時間裡,輔導超過450種不同的行業,有超過一萬兩千家公司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