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老師!」
「有甚麼事情嗎?」
「您剛才講得好有道理喔,我還有好多問題想問。」
「謝謝,不過我要去趕車了。」
「那……那我可以在臉書上加你當好友嗎?」
***
覺得自己有些課程學習起來趣味盎然,有些卻絲毫提不起勁嗎?當然每個人的學習風格都有所不同,不過我們這次要介紹的這型人,學習成敗與否其實與「老師」和「同學」息息相關。
很多人覺得學習是要「獨立自主」的,但偏偏世界上有一群人(而且還不少),他們需要的是「集體學習」:有人可以討論、可以請教,學的就特別快。
我曾經替一家企業的新人進行「邏輯寫作」訓練,教學中刻意將教材用各種不同方式呈現,包含詳細的書面描述、口頭演講、簡潔的投影片與圖表等。你會發現,每個人「理解」的時間點都不同。有些人是上課前看了講義,就能夠順利完成作業;有些人是聽了上課的投影片,就可以正確回答問題。其中就有一群人,則是要等到「討論」後,才搞懂整堂課在上甚麼。
他們並非資質較差,而是學習風格就是這麼與眾不同。除了有好同學相伴,能增加學習動力外,如果對教師有好感,他們學習也會特別起勁。這一型人,如果能和教師成為好朋友,有課堂之外的互動,對課程也會特別投入。這在年輕學子身上有時特別明顯,例如成績突然退步,或是突然不想學習某項東西,有時仔細調查,都會發現與「老師」或多或少有些關係,例如,喜歡的老師突然不教了,或是被喜歡的老師責備等。
除了與人共學之外,「教人」也是讓他們融會貫通的一個重要過程。有些人認為教學只是一個工作,很難產生熱情,但對這群人來說,教學可說是一舉數得。首先,教學會替學習帶來更深刻的印象,如果只是單純地記憶或背誦,這些吸收進來的資訊通常不會深深刻畫在他們腦中,他們也很難對學習產生熱情,甚至會產生厭煩或排斥的反應。但如果有「教人」的必要,他們就會多花一些時間思考「怎麼讓聽的人理解」,「聽的人會有甚麼樣的反應」,也會從受教者對他們的「感謝」獲得更多的活力與動力,從而進入「快樂學習」的正向循環。
戴士杰為慎思顧問公司創辦人。取得中山大學MBA學位後,立志從事顧問工作。曾擔任報章雜誌專欄作家,著有《向司機學管理》一書。目前在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授課,並任教於高雄應用大學。最近著迷的議題是人類的潛意識性格。他定位自己是個「領路人」,領著人們瞭解自己;在別人眼中則是一個「大忙人」,身兼創業家、作家、教師三職,徹頭徹尾的工作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