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尋找台灣好新聞

Getty Images
第118期
鄭少凡

台大新聞所張錦華教授曾經說過一個故事:

一次台大新聞所入學考口試時,一位資訊科技系的考生也來報考,他向口試委員們講述為何他要報考與其專長相差那麼遠的系所。

該生表示,自己近年得到一種罕見的疾病,本來一切已無望了,身心陷入低潮。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一篇討論該疾病的專題報導,讓他找到醫療的線索和希望,於是幸運地就此重獲新生與健康!

因此他想報考新聞所,希望自己能寫出這樣的新聞,幫助需要的人!

由此可見,一則新聞播報出來後,影響的層面有多大,誰也無法預測……

張錦華在一次演講中,也為新聞對社會的影響下了註解:「新聞太重要了!新聞可以改變一個政策,它可以推倒一個內閣、它可以改變一個國家、它也可以掀起一場戰爭,更可以記錄一段不容竄改的歷史。它也可以很小,可以讓我們知道今天是不是要下雨了?在我們去買菜的時候,讓我們知道是不是菜價要漲了?有人讀了一則好新聞,可能改變他的一生;也有人讀了一則不好的新聞,可能就此結束了人生……

綜觀當今台灣社會的媒體環境,不禁令人感到憂心。近來在台灣社會喧騰得沸沸揚揚的前行政院祕書長林益世的重大貪汙案中,名嘴胡忠信爆料稱他手上有「長崎原子彈」般的內幕資料,結果後來拿不出證據只好對社會大眾道歉。這或許只是媒體亂象中的一環:政論節目黨派立場分明,煽動性強,喜愛炒作政治議題、批鬥政治對手,對於公共議題卻沒有理性討論的空間。

商業媒體除了存在黨派對立,為了追求收視率甚而將新聞娛樂化、綜藝化,同時缺乏國際視野,對公共議題也鮮少深入探討,加上置入性行銷嚴重,新聞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此外,台灣公民新聞也處於萌芽階段,要成為強而有力的發聲渠道,還有一段距離。

卓越新聞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曾經如此描述過台灣新聞的亂象:「(台灣這)一個三萬六千平方米的地方,卻有七個整天播放的新聞頻道,又有這麼多吱吱喳喳的新聞時事節目,能說台灣的新聞不奇妙嗎?但是,看起來魅力無窮的新聞,竟然可信度曾低到1%,社會上批評新聞的聲音更是無日無之,能說台灣的新聞不詭異嗎?……台灣社會需要新聞,亦盼望提升新聞品質,乃不爭之事實。」

在一片媒體亂象中,究竟台灣有沒有真正符合媒體良知的好平台或好節目?您看過或聽過「新頭殼」、《獨立特派員》、《有話好說》、《為人民服務-楊憲宏時間》嗎?或許在其中,讀者可以思索:台灣需要甚麼樣的媒體?媒體在社會中應扮演的角色?甚麼是好新聞?

能判別並支持正派媒體與新聞,這是作為現代公民的一個重要課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看人機圍棋大戰 再談人工智慧與股市
今年3月,Google人工智慧AlphaGo在首爾和韓國職業九段棋士李世乭進行了五場比賽。這場人機大賽引起各界的關注,根據媒體報導,…
「中國學生會」變裝現代錦衣衛
杜克大學中國女留學生王千源遭受死亡威脅事件引起軒然大波。王千源指證,無論是中國留學生的抗議活動,還是對她本人惡意的攻擊,都是由該校「…
借花獻佛
新加坡身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外籍公民不少,其中印度人口約占8%。這些印度移民聚集在一個被稱為「小印度」的地區,因為風土民情特殊,…
王徵吉愛上黑琵 永生不悔
1992年七股發生槍殺黑面琵鷺事件,震驚了國內外。由採訪而認識黑面琵鷺的王徵吉,辭去了記者工作,結束婚紗公司事業,…
《台灣大劫難》:一桶潑向溫水鍋中青蛙的冰水
袁紅冰先生撰寫的《台灣大劫難》一書的警示作用,如同李敏勇先生為該書所作序之標題,「一位中國流亡者為台灣升起的烽火」。「烽火」…
你跑步我騎車 鐘少佑、簡婕環島愛相隨
堅持MIT的台灣運動品牌「拓荒者」第二代董事長簡婕,2012年曾接受《看》雜誌採訪,如今已接班六年且頗有心得的她,依然給人嬌小甜美、…
2013年1月全球大事
歐巴馬宣布嚴格管制槍枝 地點:美國華盛頓 1月14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被稱為「最嚴格的槍枝管控法案」,紐約州州長隨即在15日簽署該法案,…
輕裝潢如何玩空間? 從天地壁著手 讓居家大變身
輕裝潢、微裝修已經蔚為潮流,不管是老屋改造,或是小資族、首購族、租屋族的居所,不少人都希望有不同程度裝潢,讓空間更合乎自己對生活品味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