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講究飲食健康,也越來越注意食品的營養成分。在購買包裝食品時,是否曾經確實檢視成分標示?看得懂標示嗎?經常有食品的成分標示誤導人們購買,以為對健康更好,實則不然。健康飲食的第一步是選擇對的食物,不被包裝噱頭混淆視聽,才能吃得安心。以下是9種常見且不可不知的食品標示陷阱:
1. 純天然:「天然」意指食物沒有人造成分,因此較有益於健康,但實際並非如此。例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並沒有嚴格管理這個用詞,許多聲稱「天然」的食品卻添加了化學劑及人造物質。控管肉類及家禽的美國農業部(USDA)對「天然」有比較明確的定義──沒有人造成分以及最少的加工處理,但是被允許在成長過程中施以抗生素或荷爾蒙的肉類、家禽製品,也允許貼上「天然」(natural)標示。
2. 有機: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有機生產的食物一定比一般食物更健康,因此,即使標示為「有機」也不能保證對食用者更好。「有機」產品總是比一般產品更貴,但很可能只是比一般產品的鹽、糖、熱量等成分的比重較低,纖維及營養成分較高而已。
3. 低卡:市面上訴求「低卡」看起來十分誘人,以為可以安心盡情享用。消費者可能不知道,在計算熱量時,以100公克或100毫升代表1人份,因此食品標示表應註明這是「幾人份」。一般販賣機和便利超商販賣的飲料或零食很容易被誤以為是1人份,看到「熱量20大卡」便放心、開心地吃掉整包零食,卻疏忽了另一關鍵標示──本包裝含「15人份」,結果卻吃進了300大卡。
4. 多穀類:從麵包到洋芋片等越來越多食品,往往會誇大聲明是「多穀」食品。「多穀」(Multigrain)可能會被認為是全穀(wholegrain)或「全麥」(wholewheat)的同義字,讓人聯想到有減少心臟病、糖尿病及飲食疾病的功效。其實,多穀只是指食物由少數幾種穀類做成,可能全部由少數幾種穀類製成,也可能是取自加工精煉的部分。
5. 不含反式脂肪:液態的植物油雖然比較健康,但是不利於運送及製作甜點,因此,通常會將植物油「氫化加工」轉為固態植物奶油,便於使用及保存,但是卻改變了部分脂肪酸結構成為「反式脂肪」。醫學上發現,反式脂肪可能引起膽固醇偏高,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許多國家都嚴格規定食品中反式脂肪的比例,例如:丹麥規定不得超過油脂的2%,瑞典是5%,法國是3.8%,台灣規定100公克或100毫升食品中必須低於0.3公克或0.3毫升。業者聲稱的「不含反式脂肪」,其實,並非「完全不含」,除非這項食品「沒有氫化油」,反式脂肪的含量才是零。
6. 高纖、高鈣:「高纖」表示每100公克固體食物至少包含3公克天然膳食纖維,「高鈣」表示每100公克固體食物不少於240毫克鈣質。食品包裝註明「高纖」不一定含有高素質的天然纖維素,因為菊苣纖維(inulin)、麥芽糊精(maltodextrin)及葡聚糖(polydextrose)也被業者算入纖維,但這三種是次等纖維,無法證明和水果、蔬菜及全穀天然纖維有一樣的健康效果,食用過量的菊苣纖維也會導致腸胃不適。此外,食品成分表大致上以含量由高至低排列。業者雖然聲稱高纖、高鈣,但其排序可能只是在中間或更後面,可想而知其成分「高得很有限」。
7. 含有海鹽:食品中含有海鹽,乍聽之下似乎非常天然,有益健康,實際上並沒有明顯證據顯示其優於精鹽。同重量的海鹽和精鹽含有相同數量的鈉,只是海鹽測出有鎂、銅等礦物質,但是含量很低,沒有實質營養效益。
8. 增強免疫系統:有些產品會籠統地標示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事實上,幾乎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種功效。較正確的說法應是「維持」或「強化」身體的何種機能,例如:降低高血壓、降低膽固醇等。如果沒有明確提出含有甚麼成分,因而可以治療或預防甚麼情況,就表示標示有漏洞,業者也不會有任何責任。這類含糊字眼最好都不要採信。
9. 含豐富Omega-3脂肪酸:研究證實,魚油對心臟很好,於是自美乃滋到花生醬等食品都聲稱添加了Omega-3來吸引買氣。Omega-3的主要來源是魚油,可是很多食品裡添加的卻是取自植物亞麻仁(flaxseed)的亞麻酸(alpha-linolenicacid,ALA),這類的Omega-3含量低,無法證實具有任何實效。攝取Omega-3最好的來源是鮭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