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獾案例確診,台灣狂犬病重現
1、台灣新聞報導,台灣確診3例野生鼬獾染狂犬病,疑是棄養走私野生動物所致。
2、農委會畜牧處長黃國青疾呼,確診例僅是山區野生動物,家犬貓打疫苗即可預防,類似美國情況,勿亂棄養,以免製造更大問題。
3、今年7月初完成3只野生鼬獾遺體腦部初步狂犬病檢驗後,再經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確診出狂犬病後定案,為台灣自1961年以來首度發現本土狂犬病案例,專家初步推論疑是走私野生動物野放所致。
狂犬病人畜共通,死亡率將近百分百
1、疾管局表示,狂犬病人畜共通的疾病,死亡率將近百分百!由於狂犬病在台灣已經消失半個世紀之多,感染專家建議第一線防疫人員,赴野外調查野生動物有無感染狂犬病,另捕狗工作人員皆應接種狂犬病疫苗。
2、感染狂犬病潛伏期可能長達數週至數月,感染途徑主要是被罹患狂犬病的野生動物咬傷、抓傷。
狂犬病臨床徵狀
1、潛伏期
根據個人體質不同潛伏期的時間從幾天到數年不等,在潛伏期中感染者沒有任何症狀,也沒有傳染性。
2、前驅期
大多數患者開始出現全身不適、發熱、疲倦乏力、不安、噁心等症狀,對疼、聲、風、光等刺激敏感,咽喉出現緊縮感。半數以上病人由於病毒在傷口處繁殖而對周圍神經元產生刺激,因而感到傷口附近有麻木、發癢、刺痛或蟲爬蟻走感。
3、興奮期
患者各種症狀達到頂峰,出現精神緊張、全身痙攣、幻覺、譫妄、怕光怕聲怕水怕風等症狀,因此狂犬病又被稱為恐水症,患者常常因為咽喉部的痙攣而窒息身亡。
4、昏迷期
眼肌、顏面部及咀嚼肌癱瘓,表現為斜視、眼球運動失調、下頜下墜、嘴不能閉合、面部表情木呆、失音、感覺減退。腹壁、提睾、膝腱等生理反射消失,迅速由安靜進入昏迷狀態。
城市型狂犬病之流行,以犬、貓為主要傳播動物;森林型狂犬病是在野生肉食動物及蝙蝠間傳播,偶而散播到狗貓及家畜間。家畜、經濟性動物如牛、綿羊、豬、馬,雖此四種動物不會有自身產生之狂犬病病毒,大多由受感染之動物咬傷而散發性感染,但在群居的狀況下會傳染同類,甚至於咬傷人類致使人感染。
開發中國家多為城市型狂犬病,已開發國家多為森林型狂犬病。
傳染方式
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其唾液中含有病毒,狂犬病病毒即從已感染動物的唾液中隨著抓、咬而進入人體(偶而經由皮膚的傷口、黏膜)。故被感染狂犬病的動物的爪子抓傷也是危險的,其原因是動物會舔牠們的腳。
潛伏期:3~8週,偶而短於9天或長於7年以上;
可傳染期
狗貓自臨床症狀出現前3~7天(很少超過4天)開始,以及整個病程都具傳染力。衣索匹亞狗狂犬病病毒株自臨床症狀出現前14天即具傳染力。在某一研究中,蝙蝠在臨床症狀出現前12天即可分泌病毒;另一研究顯示,臭鼬在臨床症狀出現前8天即可分泌病毒,在死亡前約有18天可分泌病毒。
感受性及抵抗力
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都有感受性,但與病毒株別有關。
防治方法
1、狂犬病流行病地區,所有狗均必須登記、領照及接種狂犬病疫苗,必要時可捕殺無主或走失之狗。免疫所有貓隻。並對一般民眾給予有關寵物管理之衛教(人口稠密地區,寵物若不在飼主之房屋內,必須拴好;任何種類的動物,不論家畜或野生動物,生病或出現怪異相,也許是危險的,切勿揀拾或處理;對於這類動物或咬人的動物,必須報告警察當局或當地家畜衛生單位;繫留及觀察這些動物是狂犬病的防治措施之一。);野生動物不可做寵物飼養。若無法實施犬隻管理,則重覆實施大規模犬隻疫苗接種,亦有效果。
2、對動物採取主動疫情監視。與人或家畜接觸過的野生動物或懷疑有狂犬病的家畜,實驗室必須有檢測螢光抗體的能力。教育醫師、獸醫師、動物防治工作人員檢測與人或家畜接觸過的動物。
3、咬人之犬類及貓,必須繫留並臨床觀察10天(無主之犬貓,則可立即安樂死,並以螢光法檢查);貓犬若懷疑有任何狂犬的跡象,則必須犧牲後,檢測狂犬病。如染患狂犬病者,通常在4~7天內會有病徵變化,行為改變,興奮或麻痺,而後死亡。所有咬人的野生動物,必須立即犧牲,檢測腦部的狂犬病毒的跡象。若咬人的動物行為正常,且是非常珍貴的寵物或動物園動物,則可考慮對被咬的人實施暴露後疫苗接種,對動物檢疫3~12週。
4、被動物咬傷後之預防措施:
(1) 傷口之處理:最有效的狂犬病預防方法,就是立即及徹底地以肥皂或清潔劑清潔傷口,並以水沖洗。不要縫合傷口,除非萬不得已。縫合傷口前,以免疫血清浸潤局部傷口;縫合儘可能地寬鬆,不可影響血液或其他分泌物順暢地流出。
動物咬傷後預防措施:
依據WHO於1992年的狂犬病專家委員會第八次報告,及USPHS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建議,包括:
甲、 立即清潔及沖洗傷口(急救)。
乙、 在醫護人員之監護下徹底地消毒傷口。
丙、 依情況使用免疫球蛋白及/或疫苗。
丁、 如有必要,需施予預防破傷風或細菌感染的措施。
戊、 除非萬不得已,不可縫合或遮蔽傷口。 資料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