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現實的戲劇張力
半澤直樹問常務取締役大和田上述問題,大和田回答說:「我們銀行是支持這個國家的第一大銀行,絕對不能倒。如果倒閉了,有多少百萬人要流落街頭?銀行要為了日本經濟的運轉而存活」。半澤用嚴厲的眼神看著大和田,說道:「不,我不以為然。常務,銀行的本質是為了放貸,賺利息,僅此而已。所以,我們才要準確地鑑別借款人,並對他們的未來負責。我們銀行員不是為了保護銀行而工作,而是為了這個國家的勞動人民而工作。不是人民為銀行,而是銀行為人民。我們不是為了上司和組織在工作,不管借款人的企業規模再小,只要他們認真工作,我們就沒有權力踐踏他們的熱忱。」
《半澤直樹》一劇的主要內在邏輯就在上述那段對話,換成大和田的回答是「總體經濟與個體經濟」(Macro vs. Micro)的問題。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該劇主要的戲劇張力就是運用了「組織」與「個人」的矛盾。日本社會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他們的文化中,集體遠高於個人,個人是為了組織而存在的。該劇成功的一個社會因素就是:人心思變。日本人已經厭煩了組織化、集體化的思維。特別痛恨那頑固不可變通的上下尊卑的概念,諸如:「上司說的一定是對的」、「下屬功績是上司的功勞,上司失敗是下屬的責任」。編劇透過半澤直樹這個角色,講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
泡沫經濟後,日本民眾長期承受金融泡沫的惡果。所以,矛頭指向金融界;又能夠讓大家在心理上能夠「角色置入」,並且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觀點,抒發社會人心的不滿。該劇的成功並非偶然。
為甚麼這麼說?因為,日本的職場倫理是由上而下的金字塔。一般員工別說頂撞上司,恐怕連異見也不敢有。半澤不僅敢反抗,而且直接與長官打賭,輸的人就「土下座」地謝罪。放到日本文化的脈絡看,這樣的下屬如同台灣文化中的「驚世媳婦」。這上下的矛盾關係,編劇把它轉成核心的戲劇張力,自然非常吸睛。其次,日本人屬於內向的東方民族,文化上比較保守忍讓,注重外在的禮。編劇導入了猶太法典中「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價值觀,並放大成「加倍奉還」、「百倍奉還」,溫吞內向的日本上班族內心積壓的不滿,自然被振奮了一下。戲劇上誇張化了的價值觀,卻煽動起沉睡在大眾心中那「復仇的野望」。上班族雖不可能真正反抗上司,其實內心中早已革命過太多次了,該劇的高收視率與高話題性就是明證。
世間百道都是修行
本劇的原作是《我們是泡沫入行組》、《我們是花之泡沫組》,作者是直木獎獲得者池井戶潤。這類小說在分類上算是商戰小說。關於日本泡沫經濟後,銀行崩壞的小說也不少,如幸田真因的《傷》、橘玲的《洗錢》都呈現出金融界的黑暗面。本劇改編後,不以原著書名為號召,直接以男主角之名「半澤直樹」名之,帶有幾分紀傳體的意味,內容突顯男主角的特殊性格,也以他的所作所為來針砭二十年的泡沫經濟慘史。
男主角堺雅人擺脫溫文儒雅的形象,精準詮釋了男主角的雙重性,主旋律就是「復仇與寬恕」,走在懸崖邊的銀行員,即將成為上司的替罪羊。那踩錯一步就出局,坐以待斃也是死,只能追出真相向前衝的緊張節奏,構成了好看戲劇中必有的元素──緊張、懸疑、猜不透。所以,該劇的收視呈現一路走高。
我很欣賞該劇適度的導正的觀念。譬如,竹下金屬公司的社長被東田給騙了,社長告訴半澤:「我是個沒文化的人。果然,我是因為蠢,才會被騙了」。半澤說:「不,可惡的是騙人的人,這不是顯然的道理嗎?」於是,半澤收服了原本敵視他的竹下先生。
當然,許多朋友對於最後的結局不甚滿意。從結果來看,眾人希望的通常都是反派人物得到報應。如果編劇安排大和田常務被開除,那可能比較符合觀眾的心理期待。不過,該劇最後並未這般處理。大和田最後還是向半澤直樹下跪,不過那純粹只是戲劇上的效果。從行長的角度來看,他主掌一家大銀行,深諳平衡之道。
半澤直樹的優秀表現,行長只一句:「你幹得很好!」大和田雖然敗了,行長也無趕盡殺絕,示人以寬厚,心量廣大,包容異己,果然是一行之主。
一行之長能夠包容體制內的不同勢力,惡的雖惡,他讓你改過;好的員工你給他機會歷練,不是拉到身邊當親信。半澤直樹最後的結果點出了高明的領導統馭術。至於那些復仇來、復仇去的個人恩怨,是小人物在乎的,編劇用來當味精,強化效果用的。
世間百道都是修行,戲劇有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