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學運》怎麼看陳為廷?

人渣文本

老是有人問我「怎麼看陳為廷」,其實2012年底已經寫過他的禮貌事件,但都是在罵記者,沒什麼談他。另幾次是順帶提到,他本人也不是重點。因此我覺得不妨專論一篇,來談談「我怎麼看陳為廷」以及「看出了什麼」。這是很個人主觀意見的一篇,涉及一點政治公關與描述倫理,對主觀意見沒興趣者可以直接跳過。

我不認識,也沒有碰過他本人,為了討論方便,我會把他當作一種「現象」來談,談各類媒體所呈現出來的「陳為廷現象」。

第一個觀察切入點,是在某種意義上,我認為他是個政治公關天才。

他只要一出手,通常都有媒體效果:看看劉政鴻頭上的鞋子。有時許多政治公關從業人員安排許久,準備許多,甚至加上預演、訓練,都沒辦法做出同樣的媒體效果,甚至近似的效果都作不出來。但他就是一出手就有效果,而且效果極好,可攻占許多媒體版面。

我不認為他背後有專業團隊,就我側面觀察,他沒錢也沒出身背景,意識形態除了反政府外也缺乏論述,應該不會有實力團體或金主支注他,比如說提供給他公關團隊或出錢幫他聘團隊。那代表他的表現基本上是靠演出天份,加上幾分運氣。

很多政治人物缺乏這種天份(加上運氣也沒用),就算給他們安排好好,他們還是會把場子搞得一團亂。比如說之前搞了個糟糕基隆大眾運輸行的總統府浪人羅智強,或是老在關鍵時講錯話的馬英九。蔡英文也常常困在政治秀場中,總是一臉尷尬的走所有安排好的橋段。

雖然有政治表演天份,不見得會爬得高(可對照我上一段的那些「沒天份的人」),但有天份者的一舉一動,確實比其他人容易產生政治影響力。有些人會說他是個學生,哪有影響力云云,但就我看來,陳為廷早就是政治人物,而不只是一個關心社會的學生或知識份子。以二十歲出頭的年紀,他的表現是超量級的。

某些朋友會拿他與之前吃牛糞的另一位活躍份子「類比」,認為他們是「同一級」的,但有點政治經驗的人都看得出來,他們不只在表演完成度上天差地別,在實質效果上也天差地別。就算不是常碰政治,我想你也應該知道有人吃牛糞抗議過,但你知道那位吃牛糞仁兄的本名叫什麼嗎?google一下吧,你說不定還會懷疑自己是第一次聽到這名字。

搞政治需要天份或天賦。馬英九的臉算是天賦,陳為廷雖然臉模糊了一點(雖然名字如雷灌耳,但在路上碰到他,我大概也認不出來),但行動清晰,這也是種政治天份。

第二個觀察切入點,是他充份的活躍在網路上,傳統媒體對他像左手一樣,只是輔助。

這點蠻重要,因為他可以把先制發言權留在自己手上,不用一天到晚去剖媒體的LP,媒體有時還等他餵稿。像他吃碗飯(還是麵)被老板罵,發個文,就帶上篇新聞。丟鞋中頭卻沒拍到是他丟的,發個文加另一隻鞋的照片,就帶出連幾日的新聞。雖然他一開始好像並不太想上新聞,但他就是有這種插柳成樹的能力(或天份)讓記者追。讓記者追著你跑才是對的。

傳統政客,只有像蔡正元之類的邊角型人物意識到這點,把第一擊發在網路,其他人還是主作傳統媒體。有先制發言權,就可以自行決定放話時機,不用配合記者作息。很多藝人四五年前就知道並掌握這招了,但台灣政治人物普遍意識不足。王馬之爭就還是傳統戰,雙方都不用網路放話,而是叫記者來,開個記者會,叫罵一陣或太極一場。這樣很容易被媒體主觀意識婊到,因為新聞是在記者們面前發生的,他們不是追,是參與了創造。

像馬方就一直認為媒體在這次大戰中沒有好好疼愛他們。其實他們很多記者會都可以用網路先出擊試水溫的,當然,直接跳出來是傳統,也莊重,但就是有可能人家一問問題,你就自爆,或是不給問問題,人家不爽就亂寫。你一出招就自傷七分。那個牛糞先生(抱歉又要舉他為例)我記得也是很傳統,找記者來現場拍拍問問,效果也都很不好。

接下來的鐵定是網路媒體主導一切的時代。傳統媒體也免不了受此影響:你的新聞如果沒有人轉錄,就沒有影響力。誰先掌握技巧,知道如何發文可取得最多的轉錄,會是非常重要的決勝關鍵。

第三個觀察切入點,是他似乎不在意自己形象有點負面成份。雖然被誤解時似乎仍會難過,但看來恢復的很快。

他表現出來的形象是衝刺型的,這形象一定會帶有暴衝的問題,比如說衝錯點或衝錯方式。社會上一定會有人不認同,也一定有人支持,這是評價會很兩極化的形象。他很早就清楚他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所以做起事來比較隨心所欲。而且,排除能不能丟雞蛋和鞋子的技術性問題,老實說我看到現在,他好像沒有在這方面出錯的狀況(我指的衝錯點是類似去攻擊劉政鴻的家人,衝錯方式是類似拿刀砍警察之類的,明顯超過一般社群道德標準)。就算他將來會出這方面的問題,他可能也不太在意。

他很清楚的知道他的市場。公眾人物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歌手只要百分之一的人口買單,就是大紅。政治人物或許需要多一點,但要過半已是極難,更不可能吃到七八成,別說通包。他年紀輕輕就知道自己滿足一些人的期待就好(或是滿足自己的良心),實屬不易。或許因為他的成長背景(算是孤兒),他對於陌生人群的心理需求沒那麼高,比較不怕丟臉,也不怕被批判。這讓他比一般參與學運或社運的年輕人要更有彈性。現在年輕人除了嘴砲外,多半臉皮也薄得很,稱讚用處不大,但被罵馬上就縮起來。

或許他還更進一步,知道被罵才是出頭天的關鍵。這是我猜的,不過這種角度就和下面的描述倫理部份有關。

因為潑漆、丟蛋、丟鞋,坊間傳出不少批判陳為廷舉動的倫理論述,這些論述通常都抱持一種「我認同或能體會你的理念,但不能接受你的手段」的邏輯,如這種「買保險」論證:「我也認為劉政鴻做的不好,但是陳為廷這樣......」,前一句以免被主流力量打擊,後面是個人價值表態。這些論述的結論又會接著(延伸出)政治價值批判。像是:

「分明就是想紅,將來一定是要當民代,選議員。」

「裝成無黨但之後一定會變成民進黨。」

「這種搞法哪個政黨收他就倒大楣。」

這些批判也不是全然無理,而且很可能將來都會應驗。不過有趣的是,這些說法正好顯示出講話者意圖隱藏的價值立場。

陳為廷現象的存在,讓所謂「689」(過去的馬英九支持者)在諸多政治打擊之下有了情緒的出口。這些人因為馬英九做得不好而感到理虧,或是不敢對抗主流輿論,而對當前政治局面保持沉默時,「陳為廷現象」讓他們取得難得的道德制高點,可藉機舒發自己的怨氣,所以會提出上述的論證。

這類批判會是成功的批判嗎?

這些論證的描述都很有可能成真,前提真,結論也真,但前提結論都為真,不代表論證成功。沒學過邏輯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前提為真,結論也為真,一樣有可能是無效的論證,也就是不成功的論證,因為其演繹結構有問題。我相信多數這類論證的講者,在說的時候也會感覺到自己講的話有點怪怪的:雖然他相信前提與結論都是真的,但是兩者間的邏輯連結不夠穩固,大腦正常的人都會察覺到不對勁。

我認為這邊的邏輯結構問題在於這些論證存在許多「隱藏前提」,而這些前提「不夠穩固」,這些前提包括:「搞社會運動不能追求個人的紅」、「搞社會運動者將來不能搞政治」、「現在是無黨者將來不能是民進黨」、「代表民進黨攻擊國民黨就是錯的」、「這人形象太差一定會傷害所加入的政黨」。

其他有關手段妥適性的隱藏前提我就不論(如可不可以丟蛋丟鞋,這我好像在前文「蛋不生雞」中片面討論過),但上述的這幾個隱藏前提,當它們「一被亮出來的時候」,表面上看來都是全稱論述(「所有都是」),但其實都是沒有必然性或全稱特質的價值觀陳述。這些「話」不是普遍為人所接受的共通價值觀,過份執於一端:就是討厭高調的人、就是討厭政治人物、就是討厭民進黨。說穿了,就是個人偏見,並不客觀。

不只是討厭他的人有偏見,喜歡他的也有對反的偏見。當陳為廷出現在媒體上時,能成功的讓某些人樂呵呵,也讓某些人怒吱吱,那麼「他」,我說的「陳為廷現象」,就成為一種價值的探針。這探針可以指出許多人企圖隱藏的政治傾向。當你指明陳為廷是什麼人的時候,你也指出自己是什麼人。「他」其實有很大的解釋空間,只是你選擇這個方向去解釋,那他就變成一面鏡子,或是鏡中的人物:照映出你,或反向的你。

難道就對他的行動不出一言嗎?這也不對。我認為應該思考的是,如果真的反對他,除了出張嘴罵罵,還能具體的做些什麼。如果支持他,那也該想想除了按讚和轉文之外,你還能做什麼。

政治總會迎面而來。不喜歡陳為廷,討厭他,但沒有對抗的行動,雖然美名是不屑與之對抗,但說難聽的,只是坐以待斃。相對來說,他本人四處攻城掠地,慢慢把自己的版圖打出來,說不定將來真會成為能影響台灣的角色。罵他的人,以為自己的論述可以說服某些陳為廷的支持者,但因為論證中蘊涵的偏見,其實只能說服想法和自己一樣,那些本來就不支持陳為廷的人。

最後,你能得到的只是一種自我欺騙的成功幻覺,所謂「取暖」。一如很多人(通常也是喜歡陳為廷的人)不屑馬英九,不屑立法委員,不屑地方政客,不屑這個不屑那個,最終留下的只是自己口中的不屑,而那些「被不屑」的人,卻掌握除了批評者嘴巴之外的整個世界。

你覺得自己很自由嗎?自由不是只有言論自由而已。別忘了你和陳為廷一樣自由。

(本文僅代表作者之意見與立場)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人渣文本Ninjia Text」,2013年9月24日,作者為周偉航)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藥王」當歸 可補一切虛勞
 當歸小傳三國時期,司馬昭派大將鍾會、鄧艾進攻蜀國,蜀國君主劉禪竟嚇得開城投降,使苦苦堅守在劍閣的姜維,欲降不願,欲戰不能。…
關稅戰爭開打 長期投資人該如何面對?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以對等待遇為由,對世界各國祭出關稅戰,連傳統盟友加拿大和歐盟也不例外。接著,各國紛紛宣稱若川普執意提高關稅,…
「動態清零」 香港爆史上最大規模國際人才撤離
香港爆發COVID-19變種Omicron疫情,香港政府執行中共「動態清零」政策,嚴格的防疫措施引起外資恐慌,大量國際企業高層和員工出走。…
中國高房價與官員的房產
儘管對中國大陸過去數十年持續高漲的GDP究竟有多少的水分,世界頂尖的經濟學家也是難明就裡,…
林毅夫是台灣孩子還是算命師?
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是個爭議不少的人物。一個長久存在的爭議是他算不算台灣人,…
活絡地方經濟 小校也有春天
搬離至他鄉的家長會長余俊穎表示,他認為雙春國小才是孩子快樂成長、快樂學習的地方,因此老遠從鎮內將孩子送來這裡唸書。…
音樂頑童的歌唱人生
我從小功課就不是頂好,國中唸得挺辛苦。思量與人擠大學窄門,勝算不大,不如學得一技之長,於是,選擇高職機械工程科就讀,…
無私的心 勇往直前
在和興村土生土長的張至沅是個聰明、自信,具有敏銳觀察力的年輕人。因家境清寒而就讀軍校,軍職期間一直擔任輔導長的職務,對人性自有一番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