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戴夫帕托(Dev Patel)、傑瑞米艾朗(Jeremy Irons)
上映日期:2016年5月27日
「我必須要做,這是我的天命。」這句話貫穿了電影的主軸,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天才──拉馬努金終其一生將自己的天賦奉獻給「天命」。
改編自麻省理工教授坎尼格(R. Kanigel)的傳記作品,《天才無限家》和許多相同類型的電影《美麗境界》、《模仿遊戲》、《愛的萬物論》比起來,劇情平淡許多,但因為種族、師友、思鄉、信仰和文化衝擊,讓這個故事餘韻無窮。
短短32年的一生,拉馬努金寫出了4000個公式,其中還包括用於解釋黑洞行為的方程式。但讓人驚訝的是,他沒有受過正規的數學教育,「那些公式就出現在舌尖上」,於是從遠渡重洋,從印度獨自前往英國劍橋,求教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院士哈代。
天才是傳遞神的訊息
哈代退回那些公式,要求他必須提出「證明」,一次又一次困住了拉馬努金,那些折磨是讓拉馬努金洩氣和困惑的壓力來源,因為這些公式來自「直覺」,從來不是因為實驗。兩人的學術價值觀出現了本質上的分歧,哈代終其一生信奉實證科學,而拉馬努金正好相反:「一個公式對我而言沒有意義,除非它代表了神的想法。」
認識論將這部電影帶往另一高度,拉馬努金堅持這些公式來自超自然力量,亦即「神諭」──神的訊息,他則是將天堂的真理帶到凡間的使者。
也因此,這位漂洋過海到英國的印度天才,即使在人的關係裡受盡折磨,也不退卻,「我必須要做,這是我的天命。」他和妻子分隔兩地,忍受著思鄉之苦;因為吃素連生存都有問題,更別說各種不平等的種族歧視。他的膚色成為綑綁他的聰明和學術界懷疑的藉口,這樣還不夠寂寞嗎?
寂寞糾纏他,卻不曾打敗他。拉馬努金來自信仰的國度,公式和神的存在一樣不容質疑。這是天才的寂寞,只有自己能認識到要走的路。
絲絲入扣的師友關係
電影中對哈代的側寫非常立體,這位數學家不善交際,不知道如何做一位朋友。但是最終他卻說:「發現拉馬努金,是我一生中最浪漫的事。」
各個領域都有「哈代」,他們皓首窮經,將一生奉獻給數學(或其他),知識就是生活的全部。然而哈代算了一輩子才發現,「沒有方程式能算出心的疆界」。
拉馬努金曾對哈代說:「你的辦公室一張照片都沒有,你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遇上拉馬努金之後,他從象牙塔裡探出頭來,學習如何就事論事引導學生,學習做別人精神上的支柱。他與拉馬努金從互不了解,最後成為最南轅北轍的知己。
與拉馬努金完全不同,哈代是個無神論者,對他而言「神」和數學公式一樣需要驗證。他以懷疑為本,衝擊拉馬努金根本的熱情。最終兩人的關係之所以改變了,是因為哈代願意放下自己的世界觀,去認識眼前這位虔誠的信徒。
哈代讓拉馬努金適應數學界的規格與思路,並替他爭取皇家院士身分的那場演講,非常催淚,因為他願意敞開心胸接納、尊重拉馬努金原本的樣子,也感動了其他共事的數學家。
萬物皆有定理
我們小時候都背過數學或科學「公式」,公式的定義是「在特定的形式文法下,把符號組合而成的結果。」但是看完拉馬努金的故事後卻有不同的理解,公式其實是一種根本。萬物的定理亙古不變,本來就在那兒了,只是人類無法理解,直到具足天賦者讀出這樣的公式來告訴世人。公式是一種描述本已存在的現象的方式。因此公式並不是被創造或發明,我們只是去發現這些本質。
拉馬努金在27歲時第一次來到劍橋大學,只花了4年時間就站到了學術舞台的中心,入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三一學院的研究員。然而很遺憾因為過度疲勞和飲食問題染上肺結核,拉馬努金32歲回到印度與妻子團聚,隔年過世。
《天才無限家》導演Matt Brown說:「數學就像繪畫,只是用你看不見的顏色來呈現。」這部圍繞著數學展開的電影,彩繪上真理和人性的顏色,繪出一幅繽紛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