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諺有云:「立秋之日涼風至。」立秋之後,氣候由熱轉涼,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氣候逐漸變得乾燥。中醫師鄧正梁表示,秋天的燥氣容易傷肺,以中醫五臟養生觀點來看,「秋季養肺」便是養生保健康的王道。《內經》中說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及「燥勝則乾」,指燥氣偏勝而導致乾燥少津的病理,此時容易出現口角發炎、皮膚乾裂、鼻出血、便秘、哮喘燥咳等問題。因此,鄧正梁建議秋季飲食應遵循「養陰防燥」的原則,適當食療「收斂陽氣」,將補品中的有效成分存於體內,有助於應對寒冷的冬季。
秋天進補 有宜有忌
個人體質不同,所需的補品亦不同。有效的進補應按照體質來補血、補氣、補陰、補陽,方能對症下藥。進補原則在於取其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盲目進補,反而得不償失。
● 適宜
1. 吃粥:
夏天難免多吃冷食冷飲,脾胃功能因此減弱,免疫力下降,到秋天不妨經常喝些粥來和胃補脾,潤養肺燥,尤其以粳米、糯米煮的藥粥,有健脾胃、補中氣的功效。
喝粥有助於發汗、散熱、祛風寒,加速感冒的治癒;老年人臟腑衰弱,血氣虛少,腸胃功能減弱,吃粥容易消化,亦能補充水分、防止秋燥。
2. 潤肺健脾:
秋天養生特重潤肺防燥,尤其是肺、脾兩髒。多吃蜂蜜、銀耳、芝麻等甘潤食物,能潤肺、補養肺陰、潤腸通便。
自古有「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的說法,早上喝一小杯鹽水,睡前1小時左右喝杯蜂蜜水,既能補充水分,又可預防便秘、調節胃腸、鎮靜安眠,提高睡眠品質。
● 不宜
1. 進補過量:
進補時飲用太多能行氣活血的湯水,可能會出現流鼻血、喉嚨痛、生暗瘡、大便乾結等症狀,加重脾胃、肝臟負擔,使得消化功能紊亂,故進補過量反而傷身。
2. 油膩辛辣:
蔥、生薑、辣椒、花椒等辛辣的調味品烹煮時水分散失較多,進食的時候要用唾液來幫助消化,導致秋燥的症狀加深,不宜多吃。
「少辛增酸」,秋季宜多吃甘酸食物,南瓜、紅棗、紅蘿蔔等甘味食物能緩急、中和、補益身體;山楂、西紅柿、木瓜等酸味食物可生津、止渴、收斂,有效預防秋燥。
● 秋天進補食物推薦
山藥:老少咸宜,體健、體弱者均可食用。
百合:具有清火、補肺、潤肺、養陰、止咳、安神、消除疲勞的功效。
栗子:能健脾養胃、補腎強骨。
蓮子:可祛餘暑、強筋骨、利耳目、除寒濕、滋補強身。
蓮藕:能清熱除煩、健脾開胃、寧神補血。
紅棗:可滋陰潤燥、益肺補氣。
牛羊肉:可溫補氣血。
白扁豆:健脾胃、增食慾,煮粥或煎湯服皆宜。
寧心神 起居有度
秋天飲食以「滋養潤肺」為主,而養肺還需要保持心情的愉快,不可感懷悲傷。就算遇到了困難,也要積極地去想辦法解決。
心平氣和是養肺的最好方法,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緒變化表現最顯現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平穩不僅增加肺的負擔,同時也會使身體裡的氣外泄,這與「秋收」恰恰相反。因此,秋天的精神調養很重要。
此外,秋季天高氣爽,應早臥早起,這樣有益於「秋收」。睡覺的時候要保護好胸背,人的五臟穴位都在背部,如果不慎被冷風入侵,會患中風。而且我們要隨著天氣的變化而增減衣服,否則會影響身體對於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容易生病。(資料來源:《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