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科技管理標準打造「媽媽魚」的天虹科技團隊,在經營魚貨生意的同時,對原本領域並沒有絲毫放鬆。2017年11月,天虹科技正式開發完成台灣人自製的半導體機台──Nexda PVD機台(金屬濺鍍機台),這在IC製程中的所有機台中,是具有「高技術含量」的一種。
雖然不是第一個嘗試開發自製機台的台灣團隊,但天虹卻只用了8個月的最短時間完成開發,不僅已提供給半導體生產工廠實驗,更已經可以接單生產。
▲天虹開發團隊部分成員合影。右三為執行長易錦良。天虹科技提供
提到半導體產業,大家都會聯想到台積電、聯電這樣的晶圓代工廠,或是它前段的IC設計、後段的封裝測試廠。
根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2017年11月的數字,台灣半導體產業2017年產值約為新台幣2.46兆元。這個數字占台灣GDP約15%,也占了全球半導體產值近四分之一。因此,這一條IC產業鏈前前後後所囊括的半導體產業,對台灣經濟來說,舉足輕重、影響深遠。
那麼,天虹這個MIT的機台,對半導體產業的價值在哪裡?
▲天虹科技執行長易錦良對台灣半導體機台市場瞭若指掌。龔安妮攝影
實力》
補上半導體產業缺憾的那一塊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光發熱、蓬勃發展,但卻有遺珠之憾,那就是半導體生產工廠所使用的設備大多仰賴進口,並非台灣本地製造。天虹科技執行長易錦良描述:「台灣每年大約要花三千億台幣購買半導體設備,包括前段的台積電、聯電,到後段的日月光、矽品等等。但這總額大約三千億的支出中,超過80%的設備必須從國外進口。」
天虹科技總經理黃見駱更直言:「台積、聯電、南亞等大廠的上游,在台灣是非常虛弱的,很多生產設備都是從美國、日本、荷蘭進口,而且中國、韓國也都正在這領域急起直追。韓國都是大企業在做,中國大陸則是15年前就用國家力量投入資金在做。我們等於跟人家的國家隊在競爭!」
而天虹的半導體機台,正是這些半導體生產工廠所需要的設備。
2002年創辦以來,天虹就專攻半導體零組件,且以其中技術層次較高的薄膜相關領域為主。經過十幾年來的歷練,就是為了能協助台灣半導體產業更上層樓,不僅讓台灣的半導體生產工廠降低對海外購買的成本、擁有更客製化的服務,還能健全IC產業鏈的周邊廠商。
▲天虹科技開發Nexda PVD機台只花了8個月時間,是業界首屈一指的高水準。天虹科技提供
▲天虹科技總經理黃見駱認為天虹成功的關鍵在於能掌握半導體大廠的需求。龔安妮攝影
願景》
為上下游廠商創造雙贏
天虹現在不但有能力提供零組件、設備給台灣半導體生產工廠,還能在台灣培植許多衛星工廠,「機台需要很多零組件,每一個難度都很高,我們也都想辦法在地化。當然不可能全部,但目前已經達成一半。我們培植的許多廠商已經從普通零組件,進化到可以生產半導體零組件。」黃見駱談及這樣的成就,非常開心。
易錦良進一步分析,台灣購買半導體設備的三千億中,約有10%、也就是約三百億台幣,是用來購買PVD設備,亦即天虹所開發出來的Nexda PVD機台(金屬濺鍍機台)。因此,如果天虹的機台經過客戶實驗測試成功並購買採用,原本這三百億的海外支出將可以大部分回流國內。
易錦良真正期許的是,台灣半導體業整體的提升:「第一,台積電如果跟我買,絕對比較省;第二,海外設備通常都是標準化生產,即使是台積電、聯電這樣的廠商跟它購買,要求的都是標準化的生產,也就是必須調自己的參數去符合這些設備生產上的需求。但如果換成跟天虹買,我們都能配合調整機台去符合廠商的需求。」
天虹能夠做到這一步,與經營團隊信奉「雙贏」有關。黃見駱談道:「我們能在這個行業裡穩健前進,是因為我們一直可以知道、找到客戶需求。不只是省錢,而是我們做了非常多的改善,設計改進、材料改善等等。我們要讓客戶贏,從他的贏,也才同時找出我們的價值。」
為了開發真正MIT的機台,整個天虹團隊上下齊心努力,二十多人的機台開發團隊,為了願景自動願意加班、節慶假日也不休假。易錦良非常清楚員工這股動力的來源:「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未來!這是好的題目、好的題材!我們把台灣人自己的設備做出來,他們看得到,所以完全不用盯加班,他們就自動會加班,中秋節也自己來。」天虹看到的未來,打動工程師們熱情投入。
天虹科技在財務上非常保守,完全沒有借貸,資金全由股東出資。四位股東,個性差異大,對事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但卻幾乎從未爭吵,原因就在於有共同、長遠的目標與夢想。
天虹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志氣大,小蝦米也能對抗大鯨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