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有執行力、甚至金主支持,夢想就會實踐了嗎?致力推廣木建築的建築師簡祺珅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在去年拿下「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ID)」評審特別獎的「簡舍」花了將近七年才告完成,是台灣少數的新式木構造房。但簡祺珅面臨的最大的難處是台灣對木構造的極度陌生。就像是台灣建築界的唐吉軻德,他懷抱著遠大夢想,卻踽踽獨行。
▲「簡舍」基地北高南低,為阻擋冬天強風,面北窗戶尺寸都較小。簡棋珅提供
▲「簡舍」剖面圖,利用屋宇的高低落差加上窗戶開口,讓風可以吹進室內,並形成對流。簡棋珅提供
心願:一家人重新回到木構造房
源自早年旅居日本美好的生活經驗,簡祺珅的家人都喜歡木構造房,住起來冬暖夏涼,透氣又舒爽。簡祺珅念到小學三年級時,全家搬回台灣,開始了與鋼筋混凝土搏鬥的漫長生涯。
搬回桃園中壢後,鋼筋混凝土的房子冬冷夏熱,「我的房間還朝北面,冬天永遠冷的跟冰箱一樣,我感冒都好不了!」環境會塑造人的性格,簡祺珅在台灣忘了五感接觸的美好,努力在學業上拼搏,希冀有天能在大城市裡發光發熱。直到當兵時,開始上山下海,滿天彩霞、湛藍的水波一點一滴重新撩起了他的五感體會。
退伍後,他選擇到宜蘭的「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在與碧海綠疇朝夕相處中,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建築生涯。
簡祺珅因為家人對木構的深深懷念,著手將一塊在桃園鄉下的土地打造成「簡舍」,簡媽媽甚至夢想重新回到木構造房是自己的生日禮物。
▲「簡舍」客廳向南,規劃大面開窗。簡棋珅提供
▲從客廳往外看。「簡舍」以2X4工法打造木構造房,美式單件板材高約8尺(240公分),利用客廳降版,讓高度增加至300公分。
一難:美國建材與日本規格不同
但放眼台灣,街道上盡是鋼筋混凝土房的天下,木構造房只能在歷史書本中找到。在學校只學怎麼蓋鋼筋混凝土的簡祺珅,決心赴日扛回木造的專業書籍,並到處參觀小木屋,學習相關知識。
一年多後,「簡舍」圖面出爐,依照家人生活作息,工作室、餐廳規劃的面積最大,並以此為中心,向西發展出戶外庭園、露台、客房等空間,往東則以玄關、室內小庭、客廳隔開家人起居空間。招待朋友到家裡玩時,與家人各自擁有獨立空間,而日常的活動空間多在西南方,能享受充足的陽光、氣流。
簡祺珅握著美麗的藍圖,對未來充滿想像。但發包完成後,他才赫然發現,美規的板材是4X8尺,但是在日本、台灣的參考書上尺寸都是3X6尺。
換句話說,在台灣學習到的技術都是日式板材,但建材貿易商進口的都是美國板材,其尺寸關係著柱間距、室內牆面分割。即使再頭大,他只得再花時間重新畫圖。
▲木構造房窗框作法與施工方式與鋼筋混凝土建築不同,建築師簡棋珅表示,窗戶還需要做導水,杜絕雨水進入壁體。
二難:台灣工班對木構造的陌生
圖面是建築師與各工種施工間的溝通,曾經在日本知名建設公司大林組工作過的簡祺珅希望圖面事前檢討,再行施工。但台灣業界對木構造工法的陌生,卻是最大的阻力。
以門窗為例,目前市場上的鋁門窗是為鋼筋混凝土建物設計,木構造的鋁門窗需要再進行加工。簡祺珅前後找了十多家廠商,只有一家願意配合。
又如鋼筋混凝土建物管線多埋在結構中,工班只要能把管線從A點布線到B點,就算過關。但木構造房沒有灌漿,管線必須跟著結構走,且要拉得整齊,做工相對仔細,水電、木工工班因此抱怨不已。
當初,簡祺珅以為在2X4(編按:美國住宅最常使用的木構造房規格)或梁柱系統工法中,做出決定是最難的,沒想到施工過程才是最難的。他天天跑工地監工,就怕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台灣雖然沒有木構造房,但很多廠商都施做過小木屋,土法煉鋼之故,漏掉許多關鍵細節,甚至連防水都沒有做到位,造成木構房毀損、門窗變形、白蟻滋生,衍生台灣對木構造房的排斥感更深。
▲客廳旁的小庭,可以將光線引入室內。少了框架立柱,空間感更為一體,但施工必須更為精確。
▲衛浴空間旁為洗衣處,符合住居習慣,但在目前一般建案較為少見。
▲「簡舍」裡的日式客房之一。
不改初衷:重回大自然的美好
簡祺珅笑說,因為是第一次嘗試在台灣設計木構造房,因此在造型上較為保守,若「簡舍」再從新蓋一次,只要9個月就夠了,「但我會改採日本建材的2X4板材」,他解釋,日本木構建材為系統化,連不同介面的開口、連結鐵件都搭配完成,現場只要負責組裝,難度低很多。
這七年中,朋友無不對簡家人的堅持報以怪異的眼光,但現在來參觀後,紛紛露出羨慕的表情。
「這裡是招待朋友吃吃喝喝的地方,所以比較空,有很長的桌子,大面開窗,戶外你看到的就是洛神花。」簡媽媽早上才摘下洛神花,傍晚已經做成果醬,上桌招待友人。採摘蔬果、做麵包果醬等都是父母日常生活一環。
屋內陽光灑落、空氣流通,木構造房還能自動調節溫濕,一家生活十分愜意。簡祺珅表示,此次獲得的經驗太寶貴,雖然歷經挫敗,但未來依舊會努力推廣木構造房,讓民眾重新認識木構造房的好處